1《文賦》晉·陸機
西晉陸機撰。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人。吳大司馬陸抗之子。吳亡入晉,官至平原內史。有集47卷。《文賦》為古來第一部系統論述文學體裁及創作過程之專書,對文學創作構思過程中之想象問題與感興問題論述較為精辟,同時論及寫作目的、作文之由、構思、謀篇、文辭體式、作文利害關鍵、文章之病、因人而異之構思與表現等問題。把文體分成10類,比曹丕所分的四科更為細致。全文載于《文選》。今人郭紹虞主編《歷代文論選》與張少康《文賦集釋》均有詳細注釋。
2《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
梁劉勰撰。劉勰(約465-約520),字彥和,東莞莒人,世居京口,少時居定林寺,梁初入仕,后出家。《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為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前五篇為全書綱領,后論述各種文體源流及作家、作品。“神思”篇以下研究創作過程中各方面問題、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最后《序志》申述本書寫作動機、態度、原則。現存文本最早為唐寫本殘卷。通行有清人黃叔琳、今人范文瀾、楊明照、周振甫等校注、翻譯本。
3《詩品》南朝梁·鐘嶸
南朝梁鐘嶸撰。鐘嶸(約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人,由齊入梁。《詩品》以五言詩為主,舉自漢至梁之詩人,列分為上中下三品,由作家、作品之風格特點揭示歷代詩人間之繼承、發展關系,比較不同藝術流派,對具體作家、作品加以言簡意賅之評論,并略及五言詩之起源及歷史發展。書中論及詩歌創作中“滋味”、“興”、“真美”、 “窮情”及“寫物”諸概念,反對堆垛典故與刻意追求聲律。有《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近人許文雨有《詩品講疏》、陳延杰作有《詩品注》,曹旭《詩品集注》校注最為詳備。
4《樂府古題要解》唐·吳兢
唐吳兢撰,二卷。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人,通曉經史,詔直史館,修國史,敘事簡核,號良史。采錄史傳與諸家文集有關樂府古題資料匯集成書。分相和歌、拂舞歌、白紵歌、饒歌、橫吹曲、清商曲、雜題、琴曲等類。各列曲題,每題大體說明其起源、古辭內容及后人仿作等。每類又有總說,頗為詳賅。于漢魏樂府敘述尤為詳備。末附載“建除體”及“字謎”與樂府無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疑兢本佚,今本乃元人輯《樂府詩集》中引文而成。但唐王叡《炙轂子雜錄》引此書,內容與今本相同。
5《教坊記》唐·崔令欽
唐崔令欽撰,一卷。崔令欽,生平里貫不詳。據是書自序,知其開元時曾為左金吾倉曹,天寶亂后,流寓江南,追思教坊舊事而作是書。書中保存不少唐代教坊教習、排練、演出歌舞、伎藝、百戲諸俗樂之資料。記述有關教坊制度、人物、軼聞、瑣事、曲名等,于俗曲內容、牌名、起源、變遷亦有較詳記載,對研究唐代敦煌曲、大曲、歌舞、百戲、戲劇、雜技等均有參考價值,唐宋諸詞調、曲調亦可藉以考見其淵源流變。今人任半塘有《教坊記箋訂》。
6《樂府雜錄》唐·段安節
唐段安節撰,一卷。段安節,臨淄人。段成式之子,溫庭筠之婿。《新唐書·段志玄傳》載其乾寧中為國子司業,善樂律,能度曲。自序言《教坊記》所載未備,乃以耳目所見編成是書。雖題為“樂府”,卻包括唐中葉以后音樂、歌舞、技藝、百戲。樂部記載雅樂、清樂、鼓吹等九部之制,歌、舞、俳優、樂器記載當時著名演員;關于樂曲與傀儡子則大抵為源流考證;最后為《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有《說郛》本、《續百川學海》本、《守山閣叢書》錢熙祚校本等。
7《詩式》唐·釋皎然
唐皎然撰,有一卷本與五卷本兩種。釋皎然(720?—?),唐代詩僧人。俗姓謝,字清晝。湖洲人。活動于大歷、貞元年間,卒于貞元九年(793)至十四年(198)之間。5卷本卷一總論詩歌原理及“詩有五格”之第一格,其余四卷分論第二至五格,摘“名篇麗句”為例。論詩主張“真于情性”、“風流自然”,反對“聲病”說,不贊成用典,亦不廢苦思,論詩觸及意境問題,論風格標舉十九體,要言不煩。《唐宋叢書》、《學海類編》、《歷代詩話》所收均為一卷。唯陸心源《十萬卷樓叢書》本為五卷,最為完備。
8《文鏡秘府論》日·釋空海
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撰。遍照金剛(774~835),俗姓佐伯,名空海,遍照金剛為其法號。生活在日本平安朝前期,貞元二十年(804)至元和元年(806)來唐留學約三年,與中土僧徒、詩人有友好交往。此書據崔融《唐朝新定詩格》、王昌齡《詩格》、元兢《詩髓腦》、皎然《詩議》等書排比編纂而成,亦有部分日人著作,以天、地、東、南、西、北分冊。大體述六朝至唐初詩之聲律、詞藻、典故、對偶等形式技巧問題,偶及創作理論。所引之書今多失傳,賴以存一麟半甲。通行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版王利器校注本,日本小西甚一有《文鏡秘府論考》。
9《本事詩》唐·孟棨
唐孟棨撰,一卷。孟棨,名一作啟,字初中,開成中曾在梧州任職,后為司勛郎中。所記皆詩歌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徵異、徵咎、嘲戲 7類,除樂昌公主、宋武帝二條為六朝事,余皆唐人,頗存唐代詩人軼事及傳說。其寫作目的為記載詩歌作品之寫作背景,以詩系事,乃成一種創體。通行有《古今逸史》本、《顧氏四十家小說》本、《津逮秘書》本、《歷代詩話續編》本等。
10《詩人主客圖》唐·張為
唐張為撰,一卷。張為,生平里貫均不詳。唐末江南詩人,與周樸齊名。論述中晚唐詩人流派,以白居易、孟云卿、李益、孟郊、鮑溶、武元衡為六主,將“法度一則”、風格類同之詩人分列為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門等級別。在主客諸家名下各摘若干詩句為例,亦有少數錄全詩。為后世詩派劃分之濫觴。因作者作品多失傳,其劃分理由莫可致詳,故后人頗有非議。有《函海》、《榕園叢書》、《歷代詩話續編》一卷本及《鏡煙堂十種》、《談藝珠叢》 三卷本。
11《風騷旨格》唐·齊己
唐釋齊己撰,一卷。釋齊己,唐末詩僧,本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陽人。此書設“格”較多,有六詩、六藝、十體、十勢、二十式、四十門、六斷、三格。涉及詩之傳統、句法、題材、創作原則等,多為寫作技巧問題。每格用兩句(“三格”用四句)詩示例,多己作,但無解說。有《津逮秘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張伯偉輯《唐五代詩格匯考》本。
12《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
舊題唐司空圖撰,一卷。司空圖(837~908),字表圣,自號耐辱居士、知非子。河中人。咸通十年(869)進士,官至知制誥、中書舍人。唐末退隱于中條山王宮谷別墅。此書將詩歌風格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每品十二句四言韻語,以形象化語言形容詩歌之美學風格。1995年陳尚君、汪涌豪考證此書元代以后方見于文獻,應非司空圖所作。通行有《津逮秘書》本、《四部備要》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13《六一詩話》宋·歐陽修
宋歐陽修撰,一卷。此書原稱只稱“詩話”,后人題作《六一詩話》、《六一居士詩話》、《歐陽永叔詩話》等。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人。此書共28條,多敘論詩詞作者身世及作品本事。卷首有“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也”云云,可見系集舊作筆記而成,故文體與筆記雜著相近。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元刊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標點本(與《白石詩話》、《滹南詩話》合刊)等。
14《溫公續詩話》宋·司馬光
宋司馬光撰,一卷。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人。封溫國公。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傳世。是書共31則,重在記事,原書只稱《續詩話》,即續歐陽修詩話之意,內容與歐書明顯有承續關系。所記詩人軼事頗有價值,所下斷語亦見眼光。通行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15《中山詩話》宋·劉攽
宋劉邠撰,一卷。又稱《劉貢父詩話》、《劉邠詩話》。劉邠(1022-1088),字貢父,臨江新喻人。原書卷數稱說不一,作一卷、二卷、三卷者均有之,文字詳略有所差異,內容基本相同。今常見本均作一卷,67則,承“以資閑談”之風,以紀事為主,所載多涉考證,又頗雜以詼諧,涉及理論者較少。引述時有錯誤,后人多有批評。通行有《百川學海》本、《瑩雪軒叢書》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16《后山詩話》宋·陳師道
舊題宋陳師道撰,三卷,今存一卷。陸游謂此書為后人偽作,近人以為陳氏未完稿,后人續成。陳師道(1053-1110),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人。共84條,多轉述歐陽修、蘇軾論詩之語。論詩略同江西詩派論詩主旨。偏重理論批評和詩法、考釋,所論不限于詩,兼及古文四六,言詩不偏于論事,論辭又不偏于摘句。通行有《百川學海》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17《臨漢隱居詩話》宋·魏泰
宋魏泰撰,一卷。魏泰字道輔,襄陽人。以隱居漢水之旁,號漢上丈人,名其集為《臨漢隱居集》,詩話亦取此意。是書共70則,記事頗廣,論詩強調“寄情”,貴有“余味”,反對詞意輕淺,堆垛故實,故于黃庭堅之摭拾書卷頗有非議。所錄詩壇遺聞軼事,辨彰得失,考證異同,頗多可取。通行有《知不足齋叢書》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18《竹坡詩話》宋·周紫芝
宋周紫芝撰,一卷,或作三卷。周紫芝(1081—?),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人。此書原本百條,今存80余條,《說郛》僅存16條。內容以評詩為主,兼及考證。多記詩壇軼事,詩論多依江西詩派之論,往往留意于字句運用,有重“點化”之功,考證作品多所可取,謬誤亦復不少,《歷代詩話考索》及《二老堂詩話》均有辨正。通行有《百川學海》本、《說郛》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19《彥周詩話》宋·許顗
宋許顗撰,一卷,又名《許彥周詩話》。許顗字彥周,襄邑人。生卒年未詳。書成于南宋初年(約1128年),約140條。開篇曰“詩話者,辨句法,備古今,紀盛德,錄異事,正訛誤也”,為詩話最早之定義,習為后人引述。內容兼有評論、考釋與記事,論詩盛稱黃庭堅,亦推崇陶淵明、蘇軾,評論以唐宋詩人為主,兼及六朝,又雜神怪幻夢之事。通行有《百川學海》本、《說郛》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20《石林詩話》宋·葉夢得
宋葉夢得撰,三卷。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原籍吳縣,居烏程。此書分上、中、下三卷,90則。未論及南渡后詩人,當成書于靖康前。書中雜記唐宋詩壇軼事,品評詩作,間有議論。持論頗近嚴羽,主張自然工巧,反對雕琢傷真;強調“緣情體物”,推崇杜甫、王安石,不滿歐陽修、蘇軾。通行有1955年古典文學出版社鉛印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21《紫微詩話》宋·呂本中
宋呂本中撰,一卷。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號紫薇,人稱東萊先生。壽縣人。此書共90條,主要記述呂氏家世舊聞及江西詩派軼事,經義雜文亦偶有涉及。論詩只限于詩句品評。通行有《百川學海》本、《津逮秘書》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22《唐子西文錄》宋·唐庚
宋唐庚述,強幼安記,一卷。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山人。強幼安(1091-1157),字行父,余杭人。此書為強行父于唐庚去世后追記其言,計34條。以論詩為主,兼及文、賦。論詩主張造語簡妙自然,推崇陶淵明、蘇軾,亦重視詩律與煉字,多直陳文學見解,所論較雜,語多精粹。盧世氵寉《尊水園集略》卷八《唐子西文錄》:“中間談藝說詩,推敲評唱,曲曲挺挺,透入穿出,多有發人未發、不受書本牢籠者。”通行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23《詩話總龜》宋·阮閱
