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全金詩》(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
金詩總集,七十四卷,清郭元奉旨編纂。元(?~1722)字于宮,號雙村,江都(江蘇揚州)人。家世業鹽,富于資,而元好學,工于詩,以諸生召修《佩文韻府》等書,授中書。
金元好問編《中州集》目的在于以詩存人,以傳一代之史,故錄詩不求其全,而且《中州集》不選當時尚在之人的作品,有金一代之詩自然缺漏甚多。房祺之《河汾諸老集》所采諸人又以地域為限,范圍更為狹小。此書以《中州集》為基礎廣征博搜,所收之人為元書二倍,所增加之詩為元書三倍,凡金人集之斷簡殘篇皆令附入。并存元好問書之詩人小傳,本之金史,參以劉祁之《歸潛志》和金元人銘表題跋及諸說部書為每個詩人立傳。凡金人入元不仕者皆附其末,終之以元好問。
此書卷首上為“帝藻”“公族”“金源”,卷首下為“樂歌”;卷一、二為“諸相”;卷三為“狀元”;卷四為“宋耆舊”;卷五、六、七為高官顯貴;卷八至十四為“大家”二人(黨懷英與趙秉文);卷十五至二十一為“名家”十二人(蔡,劉仲伊、王若虛、麻九疇等),卷二十二至五十二為“諸家”(包括李俊民等);卷五十三為“異人”“隱逸”;卷五十四、五十五為“河汾諸老”;卷六十、六十一為“道釋”;卷六十二為“宴會”“成趣園詩”“海會寺宴集”以及“名媛”“仙鬼”“謠諺”“無名氏”等人詩;卷六十三為“遺獻”二人;卷六十四至七十二為元好問、劉祁之詩。編者自己的評論、品藻放在最后,以為參考,有金一代詩作,大略齊備。
有清康熙時內府刊本和揚州詩局本。
137 《元文類》
元詩文總集,七十卷,詩八卷,元蘇天爵編纂。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河北正定)人。先世咸以儒名,由國子學生試第一,授從仕郎,歷任翰林修撰,為南行臺御史,終浙江省參知政事。
此書編于元統二年(1334),自《唐文粹》《宋文鑒》出,每個朝代編纂刻印代表時代成就之詩文已為統治者所提倡。所以當時翰林院報請印刻此書奏文時說;“惟一代之舉,斯有一代之制作,然文字雖出于眾手,而纂述當備于一家……國朝文章尤盛,宜有纂述。”蘇氏前后搜集近二十年,網羅放佚,搜集宏富。其中許多入選作者是蘇氏之師友,他可以直接從他們那里獲得資料,因之所錄其作品也最接近原貌。有些篇章可以補其別集之遺佚。陳旅序》云“百年文物精英盡在是矣,然所取者必有系于政治,有裨于世教;或取其雅制足以范俗;或取其論述是以輔翼史氏,凡非此者,雖好莫取。”可見編者有著明確編選目的,所以是編去取精嚴,在選詩中亦多取社會內容較為豐富的篇章。蘇氏處于元朝中葉,對元代的詩壇和文壇的整體,尚缺乏總的把握;天覺又生活在北方,對南宋入元的作者不理解、更易忽略,如南宋末詩文大家戴表元、鄧牧、方回、劉將孫等,皆未收錄,另外元初大家,也同樣生活在北方的耶律楚材、王惲的被遺漏更是不應該的。一些重要的、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如元初劉因慨嘆宋、金覆亡的詩章均未能入選,說明選者缺少歷史的眼光。但因過度重視體現政治倫理的作品,因此入選的許多篇章流于枯燥。
此書有商務印書館民國間《四部從刊》本,該本影印元至正杭州路西湖書院刊本,只距《文類》編成有十幾年。
138 《皇元風雅》(皇元朝野詩集)
元詩總集,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元傅習采集,孫存吾為之編次。習字說卿,清江(今屬江西)人。存吾字如山,廬陵(江西省吉安市)人。習仕履不詳。存吾曾為儒學正。
此集與蔣易所編纂之《元風雅》名稱相同,皆以劉因開篇,又都有虞集序,故多被混淆,其實兩書區別很大。傅、孫之書收錄詩人二百八十人,而蔣易書只一百余人,傅、孫之書收錄詩歌卻只有蔣書的一半。另外傅、孫之書多采江西人作品(可能因為同鄉之詩易于收錄),江西人詩作多近宋體,而蔣易之書所收之詩卻近唐音。這是由于在虞集、范等名詩人影響下形成的新的江西詩風,而非在黃庭堅影響下的江西詩風。此書與蔣書相同者則是隨得隨錄,首尾無倫次,也無一定體例、規則,比較雜亂,但其中所采多是不常見之人及其詩作,元代許多不知名人士的詩歌作品賴之以存。此編可能是陸續編成。