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大雅集》
元詩總集,八卷,元賴良編纂。良字善卿,天臺(浙江省天臺縣)人,仕履不詳。
此書為賴氏經三十年廣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詩人,古近體詩兩千余首,其采選原則是“情深而不詭”“風清而不雜”“事信而不誕”“義直而不回”“體約而不蕪”“詞麗而不淫”,并且“有關于世教”。又經過當時著名詩人楊維楨的刪節,只保存三百首,楊氏序中說此書所采皆吳趙之隱而不傳者,這是不確切的。其中楊基是蜀人,張璧是陳留人(也可能由他們當時生活地點而定),也有一些是在元末享大名的如倪瓚、張翥、馮子振、顧瑛等。書中所謂楊維楨之評點,也是徒具虛文,因為有評語處不到一卷,故書中提到楊氏之處(包括楊《序》和楊評)可能為書賈偽托,藉以招徠讀者。此書前四卷為古體,后四卷為近體,入選之詩作如果以元詩水平衡量還算質量較高的,入選者亦以小家為多,后為《元詩選癸集》所收。
此編初刻于元至正壬寅(1362),賴良的友人盧仲莊親自書寫版刻,中經戰亂,終得以蕆事。但此后湮沒無聞,藏書家所收多為抄本。民國初年,連平范氏雙魚堂影刻“藝風堂”所藏明初洪武刻本,收入《元人選元詩》。但此本謬誤脫漏頗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寫本增補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補詩一首,及賴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頁。
142 《元人選元詩》
元詩總集,二十八集,近人羅振玉編纂。振玉(1866~1940)字叔蘊,一字叔言,號雪堂,浙江省上虞縣人。清末學部參事,對金甲文頗有研究。
元代俗文學(戲曲)比較發達,詩歌創作則相對沉寂,元人自選本朝詩集留到現在的則更少。此書共收元人選元詩五種,包括:一、《河汾諸老詩集》八卷(膠州柯氏藏元刊本);二、《國朝風雅》七卷,《雜編》(唐風樓藏元刊本);三、《大雅集》八卷(藝風堂藏影洪武刊本);四、《敦交集》一卷,(藝風堂藏舊抄本);五、《偉觀集》一卷(藝風堂藏舊抄本)。兩種元刊和一種明初刊本寫刻極精,此編五種俱是影印,因此原刊面目保存完整。前三種編者、內容,本書中均有介紹,其他兩種如下:《敦交集》一卷,編者元魏仲遠。錄詩七十六首,作者二十四人,均為與魏氏酬和之詩。仲遠名不詳,上虞人,因在唱和詩中提到至正庚子(1360),唱和詩中又有元末高明、王冕,可知魏氏也為元末人。所錄詩多稱贊魏氏為人和贊美其隱居之地———福源精舍之作,可知魏仲遠也是顧瑛一流人物,富于家財,建有花園精舍,喜愛與文人往來的雅士。本書一向是以抄本流傳,羅振玉收入《元人選元詩》。《偉觀集》一卷,編者不詳,收錄元末之人題《長江偉觀圖》詩三十余首。收入《元人選元詩》,有民國四年連平雙魚堂范氏刊本。
143 《元音》
元詩選本,十二卷,補遺一卷,明孫原理采輯,陳孟凝編選。孫、陳二氏均為元末明初人。原理字貫爵里不詳,孟凝曾為古田縣令。
編選者經歷了元末明初的大動亂,感到有認識和總結元朝覆亡教訓的必要,他們認為,“觀詩可知元之盛衰”,因此采輯選錄元詩“鏤板傳之天下后世,使觀詩者知元之世運”。
全書共收錄元代詩作者一百六十七家,大體詳于元末略于元初,從劉因開始,終于龍從云。元初楊載、范、虞集等人入選詩最多,末附無名氏詩十一首。編選者無后世選家門戶之見,名家大家之名篇秀句,搜摭略備。
書中選錄有關婦女題材的作品較多,如《節婦吟》《去婦吟》《妾薄命》《李宮人琵琶詩》之類。在每位入選者詩人名下注明其字號爵里及簡單仕履,可供查考。
此書于洪武十七年(1384)編成,前有烏斯道序。曾用臧《跋》之曰:“作詩為難,校正尤難……邑人張君中達學博見高,凡有前輩述作,一經于目,若賈之市物,自能識其貴賤而價第之,故丞于浙之定海也,得以閑日校正元朝百余年間諸公詩歌而板行之,其淑人也遠矣哉!近年此板幾于傳遍,而君之美意竟泯。”是知此編張中達參與審訂,另外在明建文前即有刊本廣泛流傳。現傳世者有明建文二年(1400)刊本。今人董康以此本和諸家專集、選本并與明抄本《元音》互相訂補,校改三百余字,無可證者仍然缺之。
有誦芬樓民國間影建文刊本。
144 《乾坤清氣集》
元詩總集,十四卷,明偶桓纂。桓字武孟,號海翁,因眇一目,又號“瞎牛”。太倉(今屬江蘇)人。曾受知于元末著名詩人倪瓚,洪武(1368~1398)中曾官荊門吏目。
此書所選上起宋金之末,下至明初,分體編排,共七百六十八首,獨缺七言近體,可能是殘本。書中輯錄之詩多為抒寫閑情逸致、應酬贈答、行旅游覽和與釋道往來之作。入選作品有一定的藝術性,恬淡清新之作較多,但有的流于纖巧,基本上反映了元詩的面貌。編者在明初尚可以看到元人詩集原刻或作者手錄,因而書中入選詩篇或為詩人本集所不載,或其字句與集中所載有異,可資參考。近人傅增湘在《藏園群書題記》中說:“此偶桓所編,甄采殊為矜慎。朱竹篘稱其‘別開生面’,余謂觀其名即可知其旨趣之所在,能力矯元季縟之風矣。此書焦?《經籍志》、黃氏《千頃堂書目》皆所不載,朱竹篘始道及之,諸家寫本皆自潛采堂傳出。本書無序跋,其流傳端緒,有無刻本,皆不可知。”
此書有振綺堂抄本、八千卷樓抄本等。《四庫全書》所收之依據也為抄本,十四卷,傅增湘所得寫本系朱竹篘(彝尊)潛采堂抄本十五卷,亦缺七律七絕,第十五卷是六言詩和五言排律。十四卷本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5 《元詩體要》
元詩總集,十四卷,明宋緒編纂。緒字公傳,以字行,余姚(浙江省余姚縣)人。篤學有志操。永樂(1403~1424)間,與仲父被征修《永樂大典》,書成授官,緒獨辭,曰:“愿賜歸教授鄉里,不愿得官。”上嘉其恬退,許之。
此書集錄有元一代之詩,分三十六體編排,有:四言、騷、選、樂府、柏梁、五言、七言、長短句、雜古、言、詞、歌、行、操、曲、吟、嘆、怨、引、謠、永、篇、禽言、香奩、陰何、聯句、集句、無題、詠物、五言律、七言律、五言長律、五言絕、六言絕、七言絕、拗體。分類之法頗為不倫,有的標準是體制的區別,如四言、五言、七言、長短句;有的是作品內容上區別,如香奩、禽言、詠物;有的是風格上的區別,如選(指文選體)、陰何(陰鏗、何遜)等。由此可見編者思想上的混亂。各體之前仿方回《瀛奎律髓》,各擬小序,說明此類特點和包括的內容,所選入作品還是頗具鑒裁,選了不少名篇佳作。
此書在明宣德間初刊。正德間的遼藩刊本,乃是重刊本,常見有臺灣商務印務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