宋阮閱輯,十卷,分36類,題作《詩總》,佚;今傳為重輯本,易名《詩話總龜》,仍題阮閱名。分前后集,各五十卷,共61類。阮閱原名美成,字閎休,自號散翁,又號松菊道人。舒城人,生卒年不詳。是書系輯他書而成,創分門別類編排之體,以事為綱。所取除詩話外,又有小說筆記一類資料,注明出處,便于查考。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刻本,題為《增修詩話總龜》,通行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校點本。
24《觀林詩話》宋·吳聿
宋吳聿撰,一卷。吳聿字子書,其余不詳。著錄于《直齋書錄題解》、《天一閣書目》,所傳不廣。成書在南宋初,160則,記唐及北宋詩人軼事,品評詩句,多稱引蘇軾、黃庭堅,偏重考證。丁福保從天一閣得藏本,編入《歷代詩話續編》,有1983年中華書局排印本。
25《苕溪漁隱叢話》宋·胡仔
宋胡仔輯,前集60卷,后集40卷。胡仔(1095?-1170),字元任。績溪人。此書以內容性質分類立目,體例較煩,以人為主,以時序先后為序,附錄有關瑣閨軼句。對所輯錄材料有嚴格選擇,附有按語。論詩推崇李杜蘇黃四家。通行有《四部備要》本、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校點本。
26《誠齋詩話》宋·楊萬里
宋楊萬里撰,一卷。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人。此書內容較雜,除論詩外,尚論及書法、古文、四六文、祭文、青詞。《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論文論詩之語,中理者甚多”。其論詩未脫盡江西窠臼,主張“初學詩旨,須學古人好語”,贊賞“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以故為新,奪胎換骨”。于詩之藝術風格,提倡“委婉顯晦,盡而不污”。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27《庚溪詩話》宋·陳巖肖
宋陳巖肖撰,二卷。陳巖肖,字子象,號西郊野叟。金華人。生卒年不詳。上卷談宋代帝王及杜甫、白居易、蘇軾詩,下卷雜論宋人詩,于元祐詩人詩論征引尤多。是書重在記述本事,論詩注重紀實,注重言志,稱贊杜詩“多紀當時事,皆有依據”。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28《杜工部草堂詩話》宋·蔡夢弼
宋蔡夢弼編,二卷,又名《草堂詩話》。蔡夢弼字傅卿,建安人,生平事跡未詳。是書計200余條,專輯宋人詩話語錄問答及說部中論杜之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此書詳贍,勝于方道深《續集諸家老杜詩評》”。通行有《古逸叢書》本,《知不足齋叢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29《優古堂詩話》宋·吳幵
宋吳幵撰,一卷。吳幵字正仲,滁州人。是書總155題,多記師法、點化,明詩家用字煉句相承變化之由。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30《艇齋詩話》宋·曾季貍
宋曾季貍撰,一卷。曾季貍(?-1178),字裘父,自號艇齋。南豐人。計300余則,雜記唐宋詩人事,重在考證詩法之承襲、點化。論詩屢引徐俯(東湖),呂本中(東萊)之說,主張學詩要自然,論詩注重詩意,將詩別具情趣處視為有“思致”,認為詩應“含不盡之意”。此書頗類《紫微詩話》,載江西詩人遺聞軼事較多。通行有《說郛》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31《藏海詩話》宋·吳可
宋吳可撰,一卷。吳可字思通,祖籍甌寧,生于金陵。原書久軼,近人丁福寶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計93則。論詩多稱引江西詩人韓駒之語,又多暗用蘇軾之說。品藻名篇麗句,推敲文字得失,時有精到見解。主張“學詩當以杜為體,以蘇黃為用”,強調“悟入”。其詩論多宗東坡,喜以禪喻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論詩每故作不了了語,似乎禪家機鋒”。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32《{鞏石}溪詩話》宋·黃徹
宋黃徹撰,十卷。黃徹字常明,莆田人,生卒年不詳。棄官后寓居興化(上鞏下石)溪,詩話因此而名。此書特點在以風教言詩;于詩格詩例方面,另出手法,以創為語法修辭之規律。自謂“詩話之集,皆因前人之語而折衷之,不敢私自有作焉”,實則轉錄之外,自有撰述。通行有《知不足齋叢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33《對床夜語》宋·范晞文
宋范晞文撰,五卷。范晞文字景文,號藥莊。錢塘人。此書皆論詩之語。自漢魏至宋,悉有品評。雖瑕瑜互見,然當宋末,能力排四靈、晚唐二派,亦可云有特識。《對床夜語》各書皆作《對床夜話》,《歷代詩話續編》從《知不足齋叢書》本改定。通行有《百川學海》本、《知不足齋叢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34《歲寒堂詩話》宋·張戒
南宋張戒撰,二卷。張戒(?-約1157),字定復。絳州正平人。原書已佚。今本系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較完善。分上下卷。上卷主要探討詩歌理論創作,兼評歷代詩人及其詩作;下卷集中評論杜甫詩作。論詩尊崇李杜,推崇陶淵明、阮籍,于藝術方法力倡含蓄,強調詞婉意微,反對淺陋,反對以議論為詩,反對“專以補輟奇字為詩”,因而不滿于蘇軾、黃庭堅詩,并針對江西詩派流弊,提出諸多見解,其持論直接影響于《滄浪詩話》。通行有《武英殿聚珍叢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35《二老堂詩話》宋·周必大
南宋周必大撰,一卷。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又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人。是書共46則,題各成篇,總體來說以訓釋詞句、記錄詩壇軼事為主,于考釋詩句,訓字詞,明典故,查出處,極見功力。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36《珊瑚鉤詩話》宋·張表臣
南宋張表臣撰,三卷。張表臣字正民,里籍生平未詳。此書用杜詩“文采珊瑚鉤”句命名,內容以評論詩作及表述其文學見解為主,兼記詩人軼事,多數條目為大段論述。論詩推崇杜甫,于蘇軾、黃庭堅中更傾心于蘇軾。記述唐代詩壇軼事較多,頗有參考價值。通行有《百川學海》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37《韻語陽秋》宋·葛立方
南宋葛立方撰,二十卷。葛立方(?-1164),字常之。丹陽人,徙居吳興。此書成于隆興元年,取《晉書》“皮里陽秋”之意名書。前六卷涉及詩文,一二卷論詩法、詩格,三四卷論詩之本事,五六重在考證。主要評述漢魏迄宋詩人詩作,廣涉人物品行高下,詩旨是非,詞句工拙等。對江西詩派持批評態度。后十四卷,涉及書畫、音樂、舞蹈、鳥獸花木之類。通行有《百川學海》本、《常州先哲遺書》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8《白石道人詩說》宋·姜夔
南宋姜夔撰,一卷。姜夔(1155?-1221?),字堯章。饒州鄱陽人。寓居湖州,與白石洞天為鄰,遂自號白石道人。是書共30則,不以“詩話”為名,其義不尚考據,重在理論闡發,亦講詩法詩病。其述作詩之法,論述辨體、立意、布局、措詞、說理、用事、寫景等,反對以議論、雕琢為詩,以清空、淡遠為上,多有精深之見。通行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標點本。
39《江西詩派小序》宋·劉克莊
南宋劉克莊撰,一卷。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羅列黃庭堅以下26人。是書專序其人之體制與宗尚。以人為綱,序其師承,品其詩體,評其位次。劉氏評論,頗有深刻見解,對研究江西詩派有很重要價值。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40《娛書堂詩話》宋·趙與虤
南宋趙與虤撰,二卷。趙與虤,字威伯,宋太祖十世孫。此書雜記唐宋文壇軼事,詩論源于江西詩派,取材或涉于唐。作者鑒賞能力頗高,間有評議,深中肯綮。近人丁福寶以為“名章雋句,軼事遺文,亦絡繹其間,未可以蕪雜并棄菁華也”。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41《林泉高致》宋·郭熙
南宋郭熙撰,一卷。郭熙,河陽溫縣人。工山水畫。是書分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五部分,涉及山水與人之關系、畫法、技巧等。作者提出山水遠近淺深之不同,風雨明晦及四時之景各異。其畫山有高遠、平遠、深遠之作對后世山水審美影響甚大。通行有1982年文物出版社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本。
42《滄浪詩話》宋·嚴羽
南宋嚴羽撰,一卷。嚴羽(1192?—1245?),字儀卿,一字丹邱,自號滄浪逋客。邵武人。是書分詩辨、詩體、詩法、詩評及詩證五題,后附《答吳景仙書》。是書以禪喻詩,詩法盛唐,以“妙悟”為主,要不落言筌,不拘于書卷理趣。其議論喜分體制,每針對當時江西詩派與四靈派而發,欲以唐詩救宋詩之弊。通行有《歷代詩話》本、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本。
43《詩人玉屑》宋·魏慶之
南宋魏慶之編著,二十卷。魏慶之字淳甫,號菊莊。建安人。不應科第,種菊千叢,日與騷人逸士觴詠期間。是書成于南宋末。分類輯錄宋人詩話,有詩話總集性質。是書著重編輯南宋諸家詩話,編例兼取《詩話總龜》及《苕溪漁隱叢話》之長,資料豐富,取材精嚴,體例不一,稍嫌蕪雜。通行有1958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校點本、1961年中華書局重印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44《文則》宋·陳骙
南宋陳骙撰,二卷。陳骙(1128-1203),字書晉,臺州臨海人。紹興進士。是書為我國早期修辭專著,重在研究六經諸子文章句法,“準經立制”,分門別類,概括修辭方法。分類雖然略嫌煩瑣,議論亦覺膚淺,然不拘常格,不落俗套。討論文章頗重寫作技巧,尤重簡約、含蓄與形象性。有文津閣《四庫全書》本,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劉明輝校點本。
45《文章精義》宋·李涂
宋李涂撰,一卷。李涂,約宋高宗紹興間在世。此編《經籍志》著錄兩卷,而世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存之,署“李耆卿”撰,不署時代,疑耆卿或為李涂之字。此書主張“做大文字,須放胸襟如太虛始得”。在寫作技巧上主張行文通達自然。持論平實穩當,不拘門戶之見。于文章繁簡、源流得失分析至為明晰。有《格致叢書》本、《琳瑯密室叢書》本、《文學津梁》本。
46《時賢本事曲子集》宋·楊繪
北宋楊繪撰,一卷。楊繪(1027-1088),字元素。綿竹人。是書作于元豐初,皆紀北宋中葉詞林掌故,原有前集后集,南宋尚有傳本。入元則全佚。清末梁啟超曾撰文考證作者及原書流傳,又輯佚文5則。近人趙萬里又輯得4則,合為一卷。此書為宋人詞話之始。仿照孟肇《本事詩》而作。所錄以“時賢”為主,上及唐五代。通行有《校輯宋金元人詞》本、1986年中華書局《詞話叢編》本。
47《古今詞話》宋·楊湜
南宋楊湜撰,一卷。楊湜字曼倩,里籍仕履不詳。此書在宋以來公私書目中未見著錄。大概成于紹興間,《苕溪漁隱叢話》中已見稱引。明以后亡佚,今本為近人趙萬里所輯,共67則。書中所采五代以下詞林逸事,大都出于傳聞,且側重于艷史故實。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批曰:“《古今詞話》,以古人好詞人所共知者,易甲為乙,稱其所作,仍隨其詞,牽會為說,殊無根蒂,皆不足信也。” 通行有《校輯宋金元人詞》本、1986年中華書局《詞話叢編》本。
48《復雅歌詞》宋·鮦陽居士
南宋鮦陽居士撰,一卷。作者本名未詳。此書原五十卷。兼采唐五代迄宋宣和間詞作四千三百余首,為南宋初卷帙最大之詞總集。惜原書久佚,今本為近人趙萬里所輯,僅得十則,合為一卷,體例與《本事曲子集》、《古今詞話》同,趙萬里謂“同可視為最古之詞林紀事”。通行有《校輯宋金元人詞》本、1986年中華書局《詞話叢編》本。
49《碧雞漫志》宋·王灼
南宋王灼著,自序是書五卷,今有一卷、五卷、十卷三種,以一卷本最為流行。王灼,字晦叔,號頤堂。遂寧人。曾為幕僚。有《頤堂詞》一卷。詞話有理論有系統。卷一考察“歌詞”源流變化,卷二論唐五代宋詞家短長得失,卷三至卷五考辨曲調、詞牌及宮調等,論述詳細,多為后代論詞所本。評詞以士大夫詞為貴,鄙視俚俗之作,亦看不起柳永、李清照之詞。通行有《詞話叢編》本。
50《拙軒詞活》宋·張侃
南宋張侃撰,一卷21則。張侃,字直夫。曾為縣丞。與趙師秀、周文璞輩交游。有《拙軒集》六卷。詞話多為考評賞析,論詩詞用語出處,亦論及詞之起源,旁采眾家之說而折衷之。通行有《詞話叢編》本。
51《浩然齋詞話》宋·周密
南宋周密撰,一卷26則。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后號弁陽嘯翁、四水潛夫。濟南人。曾為義烏縣令。入元不仕。有《蘋洲漁笛譜》二卷,又名《草窗詞》,選南宋詞為《絕妙好詞》。詞話節取自作者所著《浩然齋雅談》,以輯錄南宋佳作及佚作、軼事為主,偶有評語。通行本有《詞話叢編》本。
52《詞源》宋·張炎
南宋張炎撰,二卷。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名將張俊六世孫。有詞集《山中白云詞》八卷。此書分上下兩卷。上卷討論詞樂,謂“音律所當參究,詞章先要精思”,重視音律與構思。下卷談詞之作法、體制及詞學觀,評論宋詞家、作品,主張“詞要清空,不要質實”,以“清空”為詞最高境界。推崇姜夔。通行本有蔡松筠較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夏承燾注本、《詞話叢編》本。
53《樂府指迷》宋·沈義父
南宋沈義父撰,一卷29則。沈義父,字伯時,一字時齋。震澤人。為白鹿洞書院山長。入元不仕。第一條論詞宗旨,以音律、用字、發意等為標準,評價詞人得失,分析作法。其論詞受吳文英影響較大,推崇周邦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分析詞律“剖析微芒,最為精核”。通行本有蔡嵩云《樂府指迷箋釋》本、《詞話叢編》本。
54《滹南詩話》金·王若虛
金王若虛撰,三卷。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號慵夫、滹南遺老。藁城人。累官國史院編修官、延州刺史、翰林直學士,金亡不仕。論詩貴“真”,謂“哀樂之真,發乎性情,此詩之正理”,反對“經營過深”、“雕琢過甚”,激烈批評黃庭堅與江西詩派。提出“文章以意為主,字語為之役”,認為詩歌“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遺其形似”,“不窘于題”又“不失其題”方為上乘。又對不少作家遣詞、用典及句法之失誤提出批評。通行有《四庫全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本。
55《山房隨筆》元·蔣正子
元蔣正子撰,一卷。蔣正子,生平事跡不詳,約為由南宋入元之遺民。此書沿襲歐陽修詩話“以資閑談”之旨,多記宋末元初詩壇軼事與詩歌掌故。論詩講究工巧。以較大篇幅記載陸秀夫挽張士杰詩、刺夏貴詩、杜氏婦北行詩、趙淮辭家廟詩及宋瑞免官詩,詳載賈似道誤國始末,可見其亡國之思。通行本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56《詩法家數》元·楊載
元楊載撰,一卷。楊載(1271-1323),字仲弘。蒲城人,后居揚州。歷官饒州路同知、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此書按詩歌體裁與題材分論作詩要領,包括詩學正源、作詩準繩、律詩要法、古詩要法、絕句、榮遇、諷諫、登臨、征行、贈別、詠物、贊美、賡和、哭挽等目,有前言與總論。強調學習與繼承,但不蹈襲。通行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57《木天禁語》元·范梈
元范梈撰,一卷。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歷官翰林院編修官、福建閩海道知事等。論詩舉“六關”:篇法、句法、字法、氣象、家數、音節,以為氣象“皆在人性中流出”。六關之下又分子目,各引一首唐詩為證,專談詩法。論述不同體裁之篇法較為詳細。通行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58《詩學禁臠》元·范梈
元范梈撰,一卷。此書將詩格分為十五類,即頌中有諷格、美中有刺格、先問后答格、感今懷古格、一句造意格、兩句立意格、物外寄意格、雅意詠物格、一字貫篇格、起聯應照格、一意格、雄偉不常格、想像高唐格、撫景寓嘆格、專敘己情格。每一格選唐詩一首為例,詳加說明。因內容淺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斥之“淺陋”。通行有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
59《梅磵詩話》元·韋居安
元韋居安撰,三卷。韋居安,吳興人,生平不詳。所論多唐宋人詩作,體例受歐陽修詩話“資閑談”之影響,記錄南宋詩人本事獨多。主張詩有感而發,“發前人所未發”。講究用事的對,推崇字字有來歷,贊揚奪胎換骨之法。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60《吳禮部詩話》元·吳師道
元吳師道撰,一卷。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號蘭陰山人。蘭溪人。官禮部郎中。此書多記唐宋元三代詩人軼事與詩歌掌故,以及有關前代詩歌之考釋、鑒賞、評論。以為“實與景遇”,方能“語意自別”,讀者經歷方知詩之高妙。從詩歌欣賞角度反對“以辭害意”之說。記錄文人題岳王墓詩、吊文天祥詩及挽陸秀夫詩。附有詞話七條。通行有《叢書集成》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61《詩譜》元·陳繹曾
元陳繹曾撰,二卷。陳繹曾,字伯敷,號汶陽左客。處州人。官國子監助教。此書主要評先秦漢魏六朝詩,言及魏晉南北朝詩對唐人之影響。先分類論述古體、律體、絕句與雜體,后分論詩人詩作。評語簡短,多沿襲前人之說,亦有自己發明,如談《文選》詩、集句詩。通行有《文荃》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62《詞旨》元·陸輔之
元陸輔之撰,一卷。輔之(1257-?),名行直,字季道,一字德恭,號壺天、壺中天、湖天居士。吳人。曾官翰林典籍。與張炎交往甚密,“詞說七則”闡發張炎論詞之旨。列舉詞人詞中工整精練偶句、警句、詞眼及張炎詞中奇對、警句等。論述作詞之法,闡發作詞要求,提出“正取近雅,而又不遠俗”之取法原則。通行有《四庫全書》本、《詞話叢編》本。
63《唱論》元·燕南芝庵
元燕南芝庵著,一卷。燕南芝庵,真實姓名無考。是書論述金元時代古典戲曲聲樂,除列舉古代著名音樂家、歌唱家、作曲家及古代戲曲體制外,主要為宋元兩代戲曲聲樂理論、歌唱方法。通行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等。
64《麓堂詩話》明·李東陽
明李東陽撰,一卷。又名《懷麓堂詩話》。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茶陵人。歷官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論詩主張“詩貴意”,“貴情思”,推重唐格、唐調、唐人句法、唐人聲律,多從具體詩人、具體作品談論問題。重視詩歌之美感作用,提倡獨創、更新,“極論剽竊模擬之非”。“論詩主于法度音調”,一方面言體制、格調、聲律、平仄、句法、字法等,同時又強調不拘泥于法度。通行有《知不足齋叢書》本、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65《談藝錄》明·徐禎卿
明徐禎卿撰,一卷。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本琴川人,后遷吳縣。官國子監博士。“吳中四才子”之一。論詩主情致,重神韻,言“情無定位,觸感而興”,故有“因情立格”之說。追慕漢魏古體詩與盛唐近體詩;通過評析漢魏古詩,表達有關詩歌特性、本質、風格、文質各方面看法。論及文質關系,以質為主導。通行有《學海類編》本、《說郛》本、《格致叢書》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66《夷白齋詩話》明·顧元慶
明顧元慶撰,一卷。顧元慶(1487-1565),字大有,號大石山人。長洲人。此書內容駁雜,有詩壇軼事、詩作品評、摘句、詩作補遺考釋等內容。詩壇軼事既有名人詩本事,亦有一般文人軼事與民間詩歌軼事,多為當朝人,記載頗為豐富,評論則多為片言只語之感悟體會。通行有《學海類編》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67《升庵詩話》明·楊慎
明楊慎撰,十四卷。楊慎(1448-1559),字用修,號升庵。成都人。曾官翰林修撰。書中主要為詩人品評與詩歌品鑒,主張向歷代詩歌學習,特別是向六朝、三唐優秀詩歌學習,批評盲目尊唐,對宋詩亦予以肯定。論詩主“天然”、“清新”,推崇王維、韋應物,看重詩歌之“言外之意”與“含蓄蘊藉”,不滿“直陳時事”,強調詩必有出處。其考訂詞章韻律、用字得失較為精當。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68《國雅品》明·顧起綸
明顧起綸撰,一卷。顧起綸,字更生,一字玄言,號元名,一號九華。無錫人。《國雅》60卷為明代詩選,書前有“品目”一卷,丁福保輯出編入《歷代詩話續編》,即《國雅品》。原作仿照鐘嶸《詩品》對所選“名家”加以品評,列論明初到嘉靖末詩人共237人。依身份區別為士、閨、仙、釋、雜等五品,或評述,或記事,或錄佳句。甚推崇嚴羽詩論,于《談藝錄》、《四溟詩話》、《藝苑卮言》等多有稱引。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69《藝苑卮言》明·王世貞
明王世貞撰。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弇州山人。太倉人。官刑部主事、應天府尹等。論詩尊前七子,以格調說為中心,提倡復古,持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說,提倡學初盛唐,推崇李杜,不滿于中晚唐詩。以才思為格調之基礎,強調詩人個性、才思與學識,反對“剽竊模擬”。主張“神與境合”,而非字句模仿。亦熱心于評論本朝詩文創作。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70《藝圃擷余》明·王世懋
明王世懋撰,一卷。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太倉人。官南京禮部主事等。此書評論唐代及當朝詩人詩作,推重盛唐律詩,推崇李夢陽、李攀龍。主張作詩“先須辨體”、“嚴于格調”,但反對過于模擬古人。強調“觸物比類,宜其性情”,“顧取情性”,贊揚具有藝術個性,能“成一家之言”之徐禎卿、高叔嗣,《四庫提要》謂其“能不為黨同伐異之言”是也。通行本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叢編》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71《存余堂詩話》明·朱承爵
明朱承爵撰,一卷。朱承爵,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江陰人。此書評唐代及本朝人詩。論詩境,謂“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后人奉為名言。論詩詞之分界亦有見地。論古人描寫聽琴、琵琶等樂器之詩,分析甚細。考訂王建宮詞頗詳實。通行有《學海類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1981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本等。
72《四溟詩話》明·謝榛
明謝榛撰,四卷。謝榛(1495-1575),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臨清人。極力強調氣格,主張宗法盛唐,但取徑較寬,謂初盛唐十四家“咸可為法”;又主張“神交古人”,“返樸復拙”,忌摹擬太甚;提倡“妙在含糊”與“景媒情胚”之意象、“天機自然”與“漫然成篇”之興會,關照心靈“悟以見心”之妙悟。于后七子中獨能提出“人不敢道,我則道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之獨創性口號。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校點本。
73《歸田詩話》明·瞿佑
明瞿佑撰。三卷。又名《存齋詩話》、《歸田詩話錄》、《吟堂詩話》。瞿佑(1341-1427),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人。曾官臨安教諭、周王府長史等。此書以記事為主,論詩能結合作者時代與身世進行考察,記載不少宋代愛國詩人詩篇。論詩主唐音,“誦少陵詩,則有識大體之稱;誦太白詩,則有大胸次之美;誦唐人采蓮詩,則美其用意之妙”。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74《逸老堂詩話》明·俞弁
明俞弁撰,二卷。俞弁(1488?-1547),字子客,號戊申老人。昆山人。書中以論詩為主,亦論及文章、書畫,并有詩事考辨與箋釋。反對前七子擬古與尊唐抑宋,主張不論唐宋,以工為佳。反對嚴羽“詩有別材,非關書也”之說,主張寫詩要多讀書;提倡寫“眼前景物口頭語”,“不必過求奇險”。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75《南濠詩話》明·都穆
明都穆撰,79則。又名《南濠居士詩話》。都穆(1458-1525),字玄敬,號南濠居士。吳縣人。官禮部主客司郎中等。論詩以嚴羽為宗,許其“詩道亦在妙悟”之說“最為的論”,然不廢苦吟,謂“詩須苦吟,則語方妙”。主張寫詩“要真情并實境”,反對“無為而強作”,目唱和應酬詩為“流弊”。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76《詩鏡總論》明·陸時雍
明陸時雍撰,一卷。陸時雍字仲昭,桐鄉人,事跡不詳。此卷原為《古唐詩鏡》一書序論,丁福保輯出編入《歷代詩話續編》,題作《詩鏡總論》。論詩推重三百篇,認為詩衰于西漢,絕于晉宋,唐詩不及古詩。評論諸多古人詩歌,指出其風格特色。以“真趣”為尚,重“色與韻”、“意象玲瓏”與“一往神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甚是。通行有1983年中華書局版《歷代詩話續編》本。
77《詩藪》明·胡應麟
明胡應麟撰,二十卷。胡應麟(1551-1602),字元瑞,明瑞,號少室山人,又號石羊生。蘭溪人。書分內、外、雜、續四編。內編六卷,以詩體為綱,自古體雜言至近體絕句。外編六卷,以朝代為序,自周、漢至元。雜編六卷,為補遺與考證。續編二卷,評述本朝自洪武至嘉靖詩。論詩闡發前后七子之格調說,兼提倡神韻,而評論歷代作家作品自具見解。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校本。
78《渚山堂詞話》明·陳霆
明陳霆撰,三卷。陳霆字聲伯,號水南,浙江德清人。先仕后隱居。主張創新,反對因襲古人。看重人品與詞品之關系。追溯詞體發源到南北朝。品鑒詞作、論述創作皆有獨到見解,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許其“持論多確”,然轉引多而創論少也。記宋元明三代詞人軼事、佚篇斷句頗多。通行有《四庫全書》本、《詞話叢編》本等。
79《爰園詞話》明·俞彥
明俞彥撰,一卷17則。俞彥字仲茅,上元人,官光祿寺少卿。書中探討詞之名稱、詞與詩并存之原因、詞與音樂之關系,從立意、構思、音調、對句等多方面說明詞之特點及創作要求。論詞之發展變化,以為“宋詞非愈變愈下”,充分肯定南宋詞人之詞作。惜所揭諸觀點較少闡釋。有《詞話叢編》本。
80《詞品》明·楊慎
明楊慎撰,一卷。主要是辨析源流,搜羅散佚之作。詞論上溯六朝,以《文選》詩與南北朝樂府為詞之原始,崇尚六朝風華情致與含蓄蘊藉之藝術特色。評詞重“情致”,即深情蘊含、言外韻味,強調“詞尤含蓄”,反對南宋以降“餕餡味、教督氣”。對詞律持通達態度,品評作家亦甚通達。有《函海》本。
81《南詞敘錄》明·徐渭
明徐渭著,一卷。徐渭(1521—1593),字文長,一字文清,自號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別署田水月。山陰人。此書為最早之南戲概論著作,亦為明清兩代唯一一部專論南戲之書。內容包括南戲源流及發展情況,南戲之風格特色,南戲之音律,南戲作家、作品評論以及常用術語、方言考釋等,附有戲本目錄。有《壺隱居》黑格抄本,通行有《讀曲叢刊》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2《曲律》明·王驥德
明王驥德著,四卷。王驥德(?-1623?),字伯良,一字伯駿,號方諸生,別號秦樓外史。會稽人。此書論作曲之法,從宮調音韻到科諢部色,門類詳備,議論見解,頗為精湛,為第一部論南北曲寫作之專著。有天啟四年原刻本、《學術叢編》本,通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3《譚曲雜劄》明·凌濛初
原題“即空觀主人撰”,一卷。按即空觀主人,是明凌濛初的別號。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又名凌波。浙江烏程人。此書極力推崇元曲之本色,對梁伯龍等“工麗”文筆,深加譴責;又不喜沈璟一派之嬌柔作風,以為在堆砌用典之下。是書未見單刻本,只有《南音三籟》附刻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4《衡曲麈譚》明·張琦
張琦撰,一卷。原不題作者姓名,考此作又附載于《吳騷合編》卷首,《吳騷合編》為明騷隱居士所編,《衡曲麈譚》作者殆即騷隱居士。騷隱居士又稱騷隱生,又號白雪齋主人,姓張名琦,字楚叔。《吳騷合編》分為四章:一為“填詞訓”,二為“作家偶評”,三為“曲譜辨”,四為“情癡寤語”。其所謂填詞即散曲也,所評作家亦以散曲家為主。辨曲譜,謂“專在平仄間究必,乃學之陋焉者”,是為獨見。有《吳騷合編》附刻本、《讀曲叢刊》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5《曲律》明·魏良輔
明魏良輔著,一卷。魏良輔,字尚泉,豫章人。生活于嘉靖年間。此書共20條,主要論述當時戲曲唱腔流傳情況與昆山腔歌唱方法,共記載昆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五種唱腔,其中弋陽腔流傳范圍最廣。關于昆山腔,載其出現于明以前,對其歌唱中字、腔、板三方面問題提出若干原則與要點。有《吳騷合編》附刻本、《讀曲叢刊》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6《遠山堂曲品》明·祁彪佳
明祁彪佳撰,一卷。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號世培。山陰人。此書系據呂天成《曲品》擴展而成,體例基本同于呂著,分為妙、雅、逸、艷、能、具六品。另外專列雜調一類,專收弋陽腔劇本。此書雖為殘卷,收曲達460種,品亦能評獨抒己見。有明遠山堂藍格稿本,明啟元社黑格抄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7《遠山堂劇品》明·祁彪佳
明祁彪佳著,一卷。是書著錄明人雜劇,體例與《遠山堂曲品》相類,妙品24種,雅品90種,逸品28種,能品52種,具品39種,共242種。有明遠山堂藍格稿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8《曲品》明·呂天成
明呂天成著,二卷。呂天成,原名文,字勤之,號棘津,別號郁藍生。余姚人。此書以評論明代戲曲作家、作品為主,是現存第一部傳奇作家略傳及作品目錄。書中記載戲曲家90人,散曲家25人,戲曲作品192種。凡明嘉靖前之作家作品,分為神、妙、能、具四品;隆、萬以來作家作品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有暖紅室刻本、吳梅校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89《詩辯坻》清·毛先舒
清毛先舒撰,四卷。毛先舒(1620~1688),字稚黃,更名骙,字馳黃,號蕊云。杭州錢塘人。明末諸生,入清棄舉業。與毛奇齡、毛際可并稱為“浙中三毛”。有《東苑詩文鈔》、《思古堂集》、《毛稚黃十二種書》等,后人匯刊為《毛古庵先生全集》。據自序,此書撰于順治二年(1645)至九年(1652)間。原稿甚多,刪簡為今本。毛氏詩學守唐人門戶,揚七子而抑竟陵,于明代詩家,抨擊“唐六如之俚鄙,袁中郎之佻侻,竟陵鐘、譚之纖猥”,而獨不及前后七子,可見其淵源有自也。全書有總評,有分論,議論亢爽不群,對歷代論者皆有駁正,不落窠臼。有康熙間刊毛稚黃十二種書本、康熙間刊東苑詩文鈔附錄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90《梅村詩話》清·吳偉業
清吳偉業撰,一卷。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遷右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入清后任國子祭酒。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此書作于入清以后,約在順治十年(1653)九月出仕前。皆載明末詩人事跡,于死節之士如陳子龍、宋玫、瞿式耜等記述尤細,記當時俠烈之事、黍離麥秀之詩,皆寓詩史之微意,論詩較藝反在其次。書中所及人物如錢謙益、龔鼎孳等,皆為平生密友,記事細致真切,可見當時文士情態。通行本有梅村家藏稿本、觀自得齋叢書本、太昆先哲遺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以家藏稿文字最為完整。
91《載酒園詩話》清·賀裳
清賀裳撰,五卷。賀裳字黃公,號檗齋,別號白鳳詞人。江南丹陽人。復社成員。有《蛻疣集》。卷一泛論古今人作詩理法,多商榷前人詩話之說;卷二論初盛唐人詩;卷三論中唐人詩;卷四論晚唐詩;卷五論兩宋人詩。就其命意觀之,見識固已不凡,而評論所及,包攬中晚唐、兩宋名家,一一披閱其詩集,揭其創作傾向及藝術特征,見解中肯,持論平實,故于江南一帶甚有影響,吳喬極尊奉之。通行本有康熙刊本、嘉慶二十四年夏之勛煙環閣翻刻本、清詩話續編本。
92《蠖齋詩話》清·施閏章
清施閏章撰,一卷。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號愚山。江南宣城人。順治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官至侍讀學士。詩與宋琬齊名,時有“南施北宋”之目。有《學余堂詩文集》、《矩齋雜記》等,今人編為《施愚山集》。此卷雜論古今詩,以考證名物典故為主,旁及前人筆記之摘錄,似讀書隨札,非經意之作也。至其論詩學及評論詩作,如以學問為根基,以言之有物為宗旨,言詩須有道氣而不可著跡之類,雖僅寥寥數則,亦可見其論詩主張及平生得力所在。通行本有乾隆十二年刊施愚山先生全集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93《龍性堂詩話》清·葉矯然
清葉矯然撰,初集二卷續集二卷。葉矯然(1614~1711),字子肅,又號思庵。福州閩縣人。順治九年進士,官工部主事、樂亭知縣。有《易史參錄》、《龍性堂詩集》、《東溟集》、《鶴唳編》。初集約成于康熙十二年前,續集成于康熙二十一年后。葉氏論詩主博參古今而超然自得,故主張由初盛立其基,旁涉宋元而暢其趣。初集平章古今詩論,博采前人及時賢談詩名言,辨析義旨,斷以己見。續集論宋金元詩,隨所見評之,雖漫無系統,然值康熙朝宗宋之風未興之際,讀宋詩者尚少,葉氏能留意宋詩,固屬難能可貴。通行本有乾隆四十年幕陶軒刊本、臺灣廣文書局影印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94《春酒堂詩話》清·周容
清周容撰,馮貞群編,一卷,周容(1619~1679),字茂三,一作鄮山,又字躄堂。浙江鄞縣人。明亡后棄諸生,順治三、四年間一度削發為僧,稱釋茂三。后以母在還初服,布衣終。有《春酒堂詩文集》、《翁洲志》。此書成于康熙十七年(1678)至十八年間,雜論古今詩,評泊唐人名作,自出手眼,不隨人短長。多涉及注杜解杜,見解豁達。通行本有民國四年張壽鏞刊四明叢書春酒堂文存附錄本、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本。
95《漫堂說詩》清·宋犖
清宋犖撰,一卷。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河南商丘人。康熙間以門蔭入仕,由黃州通判累官至江蘇巡撫,以吏部尚書致仕。富藏書,精鑒賞,詩與王漁洋齊名。有《綿津山人詩集》,著作匯刊為《西陂類稿》。其詩學早年以唐為宗,后泛濫及宋、元,取法甚廣,不拘一隅。此卷為康熙十九年(1680)與兒至論詩所記。時天下學宋之風方熾,流敝漸顯,故是卷首倡學詩須通曉源流,“自有得于性之所近,不必模唐,不必模古,亦不必模宋、元、明”,于唐宋兩派之爭持折衷態度。通行有康熙三十七年刊本、昭代叢書本、西陂類稿本、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96《秋星閣詩話》清·李沂
清李沂撰,一卷。李沂(?~1701),字子化,別字艾山,號壺庵。江蘇興化人。自髫年即喜為詩,及壯遭國變,棄舉業而益肆力于詩歌。著有《鸞嘯堂詩集》。康熙二十年(1681)作者過揚州,學詩者來請教詩法,乃書以示之。其指示初學,以實用為宗旨,故首揭多讀多講多作多改“八字訣”;繼訓以“勸虛心”、“審趨向”,欲初學多求師資、以盛唐為宗;再示以“指陋習”,舉當世為詩之五弊;終殿以“戒輕梓”、“勉讀書”,欲學者勿輕率刻詩,持論皆平實可行。通行有昭代叢書本、螢雪軒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97《答萬季野詩問》清·萬斯同問,吳喬答
清萬斯同問,吳喬答,一卷。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縣人。黃宗羲弟子,邃于明史,與兄斯備俱有名于時。康熙十七年召試博學鴻詞,不赴。后客徐乾學府,以布衣參修明史。門人私謚貞文先生。撰《明史》紀傳稿六十卷,有《明樂府》、《石園文稿》。此卷即吳喬答其問詩之作,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冬吳喬客京師徐乾學邸時。趙執信《談龍錄》言“昆山吳修齡論詩甚精,所著《圍爐詩話》,余三客吳門,遍求之不可得,獨見其與友人書一篇”,郭紹虞先生疑其與友人書殆即此卷,后編入《圍爐詩話》中,甚是。通行有花薰閣詩述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98《圍爐詩話》清·吳喬
清吳喬撰,六卷。吳喬(1611~1695),原名殳,字修齡,江南太倉人,入贅昆山。明崇禎十一年諸生,尋被斥。入清后以布衣游于公卿間。曾與吳江戴笠同輯《流寇長編》。有《古宮詞》、《托物草》、《好山詩》、《舒拂集》等。此書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定稿于康熙二十一年后,為其晚年定論。卷一為詩本體論,泛論詩格、詩法、學詩之途徑,卷二自古詩十九首至唐近體,卷三論唐詩流變,卷四論李杜之詩,下及明詩風氣,卷五論宋詩,卷六論明詩,要之于宋詩無所見,排擊七子輩亦過刻,故后人讀其書多不滿。通行本有借月山房匯鈔本、道光三年三槐堂刊本、適園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99《原詩》清·葉燮
清葉燮撰,四卷。葉燮(1672~1703),字星期,號已畦,世稱橫山先生。江南吳江人。康熙九年進士,官寶應知縣,以忤上官被參落職。著有《已畦文集》。事跡見沈德潛《歸愚文鈔》卷十《葉先生傳》。書成于康熙二十五年,分內外兩篇,各分上下,“內篇標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每以設問提出問題,故能系統闡述詩學理論,《四庫提要》稱“極縱橫博辨之致,是作論之體,非評詩之體也”,甚有見地,惟謂“詞勝于意”,“多英雄欺人之語”,則不免苛刻。通行本有康熙二十五年二棄草堂刊已畦文集本、民國七年夢篆樓重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叢書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呂智敏評注本。
100《而庵詩話》清·徐增
清徐增撰,一卷。徐增(1612~?),字子能,號而庵、十足道人。江南吳縣人。明崇禎間諸生,能詩工書,師事錢謙益,從金圣嘆、周亮工游,入清不仕。有《靈隱寺志》、《池上草》、《九誥堂集》,選有《詩表》、《元氣集》。徐増平生最服金圣嘆,其詩學亦承圣嘆之余緒,以三十五年編成《說唐詩》,選詩三百十九首,發揮金圣嘆之結構詩學,此卷即書前所列“與同學論詩之語”,張潮輯出刊于昭代叢書中,改題今名。其持論每發揮金圣嘆之說,好以禪喻詩,以解數、起承轉合為正法眼藏,其說有戛戛獨造處,亦不乏大而無當處。故《四庫提要》總集存目類謂“其說悠謬支離,皆不可訓”,“穿鑿附會,尤失古人之意”。通行本有近藤元粹輯螢雪軒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及康熙、乾隆、光緒多種《說唐詩》刊本,。
101《詩義固說》清·龐塏
清龐塏撰,二卷。龐塏(1640~1708),字霽公,號雪崖。直隸任丘人。康熙十四年舉人,十八年登博學宏詞科,官至建寧知府,后辭歸卒。有詩名,著《叢碧山房集》,輯有《龐氏族譜》、《昭君怨詩集》。書成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后。持論以三百篇為宗,以性情禮義為體,始終條理為用,大旨不出傳統詩教之范圍,而層層論述,理路愈加細密。評騭歷代之詩,褒貶持平,議論頗見膽識。通行有叢碧山房全集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02《唐音審體》清·錢良擇
清錢良擇撰,一卷。錢良擇(1645—?)字玉友,號木庵。江南常熟人。九歲學作詩,出語驚長老。弱冠上京,與查慎行兄弟游,才名益噪。然累應試不第。曾隨大吏出使海外,康熙二十七年(1688)又佐朝貴出使俄羅斯。后出家為僧。有《出塞紀略》、《撫云集》。此卷為錢氏所選總集《唐音審體》之序論,述各體之源流,為雪北山樵輯出單行,刊入《花薰閣詩述》。錢氏論樂府能注意與歌行之別,論古詩能注意與齊梁體之消長,論古近體各式而及唐詩名家之體制特征,皆有見地。通行本有康熙四十三年昭質堂刊本、道光二十二年海虞顧氏刊本、花薰閣詩述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03《寒廳詩話》清·顧嗣立
清顧嗣立撰,一卷。顧嗣立(1665~1722),字俠君,號閭邱。江南長洲人。康熙三十六年順天鄉試舉人。有《閭邱詩集》、《韓昌黎詩集注》,輯有《元詩選》、《詩林韶濩》等。此書約撰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多采前人或時賢如二馮、俞瑒、宋犖、周斯盛之語,記吳下同人詩酒游宴之樂,存一時風雅、議論。其自說則以論元詩流別二則較有參考價值。通行本有道光二十八年刊秀野草堂詩集附錄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04《談龍錄》清·趙執信
清趙執信撰,一卷。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山東益都人。康熙十八年進士,康熙二十八年坐佟皇后喪期觀劇革職,鄉居終老。有《飴山詩文集》、《海鷗小譜》、《禮俗權衡》等。據自序,書成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趙氏詩學私淑常熟馮班,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與王漁洋交惡,遂有此書揄揚馮氏詩學,而詆斥王漁洋。然實多無理之詞、曲解之詞、不實之詞及意氣之詞。《四庫提要》折衷兩家詩論,謂“兩說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于理或有之,然較以《談龍錄》所論,則殊失之膚廓。通行本有乾隆間因園刊貽山詩文集附錄本、乾隆間雅雨堂刊本、四庫全書本、花熏閣詩述本、藝海珠塵本、談藝珠叢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版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叢書本。
105《漢詩總說》清·費錫璜
清費錫璜、沈用濟撰,一卷。費錫璜(1664~?),字滋衡。詩人費密次子。其先為四川新繁人,祖父經虞避難至揚州,后為吳江人。詩用功于兩漢樂府,為沈德潛、李調元所賞。有《掣鯨堂詩選》。沈用濟,原名瑛,字方舟。浙江錢塘人。國子監生。少喜吟詠,毛先舒嘆為后生領袖。康熙四十八年(1709)夏自京歸浙,訪費錫璜于邗江,“見時流競趨新異,六朝暨唐概置不講,何論于漢,相與嘆息”,遂同撰《漢詩說》十卷,取馮維訥《詩紀》、梅鼎祚《詩乘》所載漢詩加以評釋,介乎總集與詩評之間,《四庫提要》列入存目總集類。此卷原為全書之通論,通論漢代之詩歌謠諺,楊復吉輯《昭代叢書》采入,遂為單行詩話。《漢詩說》系其書原為二人合撰,楊復吉不知何據,取“總說”單署費錫璜撰,今還署二人之名。通行有康熙間掣鯨堂刊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06《絸齋詩談》清·張謙誼
清張謙宜撰,八卷。張謙宜(1639~?),字稚松,號山農。山東膠州人。少年落拓以詩名,中年折節讀書,潛心宋儒性理之學,老而彌篤。康熙五十一年登進士第,已至暮年。有《尚書說略》、《張氏家訓》、《張稚松先生文集》、、《絸齋詩選》、《家學堂詩鈔》等。本書內容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十年間與門人李伊村、高墨陽、趙初筵論詩所說,康熙四十九年(1710)刪定。其持論多本其師楊師亮,主清虛平和,沉厚飛動,故欲學者涵養性情,令其深厚,平和中節,不乖正道。卷中解釋、定義詩美概念甚多,見識頗精當。通行有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07《抱真堂詩話》清·宋征璧
清宋征璧撰,一卷。宋征璧(1617~?),字尚木,原名存楠,江南華亭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官中書舍人。入清官潮州知府。有《含真堂詩稿》、《抱真堂詩稿》。此書多論六朝、唐詩,偶及明代,評前人詩著眼于片言只字之修辭,出語簡短,有如格言。然不無率爾發論,有欠斟酌者。引詩亦有筆誤。通行為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08《西圃詩說》清·田同之
清田同之撰,一卷。田同之(1677~?),字在田,號小山姜,別號西圃。山東德州人。田雯長孫。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官國子監學錄。有《幼學續編》、《西圃叢辨》、《西圃詞說》等,輯有《歷代詩選讀本》、《安德明詩選遺》。是卷大抵采前人詩論之精粹,略加貫串申明,所謂“因他人之說以立吾之說,即以吾之說而印他人之說也”。其持論以自然為尚,評歷代詩學之流變及作品之得失高下,則大體陳述己見,其間剖析宋、明兩代詩學之趨勢,商榷前人論斷,闡明漁洋論詩之旨,見地亦不俗。通行有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09《說詩晬語》清·沈德潛
清沈德潛撰,二卷。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人。從葉燮受詩學,王漁洋晚年頗賞其詩。乾隆四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謚文慤。有《竹嘯軒詩》、《歸愚詩鈔》,選有五朝詩別裁集。此書為雍正九年(1731)春居小白陽山僧舍讀書時答僧叩問詩學源流之作。卷上先秦迄唐,卷下宋元以后,沿詩體演進之勢,論體制格律之要,評歷代名家之得失,能超脫門戶之見,裁量高下,識斷最精。此書傳世版本亦甚多,通行有乾隆十六年刊《歸愚詩文鈔》本、嘉慶三年刊本、嘯園叢書本、談藝珠叢本、四部備要本、清詩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叢書本。
110《輟鍛錄》清·方貞觀
清方貞觀撰,一卷。方貞觀撰,方貞觀(1679~1747),名世泰,以字行,號南堂,晚號三乳老人。安徽桐城人。諸生。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科,不就。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株連,隸旗籍,十年始放還。工詩善書,為藝林所推重。有《南堂詩集》。此卷四十四則,不詳作年,手書稿本流落坊間,為金楷購得,始刊行傳世。方氏論詩遠承明代格調派之說。評論有唐詩家,皆深造有得。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續一稱其“多論詩精微之語”,是也。此書有道光十四年廣陵聚好齋刊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11《一瓢詩話》清·薛雪
清薛雪撰,一卷。薛雪字生白,號一瓢道人。江蘇吳縣人。諸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邃于醫學,與葉天士、繆宜亭三家并稱名醫,曾集注《醫經原旨》。又工畫墨蘭,詩傳葉燮之學,得力于杜詩者深,然均為醫名所掩。有《一瓢齋詩存》、《抱珠軒詩存》、《斫桂山房詩存》等,輯有《唐詩正雅集》、《唐人七律花雨集》等。詩話作于乾隆初,大體承師說并加以發揮,然獨宗唐人,不喜宋詩,于中晚唐詩用功尤深。考論前人作品,闡釋甚精,往往能溝通詩、文、書、畫乃至醫、兵之理,多方取譬,互相發明。通行之本有雍正十三年掃葉村莊刊一瓢齋詩存附錄本、道光刊昭代叢書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12《野鴻詩的》清·黃子云
清黃子云撰,一卷。黃子云(1691~1754),字士龍,號野鴻。江蘇昆山人,居吳縣。布衣,曾隨徐征齋使琉球。少有俊才,詩名甚著,與吳嘉紀、徐蘭、張錫祚合稱為四大布衣。有《四書質疑》、《詩經評勘》、《野鴻詩稿》、《長吟閣詩集》。此書作于乾隆二年(1737)前。所論各體作法要領,見解極深,述詩史源流、古賢得失,最見特識,每有造微之論。偶亦拘守詩教正統而失之迂腐。通行有乾隆二年長吟閣刊本,后刊入道光本昭代叢書中,被隨意刪改。又有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13《秋窗隨筆》清·馬位
清馬位撰,一卷。馬位(1713~?),字思山,號石亭,又號南垞。陜西武功人。門第高華,與杭世駿為詩友。官刑部員外郎。有《南垞詩稿》。此書作于乾隆四年(1739),作者年未及壯。多考論古籍,訓釋詞語,尤多商榷宋人詩話、筆記之說,善舉前人立意造語相通、近似之處,頗啟人心思。引宋代張俞“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句,誤作唐人詠蠶詩,偶失考也。通行有乾隆間疏雨書堂刊本、道光刊昭代叢書本、關中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14《蓮坡詩話》清·查為仁
清查為仁撰,三卷。查為仁(1693~1749),一名成蘇,字心谷,號蓮坡居士。直隸宛平人。查慎行侄。康熙五十年解元。因查嗣璉之案系獄,八年方脫。遂絕意仕進,聚書于天津讀之,廣交天下名士。著有詩詞集多種,匯為《蔗塘未定稿》、《蔗塘外集》。此書撰于雍正九年(1731)至乾隆六年(1741)之間,以記詩家逸事與篇章本事為主,多載康熙朝名詩人佚聞,頗有不見于他書者。于所見前人詩說皆有評語,多載所交之詩僧,為其一特色。此書版本頗夥,通行有乾隆八年刊蔗塘外集本、龍威秘書本、粵雅堂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115《貞一齋詩說》清·李重華
清李重華撰,一卷。李重華(1682~1755),字玉洲,江蘇吳江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以細故去官。有《貞一齋集》。此卷成于乾隆初年,由“論詩答問三則”與“談詩雜錄”100條構成,詳論詩之音象意三要素,神運、氣運、巧運、詞運、事運五種能事及學詩步驟,泛論各體詩理格法,由常式入手,證以唐宋名家之得失所在,多深造有得之言。所涉及命題雖屬詩家常談,但議論之深入透辟,有過于前人。通行有乾隆十一年刊《貞一齋集》附錄本、道光本昭代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16《說詩菅蒯》清·吳雷發
清吳雷發撰,一卷。吳雷發字起蛟,號夜鐘,又號寒塘。江蘇震澤人。雍正、乾隆間諸生,著書十余種,有《琴余集》。此卷泛論詩法詩理,主獨創,主觸景生情,以自然為貴,興之所至為妙,歸結于“潔厚新超”四字,不盲目崇古,反對一切定法,多不遇之憤世之言。通行有道光刊昭代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17《國朝詩話》清·楊際昌
清楊際昌撰,二卷。楊際昌(1719~1804),字魯藩,號葭漁,又號蓬萊居士。浙江山陰人。乾隆六年(1741)中舉人,以授徒行醫終。著有《大中句解》、《藥欄隨筆》《聞見雜志》、《唐詩葩正》、《天崇文炳》、《國朝文炳》等書,詩文有《澹寧齋集》。事跡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藏本《澹寧齋集》楊氏后人手跋,湯紀尚《槃薖文甲集》有傳記。詩話撰著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至二十三年(1758)間,專論本朝人詩,起尤侗,止曾燠,僅錄已故詩人,包括明遺民。多摘句及述詩作本事,少品評。通行有乾隆二十四年楊氏似園自刊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18《葚原詩說》清·冒春榮
清冒春榮輯,四卷。冒春榮(1702~1760),字寒山,一字葚原,自稱花源漁長,又號柴灣樵客。江蘇如皋人。布衣,有名于士林。累掌江浙間書院,修《象山縣志》、《通州志》、《鳳陽府志》、《兩淮鹽法志》,著有《會原集》、《然翠罔特炒》。此書雜論詩體詩法,卷一五言律說,卷二七言律說,卷三排律說、絕句說,卷四古詩說、樂府說。全書共136則,十之八九抄撮前人詩話,或原文照搬,或增刪剪裁,大多隱沒原書名。刺取最多者,為黃生《詩麈》與沈德潛《說詩晬語》。通行有光緒間如皋冒氏刊冒氏叢書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19《詩學纂聞》清·汪師韓
清汪師韓撰,一卷。汪師韓(1707~?),字杼懷,號韓門,又號上湖。浙江錢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官至湖南提學使。晚年主講保定蓮花池書院。博通群籍,著述豐富。有《文選理學權輿》、《上湖紀歲詩編》、《上湖分類文編》及群經研究著作。此書旨在“明體裁之辨,訂沿襲之誤,而無取乎一句一字之稱美”,每條專論一題,如“綺麗”、“詩集”、“雜擬雜詩之別”、“通韻”、“樂府”等條,繁征博引,細致辨析,類似今日專題論文。持論平允而精審。通行有乾隆間原刊本、乾隆間刊上湖遺集本、叢睦汪氏遺書本、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20《石洲詩話》清·翁方綱
清翁方綱撰,八卷。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又號蘇齋。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累官至內閣學士。長于金石、考據之學,工書,精鑒賞。有《復初齋集》、《蘇齋叢書》等。此書為作者視學廣東時撰,前五卷成于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三年間,后增元遺山、王漁洋詩說三卷,共成八卷。卷一論初盛唐詩,評杜詩獨多;卷二論中晚唐詩,多灼見;卷三論宋代前期詩,以東坡居多;卷四論山谷以后宋詩,迄于宋末,間以前后各代詩對比,語多精到;卷五論元詩,殆讀顧嗣立《元詩選》之札記,故多榷正顧書之語。卷六漁洋評杜摘記,卷七講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卷八講王漁洋論詩絕句三十五首,闡發中屢有駁正。翁氏論詩主肌理,人所共知,而其評析歷代詩家之精確犀利,則誠非肌理二字所能盡也。通行有粵雅堂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本批評叢書本。
121《蘭叢詩話》清·方世舉
清方世舉撰,一卷。方世舉字扶南,號息翁。安徽桐城人。博學篤行,不樂仕進。有《昌黎詩集編年箋注》、《漢書辨注》、《世說考義》、《家塾恒言》。此書成于晚年,作者審定時年已八十五,為其畢生詩學之精粹。討論詩藝、作法,細致入微。言必有據,注重實證,令人信服。故何義門等學問名家許其語有根柢。通行有乾隆間方觀承刊春及堂集附錄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22《雨村詩話》清·李調元
清李調元撰,二卷。李調元(1734~1802),字羹堂,又字贊庵、鶴洲,號雨村、墨莊,別號童山蠢翁。四川羅江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直隸通永兵備道。輯有《全五代詩》、刊有《函海》叢書。此書別有十六卷本,皆論本朝詩。此二卷論前代詩歌,卷上先秦至隋,卷下唐至明。卷上釋古今詩樂之分合,通于詞曲,甚為明晰。卷下多論杜詩。主獨創,主和易而反險怪。通行有乾隆間李調元刊函海本、嘉慶間刊童山全集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123《詩學源流考》清·魯九皋
清魯九皋撰,一卷。魯九皋(1732—1794),原名仕驥,字絜非,號樂廬。江西新城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官夏縣知縣,卒于任。先后師從朱仕琇、姚鼐,以古文名。有《周易讀本》、《山木居士集》等。此實為論述中國詩史源流之專題論文,自屈原《楚辭》迄明末屈大均、陳恭尹,而尤以明代為詳。以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為五大宗,其他支分派別,各有所屬。述一時代及代表作家后,復提示風格或詩體演變之跡,行文頗有條理,持論大體平。通行有乾隆四十五年自刊本山木居士集、道光五年靜存書屋刊是程集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24《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清·管世銘
清管世銘撰,一卷,附錄《論文雜言》中論唐詩20則。管世銘(1738~1798),字緘若,號韞山。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三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制義名世,亦工詩古文,為制義所掩。有《韞山堂詩文集》。此書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為所選唐詩四十卷自序及凡例,分體論唐詩,各體中先分論作家,后殿一則總論,獨七律更申論其結體名雋之佳作,要之詳于盛、中唐,而略于初、晚唐。通行有粵雅堂叢書本、粟香室叢書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25《隨園詩話》清·袁枚
清袁枚撰,十六卷補遺十卷。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一號存齋,晚號倉山居士、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乾隆四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知縣,乾隆十四年辭官,優游而終。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子不語》、《隨園隨筆》、《隨園尺牘》等。此書正編成書于乾隆五十五年,補遺隨成隨刻,迄病故未止,故傳世之本有四卷、八卷、十卷不等。此書所述多為本朝詩人,偶及前代,以記事為主,間出議論,必精警可喜。當時極為風靡,幾家有其書。因侈談性靈,標榜風流,采摭稍濫,亦頗招后人非議。本書版本極夥,通行有乾隆五十七年小倉山房刊本、道光四年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選輯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排印本。
126《續詩品》清·袁枚
清袁枚撰,一卷。此書系仿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體而作,每首四言十二句,述作詩之要義,言多勝解。然立意異于司空圖,皆論用功作詩之法,后人或非議其書名與內容不稱。通行有嘉慶二十二年刊綠滿書窗六種本、道光本昭代叢書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叢書本。
127《山靜居詩話》清·方薰
清方薰撰,一卷。方薰(1736~1799),字蘭士,一字蘭坻、蘭垓,又字長青,號樗庵。浙江石門人。贅于梅里王氏。精繪事,工畫蘭,與奚岡齊名。有《山靜居畫論》、《山靜居書論》、《山靜居題畫詩》、《山靜居遺稿》。作者別有《山靜居詩論》論歷代詩,此卷為作者晚年所著,皆記所知浙中人詩,多布衣窮厄之士,零章斷句,藉以得傳。其論詩旨趣通達,略近于性靈派。通行有別下齋叢書本、花近樓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28《茗香詩論》清·宋大樽
清宋大樽撰,一卷。宋大樽(1745~1804),字左彝,號茗香。浙江仁和人。乾隆四十二年舉人。官國子監助教,嘉慶四年罷官回里。晚年耽于學禪,卒年約六十歲。有《學古集》、《牧牛村舍外集》。此卷成于嘉慶三年(1798)前,為其晚年之論。泛論古今詩,以復古道為己任,主寄興、佇興,擬古于神似,唯多模糊隱約之論,陳衍《石遺詩話》卷三再三商榷。通行有嘉慶刊本學古集附錄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29《甌北詩話》清·趙翼
清趙翼撰,十卷續二卷。趙翼(1727~1814),字云崧,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乾隆二十六年探花,歷官至貴西兵備道。有《陔余叢考》、《甌北全集》等。據年譜,此書作于嘉慶六年(1801),時甌北年七十五。前十卷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十家詩,續二卷雜論古詩。作者才高學博,兼年耋功深,議論考訂均出流俗之上。崔旭《念堂詩話》謂“猶其著《二十二史札記》手段,與他家詩話迥別”,誠是。通行有嘉慶七年湛貽堂刊甌北全集本、同治十三年紅杏山房重刊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選輯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0《履園譚詩》清·錢泳
清錢泳撰,一卷。錢泳(1759~1844),初名鶴,字立群,號梅溪,一號臺仙。江蘇金匱人。國子監生,官候選府經歷。著有《履園文集》、《履園叢話》、《曲目新編》等。此卷乃輯《履園叢話》卷八論詩之語而成,郭紹虞先生謂其“欲調和格律、性靈之爭,故其論詩對格律、性靈均予以新的解釋”(《清詩話》前言),甚是。通行有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刊、蘇州振新書社石印、中華書局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排印《履園叢話》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31《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清梁章鉅撰,二卷,系輯梁章鉅《退庵隨筆》二十、二十一兩卷“學詩”而成。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一字茝林、芷林,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七年進士,官至兩江總督。著《藤花吟館詩鈔》、《退庵筆記》等數十種。此書上卷論古今詩,多摘引前人詩話、詩評發揮其意,簡擇頗精,亦無門戶之見。下卷論古近體詩作法宜忌,則多屬常談。評論前人所纂詩選、詩注頗多,持論公允。有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2《三家詩話》清·尚镕
清尚镕撰,一卷。尚镕(1785~1836),字喬客,一字宛甫。江西南昌人。少有神童之譽,道光五年副優貢,曾主講多所書院。著有《持雅堂詩鈔文集》等,編有《律詩杜骨》。詩話作于道光五年八月鄉試落榜后。作者讀書極博,見識超卓,每有議論皆新警可喜。通行有道光八年刊本、道光刊持雅堂全集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3《養一齋詩話》清·潘德輿
清潘德輿撰,十卷。潘德輿(1785~1839),字彥輔,一字四農,別字農師。江蘇山陽人。屢困鄉試,二十六歲時棄舉業而致力于古文辭,道光八年江南鄉試解元。道光十五年大挑一等,以知縣候補安徽,未赴而卒。著有《養一齋詩文集》等十余種。其論詩以三百篇為根柢,強調詩歌之教化作用,斥性靈派所言性情不過嘲風弄月,嘆老嗟卑,荒淫狎邪之語,標舉“柔惠且直”為“古詩人之性情”。又以“質實”二字論詩境,以救格調、性靈諸說之偏。通行有道光二十九年刊養一齋全集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4《白華山人詩說》清·厲志
清厲志撰,二卷。有吳德旋序。厲志(1783~1843),初名允懷,字心甫,號駭谷,又號白華山人。浙江定海人。諸生。與鎮海姚燮、臨海姚濂齊名,有“浙東三海”之稱。有《白華山人詩集》。詩話作于道光十六年(1836)前,所論大體為學詩而發,由指示學詩門徑而及評騭古今。多述心得甘苦之言,見解平實,精覈處不讓清初諸名家,堪稱晚近力作。通行有道光十六年刊白華山人詩集附錄本、光緒九年重刊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5《竹林答問》清·陳詩香問,陳僅答
清陳詩香問,陳僅答,一卷。陳僅(1787~1868),字余山,號漁珊。浙江鄞縣人。嘉慶十八年舉人。官至陜西寧陜廳同知。有《四明陳余山先生集七種》等。此書為道光十九年(1839)任紫陽知縣時答侄詩香問詩,由詩香記錄而成。書中問答,雖皆常識,然涉及傳統詩學基本問題,陳氏之解要皆平正通達,論古今體式、聲調之源流,最有見地,評論歷代詩家,考證文字音韻亦具見學識,故為后人所重。通行有道光二十五年重刊陳余山全書本、金峨山館叢書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齊魯書社1985年排印詩問四種本。
136《藝概》清·劉熙載
清劉熙載撰,六卷。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官至廣東學政。此書分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六部分,各部分包括基本理論、寫作技法及作家、作品品評等內容,可視為古典形態之藝術學概論。持論通達,言簡意賅,為后人所推崇。此書版本甚多,通行有同治十二年刊本、古桐書屋六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王氣中箋注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劉熙載全集本。
137《小澥草堂雜論詩》清·牟愿相
清牟愿相撰,一卷。牟愿相,字亶甫,號鐵李。山東棲霞人。諸生。工古文。有《小澥草堂詩文集》、《牟愿相先生遺著》。此書分“詩小論”、“雜論詩”、“又雜論詩”三部分,“詩小論”為仿敖陶孫《詩評》之托所作詩人評語,有后出轉精之妙。“雜論詩”論古今詩家,持論有獨往獨來之概。有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8《筱園詩話》清·朱庭珍
清朱庭珍撰,四卷。朱庭珍(1841~1903),字小園,一作筱園、曉園,號詩隱。云南石屏人。光緒十四年舉人,主講經正精舍。有《穆清堂集》。輯刊滇中詩文,有《天船遺詩》、《云峰剩稿》、《云帆續集》。詩話定稿于光緒三年(1877)。卷一以闡述詩學基本觀點為主,對前人之說多所發揮,亦有匡正。卷二評論歷代詩家、詩作、詩論,卷三、卷四摘句論詩,其持論通達平正,文字詳密,于是非分寸之辨,剖析極細。通行有光緒十年王氏務本堂初刊本、云南叢書本、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本。
139《峴傭說詩》清·施補華
清施補華撰,一卷。施補華(1835~1890),原名份,字均父。浙江烏程人。同治九年舉人。官至山東候補道員,未及任病卒。有《澤雅堂詩文集》。此書為光緒七年(1881)年作者從張曜駐防喀什葛爾時所述,皆論說詩藝,以溫柔敦厚為旨,以婉曲含蓄為宗,言體式、格調,論作法、修辭,評論歷代詩家,皆要言不煩,極其精審,洵可謂晚清詩話中上乘之作。有光緒十三年烏程朱氏濟南刊本、光緒十八年關中書院翻刻聲調三譜本、丁福保輯清詩話本。
140《石遺室詩話》
民國陳衍撰,三十二卷續編六卷。陳衍(1856~1937),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人。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歷游幕府,清末任學部主事、兼禮學館纂修,民國間任廈門大學、無錫國專教授。著述豐富,后人匯編為《陳石遺集》,輯有《近代詩鈔》。詩話先在《庸言》雜志連載,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編為三十卷,刊行時增為三十二卷。書中論作詩之法及詩學無多,而以記晚清詩風嬗變與詩壇人物為主。詩話編撰之時,去清亡未久,以過來之人,述道、咸以降詩學源流,尤為真切。通行有民國十六年涵芬樓排印本、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排印本,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排印民國詩話叢編本。
141《論文偶記》清·劉大櫆
清劉大櫆撰,一卷。劉大櫆(1689~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是書專論散文藝術形式問題,即“法”,為桐城派文學思想重要著作。劉氏將“法”分為三層:神氣,“文之最精處”;音節,“文之稍粗處”;字句,“文之最粗處”。有《海峰文集》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初月樓古文緒論》和《春覺齋論文》合刊)本。
142《初月樓古文緒論》清·吳德旋
清吳德旋撰,一卷。吳德旋(1767-1840),字仲倫,江蘇宜興人。是書為吳氏弟子呂璜所輯,呂璜跋稱“皆先生就璜所問答者”。大旨在闡述桐城派古文理論,涉及先秦諸子百家至后代名家名篇,評論優劣得失亦有見地。通行有《四部備要》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論文偶記》和《春覺齋論文》合刊)本。
143《春覺齋論文》清·林紓
清林紓撰,一卷。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人。是書共分述旨、流別論、應知八則、論文十六忌、用筆八則等五章,附帶論及“換字法”、“拼字法”、“矣”字用法、“也”字用法。有1916年都門印書局鉛印本,通行為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初月樓古文緒論》和《春覺齋論文》合刊)本。
144《窺詞管見》清·李漁
清李漁撰,一卷,22則。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笠鴻、謫凡,晚年改名漁,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是書對詞之文體性質、結構、格律、作法多有精辟見解,著重談詞之作法,以為詞“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作詞當“法古”,亦不廢創新,將“意新”視為創新之首。要求作詞須合情理,講究韻律之美。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45《西河詞話》清·毛奇齡
清毛奇齡撰,二卷,38則。是書記載詞壇見聞軼事,論述涉及詞韻、格律、體制等詞學問題。詞壇見聞軼事主要為明末清初與著者同時之人之事,可謂實錄。毛氏精通音韻格律,工于度曲,論詞韻、格律頗為精當,亦涉及詞牌、調名淵源之考釋。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46《古今詞論》清·王又華
清王又華撰,一卷。收南宋楊守齋、張玉田及明清論者24人詞論共26家,多數節錄自各家詞話、詞論。就所選內容與角度觀之,撰者重視詞學理論與創作規則、技巧;博觀約取,甚見功力,片玉吉光,甚為警策。通行有《詞學全書》本、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47《七頌堂詞繹》清·劉體仁
清劉體仁撰,一卷33則。劉體仁(1624-1684),字公勇,河南穎川人。是書辨析詩詞異同、探討詞體結構、作法兼及評論與鑒賞。認為“詞中境界,有非詩之所能至者”,強調“詞有警句”,詞不離本色當行;把詞從唐五代至明初分為初盛中晚四期。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48《填詞雜說》清·沈謙
清沈謙撰,一卷31則。沈謙(1620-1670),字志矜,號東江,浙江仁和人。是書著重論詞之特點與作法。沈氏論詞,重視詞所蘊含之情感因素,認為“詞不在大小深淺,貴于移情”,能使人“讀之皆如身歷其境,不能自主”。沈氏還指示初學者以作詞要訣。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49《遠志齋詞衷》清·鄒祗謨
清鄒祗謨撰,一卷,65則。鄒祗謨(?—1670),字訏士,號程村。江蘇武進人。是書主要研究詞牌詞韻詞調,雜評前代人選本及詞論詞評。鄒氏論詞重視神似,亦論及詞之體制、平仄用韻,其中論述詞韻最為詳盡得當。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0《花草蒙拾》清·王士禛
清王士禛撰,一卷,59則。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山東新城人。是書為讀《花間集》與《草堂詩余》之評議,雜評前人詞作并闡述自己詞學觀點。王氏論詞,堅持“神韻說”,主張詞要艷麗而有“神韻興象”。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1《皺水軒詞筌》清·賀裳
清賀裳撰,一卷,67則。賀裳字黃公,江蘇丹陽人。賀氏論詞,強調真情本色,亦重視環境之真實,要盡可能做到“形神具似”。此書對歷代詞人詞作名篇多有評析,對詞調、聲律、作法論述亦有精彩之處。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2《金粟詞話》清·彭孫遹
清彭孫遹撰,一卷,18則。孫遹(1631-1700),字逡孫,號羨門,又號金粟門人。浙江海鹽人。是書論及詞之作法、風格以及評論、鑒賞。彭氏論詞,強調“以艷麗為本色”,主張“詞以自然為宗”,但不廢學問。有《詞話叢抄》本、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3《古今詞話》清·沈雄
清沈雄編撰,八卷。沈雄字偶僧,江蘇吳江人。是書為搜集自唐以來有關詞話、詞品、詞辨、詞評等詞學資料之匯編,亦有沈氏詞論及其《柳塘詞話》部分條目。《詞話》部分分上下二卷,上卷收唐至宋詞話,下卷收金至清康熙年間詞話;《詞品》部分匯輯詞體起源、體制、格律問題之相關論述;《詞辨》部分主要是考訂詞調;《詞評》部分對歷代詞人加以評述。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4《歷代詞話》清·王奕清
清王奕清編撰,十卷。是書按年代輯錄歷代詞話。卷一二為唐代詞話;卷三為五代十國詞話,卷四五六為北宋詞話,卷七八為南宋詞話,卷九為金元詞話,卷十為明代詞話。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5《詞潔輯評)清·先著、程洪
清先著、程洪撰,一卷。先著,字遷夫,四川瀘州人,后居江寧。程洪,字丹問。是書所選以宋詞為主,時出評語,獨具慧眼。多論述詞之風格、特點、價值和意義。其評詞主旨見于序與發凡。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6《雨村詞話》清·李調元
清李調元撰,四卷。論及詩詞關系,認為“詞非詩之余,乃詩之源也”;主張創新,反對因襲;強調內容,反對空洞;鑒賞詞作,從風格、煉意、煉句、煉字諸方面評價前人詞作,多有創見。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7《西圃詞說》清·田同之
清田同之撰,一卷。田同之字彥威,一字在田,山東德州人。田氏認為“詩余為變風之遺”,各種風格之詞要兼容并蓄。又辨析詩詞之同異,認為“填詞非小道”,言詞“情景不可太分”,“詞須有寄托”。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8《銅鼓書堂詞話》清·查禮
清查禮撰,一卷15條。查禮(1716-1783),字恂叔,一字檢堂,號鐵橋。直隸宛平人。此書主要評論詞人詞作,作者論詞尚雅,對文天祥、張孝祥等詞人詞中忠義剛正之氣頗為推崇。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59《戲鷗居詞話》清·毛大瀛
清毛大瀛撰,一卷。毛大瀛(1735-1800),原名師正,字又萇,號海客。江蘇寶山人。此書多記錄詞人生活創作軼事,記述駁雜,價值不大。評價詞人詞作亦無特色。間有轉引他人著述者,可作詞話傳播研究之資料。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0《詞論》清·張惠言
清張惠言撰,一卷。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武進人。此書輯錄作者對歷代著名詞人詞作之評論,著重評價詞人詞作之風格、特點、價值。評詞注重詞作內容與風格特點,好講比興,考證比附,或有穿鑿附會之嫌。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1《介存齋論詞雜著》清·周濟
清周濟撰,一卷31則。周濟(1781-1839),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常州荊溪人。此書論及詞與音樂關系、詞之創作與鑒賞評論。論詞推重周邦彥,崇尚“雅”、“正”,強調比興寄托。以詞與音樂之關系辨析兩宋詞壇之不同。評述溫庭筠至王沂孫26位詞人詞作,闡發常州詞派詞學觀點。附《周濟詞辨自序》與《潘曾瑋刊詞辨序》。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2《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清·周濟
清周濟撰,一卷。此書為周濟所作《宋四家詞選》之序論,附有《宋四家詞選眉批》。全書分序、論兩部分,序概論周邦彥、辛棄疾、王沂孫、吳文英詞,論以兩宋眾多詞人為參照,烘托周、辛、王、吳之領袖地位。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3《蓮子居詞話》清·吳衡照
清吳衡照撰,四卷。吳衡照字夏治,號子律。浙江海寧人。此書以浙派主張為標準,于朱彝尊《詞綜》和許昂宵《詞綜偶評》極為推崇,認為“詞至南宋,始極其工”,然并不否認北宋大家之作。多記載浙派詞人軼事。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4《填詞淺說》清·謝元淮
清謝元淮撰,一卷26則。謝元淮,字默卿。湖北松滋人。約道光中在世。論詞不滿時人“專求俊句,每置平仄宮調于不問”,專就詞之宮調、格律、平仄、陰陽等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填詞之若干限制,然不必拘泥。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5《聽秋聲館詞話》清·丁紹儀
清丁紹儀撰,二十卷。丁紹儀字杏舲。江蘇無錫人。此書前有丁氏同治八年自序,后有婿胡鑒衡跋。書中采清代詞壇掌故、清代詞家詞作最富,尤重考訂輯佚。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6《憩園詞話》清·杜文瀾
清杜文瀾撰,六卷。杜文瀾(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此書卷一論詞,闡明編撰原因,評述前人有關詞體制、格律之議論。卷二起專論清人詞作,所錄甚豐。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7《左庵詞話》清·李佳
清李佳撰,二卷。李佳字繼昌,號蓮畦。是書上卷96則,下卷102則,論詞之體制特點及作法甚細。論詞主“意趣”,尚“雅正”,貴有“新意”。歷評北宋以來詞家,摘錄、品評清代詞人詞作較多。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8《賭棋山莊詞話》清·謝章鋌
清謝章鋌撰,十二卷,續五卷。謝章鋌字枚如。福建長樂人。謝氏論詞不滿浙派尊南宋而貶北宋,主張“善學者,于北宋導其源,南宋博其流,兼善不當孤詣”。強調詞應有寄托,亦論及詞之聲律、起源、風格等。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69《芬陀利室詞話》清·蔣敦復
清蔣敦復撰,三卷。蔣敦復(1808-1867),原名金和,后改為爾鍔,字克父,后字純甫,號劍人。江蘇寶山人。此書著重論述清代詞作與詞評,尊常州派,上溯南唐北宋,主張“有厚入無間”,要求詞“寓意深遠”。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0《白雨齋詞話》清·陳廷焯
清陳廷焯撰,八卷。陳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蘇丹徒人。此書繼承常州詞派理論,主張作詞要符合儒家“詩教”,提倡“溫柔以為體,沉郁以為用”,推崇“寄托”說,強調“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并以此評價歷代詞人詞作,議論多有可采。有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單行本、1983年齊魯書社屈興國《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1《復堂詞話》清·譚獻
清譚獻撰,一卷。譚獻(1830-1901),原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人。此書由門人徐珂輯譚獻文集、日記、《篋中詞》及所評周濟《詞辨》中論詞文字而成,譚獻命名為《復堂詞話》,徐珂作跋。譚氏論詞“喜尋其旨于人事,論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強調“寄托”,推尊詞體,以為“用心”決定高下。有1984人民文學出版社單行本,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2《抱碧齋詞話》清·陳銳
清陳銳撰,二卷。陳銳字伯弢。湖南武陵人。是書從《抱碧齋集》中選出。論詞特點是聯系對詞人詞作的評論來闡發理論;論詞推重宋詞,尤其姜夔、周邦彥、吳文英;重自然天成,主張“詞貴清空,尤貴質實”。注意結合其他文學形式來論述詞之規律。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3《論詞隨筆》清·沈祥龍
清沈祥龍撰,一卷。沈祥龍字約齋,婁縣人。諸生。作者自稱為學詞而研究詞之特點與規律,從宋元名家著手,論詞體起源、抒情特征、風格流派、創作表現方式、音律、語言等,并提出與詞格相類之作法要求,頗有精到見解。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4《大鶴山人詞話》清·鄭文焯
清鄭文焯撰,一卷。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叔問、大鶴山人。奉天鐵嶺人。是書為龍沐勛、葉恭綽輯鄭文焯文稿、手簡、詞集跋等匯輯而成。其中《東坡樂府》為蘇軾詞評、考訂;《大鶴山人詞集跋尾》為溫庭筠、吳文英、歐陽修、蘇軾、陸游、周邦彥諸家詞集跋語;《大鶴山人論詞遺札》與《大鶴山人手札匯鈔》輯錄鄭氏論詞信札。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5《詞徵》清·張德瀛
清張德瀛撰,六卷。卷一探討填詞起源與因襲發展關系、特性、創作方法及思想內容,卷二、三論述詞之格律、聲調;卷四為五代至明代詞集與詞話集目錄;卷五、六為歷代詞人詞作評論,涉及詞人軼事、考訂與辨正。論詞以風格為中心。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6《蕙風詞話》清·況周頤
清況周頤撰,五卷,續編二卷從各種雜著中輯成。況周頤(1859-1926),原名周儀,字夔笙,號蕙風。廣西臨桂人。論述作詞之法,稱“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以“真”為詞骨。提倡“意境”,推重“以深靜為至”。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孫克強輯《蕙風詞話·廣蕙風詞話》本。
177《人間詞話》清·王國維
清王國維撰。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又作靜庵,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書自1908年發表后,不斷有人研究、注疏、收輯和增補,至1970年代先后印行十余種版本。全書一般分為“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刪稿”、“人間詞話附錄”三部分,或有“拾遺”。論詞以“境界”為中心,運用西方理論闡述中國傳統問題,多有非常之論。有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徐調孚注王幼安校訂本、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8《小三吾亭詞話》清·冒廣生
清冒廣生撰,五卷。冒廣生(1873-1959),字鶴亭,號疚齋。江蘇如皋人。光緒二十年舉人,入民國官財政部顧問。是書評論詞人詞作,以清末、近代作者居多。評論風格特點,能聯系歷史背景、時代特點及作家生平與創作經歷。不少詞人生平逸事賴以流傳。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79《海綃翁說詞》民國·陳洵
民國陳洵撰。是書分通論、宋吳文英《夢窗詞》、宋周邦彥《片玉詞》、宋辛棄疾《稼軒詞》幾部分。《通論》述詞之本原、源流、風格流派、音律聲調、語言筆法及詞人修養等問題。以詞為詩之發展與變化,要求詞符合儒家詩教規范,自然天成,嚴格遵守格律。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80《柯亭詞論》民國·蔡嵩云
民國蔡嵩云撰。是書大體分兩部分,其一為填詞理論,系統論述填詞立意、構思、章法、音律之特點及規律,主張作詞立意要新,貴含蓄蘊藉而有韻致余味,重章法,講究音律。其一為詞作詞人評論,對馮延巳、蘇軾、秦觀、柳永及清末況周頤、朱孝臧均有的評。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81《聲執》民國·陳匪石
民國陳匪石撰,二卷。是書側重于探討詞之音律特點及規律。卷上介紹與評論詞之音律特征,卷下論《花間集》《尊前集》等十余部詞集,評述唐五代至近代之重要詞選。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本。
182《閑情偶寄·詞曲部》清·李漁
清李漁撰,一卷。《詞曲部》取自《閑情偶記》,分結構、詞采兩部分,結構又分戒諷刺、立主腦、脫窠臼、密針線、減頭緒、戒荒唐、審虛實七門,詞采又分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四門。其理論皆從實際經驗獲得,多發前人之未發。通行有雍正八年刊《笠翁一家言》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183《樂府傳聲》清·徐大椿
清徐大椿撰,一卷。徐大椿(?-1778),字靈胎,自號洄溪老人。吳江人。此書基于清代歌唱技藝之長足進展,繼承魏良輔、沈寵綏之說,參以自己研究心得,論述戲曲演唱之各種技術問題,對唱法之分析與運用較前人更為詳密,頗多發明創見。有豐草堂原刻本,通行為《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184《雨村曲話》清·李調元
清李調元撰,二卷。是書上卷談元代作家、作品,下卷談明清作家、作品。其中多轉引前人著述,而附以己見,頗有所得。通行有《函海》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185《劇話》清·李調元
清李調元撰,二卷。是書上卷漫談戲曲制度沿革,下卷雜考戲曲所演故事。還記載“弋陽腔”、“秦腔”、“吹腔”、“二簧腔”、“女兒腔”等地方劇種。通行有《函海》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186《花部農譚》清·焦循
清焦循撰,一卷。焦循(1763-1820),字里堂,甘泉人。是書就花部,即京腔、弋陽腔、秦腔、梆子腔、二簧調等劇種所演諸著名劇目,敘其本事,加以考證與評論。通行有焦氏原刻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187《詞余叢話》清·楊恩壽
清楊恩壽撰,三卷。楊恩壽(1834-?),字鶴儔,號蓬海,又號朋海,別署蓬道人。長沙人。是書分為原律、原文、原事三部分,《原律》多論律呂、宮調、曲譜、聲韻之類;《原文》多談詞藻;《原事》考證或記述戲曲故事。通行有《坦園叢書》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
188.《筆札華梁》 唐·上官儀
189.《評詩格》 舊題唐·李嶠
190.《詩格》 舊題唐·王昌齡
191.《唐朝新定詩格》
192.《詩議》 唐·釋皎然
193.《金針詩格》 舊題唐·白居易
194.《文苑詩格》 舊題唐·白居易
195.《二南密旨》 舊題唐·賈島
196.《炙轂子詩格》 唐·王叡
197.《緣情手鑒詩格》 唐·李洪宣
198.《新定詩格》 唐·鄭谷、齊己等
199.《流類手鑒》 唐·僧虛中
200.《雅道機要》 五代·徐寅
201.《風騷要式》 五代·徐衍
202.《詩中旨格》 五代·王玄
203.《詩格要律》 五代·王夢簡
204.《詩格》 五代·釋神彧
205.《處囊訣》 宋·釋保暹
206.《詩評》 宋·釋景淳
207.《續金針詩格》 舊題宋·梅堯臣
208.《詩髓腦》 唐·元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