張元濟曾得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本,傅增湘又記有前集五卷、后集五卷本。王重民善本書目記載有前集六卷、后集六卷本。又有名《元詩前集六卷、后集四卷》本為李氏建安堂所刊,卷數之差可能與刊刻先后有關。書中還刊有書肆啟事云“本堂今求名公詩篇,隨得即刊,難以人品齒爵為序,四方吟壇文友幸勿責其錯綜之編,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無滄海遺珠之嘆云”,可知為陸續編成,故其舊刻行款,亦互有異。從這個啟事也可見古代由書肆老板主持編刻詩文總集的方法。《四庫全書》所收是本書卷帙最多者。
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9 《國朝風雅》(元風雅)
元詩總集,三十卷,元蔣易編集。易字師文,建陽(今屬福建)人,生平仕履不詳。從其編輯此集和在集中偶然留下的一些跋語來看,蔣易可能是南宋陳起、陳思、陳續蕓一類,具有一定文化修養,并與流浪江湖文人來往甚多的書鋪老板,他刻印此書有為聲聞不彰的詩人傳名之意。
編者在自序中談到此編選錄標準說:“擇其溫柔敦厚、雄深典麗,足以歌太平之盛;或意思閑適、辭旨沖淡,足以消融貪鄙之心;或諷刺怨謗而不過于譎;或清新俊逸,而不流于靡,可以興,可以戒者,然后存之。”
此書首取劉因,壓卷為《黃金臺》,前二十七卷,共收元詩人八十五家。與此書同名,但傅習和孫存吾二人編輯之書則收錄詩人多而錄詩卻比此書少,而且字句之間多有歧異。蔣易此書,于每人篇尾各著事實,足資考證,是以較傅、孫之書為勝。最后三卷為雜編,兩書相同。從蔣易書中選了許多南宋文天祥、謝枋得(按傳統的編輯總集的方法,文謝二人不能算元人)和金人元好問的作品,可見編者之思想傾向。
此編傳世者尚有十卷本,此為蔣書之殘本。前七卷每卷或收一二詩人作品,或收六七詩人作品,共收二十八家詩作,富于社會內容的作品不少,如李存的《流民詩》、王東的《暹國回使歌》、杜仲高的《讀文山詩》等。最后三卷雜編,編者跋云:“是編雜采江湖之所傳而不睹其全者,故題曰《風雅雜編》云。”是書編成于元統(1333~1335)、至元(1335~1340)間。因為蔣氏跋語曾提到元統二年(1334)彭元亮自北還,一些詩人各錄若干首詩贈給他,在另一處跋語標明至元四年(1338)。此書有《元人選元詩》本,為范氏又鮮室據“唐風樓”所藏刊本影印,三十卷本仍存于世。清瞿良士《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曾記黃丕烈識語曾記其得“三十卷本,序目都有,遇缺失處已抄補,驗其裝潢,識是金星軺家故物,非出自尋常藏書人家者,宜可信為全本也”。實際上并非如此,殘本(十卷本)上有的作品,而“三十卷本”沒有,看來即使“三十卷本”也非完本。
140 《草堂雅集》
元詩總集,十八卷,元顧瑛編纂,瑛(1310~1369)一名阿瑛,又名德輝,字仲瑛,昆山(今屬江蘇)人。家世為江南豪富,輕財結客,年三十始折節讀書,筑別業于茜涇西曰“玉山佳處”,與當時著名詩人張翥、楊維楨、陳基、倪瓚、柯九思、李孝光等人交好,并互相唱和,晚自號金粟道人,明初被徙濠梁。
顧氏園林聲伎書器玩甲于江南,為詩酒之會,盛于一時。顧瑛在“玉山草堂”以文會友,鑒賞古書古畫,摩挲鼎彝秘玩,形諸詩歌,著于此集,共收錄詩三千三百六十九首,作者八十人。集中所收詩篇作者多為與顧氏往來密切之摯友,有些就寄居于顧瑛之家。因此他所采摭均為第一手材料,并非從他書轉錄,最為可信。顧氏隨得隨編,故第一、第二卷均有后卷。作者姓名之下為小傳,亦僅載字號里居,不及文章行誼。入選之詩以流連光景、詩酒唱和之作為主,反映元末戰爭動亂、農民運動風起云涌的詩章很少入選,這可能也是生活在安樂窩中的詩人思力所不及的。然而元末重要的詩人幾盡于此。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其元末部分,亦多采此書。
此集有《四庫全書》本,十三卷,所收錄作者僅七十,起自陳基至釋自恢,世稱“俗本”。另有徐涓藏抄本及元末刻本。元末刻本標為十三卷,但卷一有后集二卷,卷二、卷九、卷十二各有后集一卷,總數為十八卷。全書始自柯九思,終于釋自恢,凡七十四人,錄詩二千九百四十五首,世稱“善本”。徐涓所藏抄本,此本收錄作者八十人,錄詩三千三百六十五首。另外還有十六卷本、十七卷本,可能是因為《草堂雅集》隨有作品隨刻的緣故。民國間陶湘以徐抄本為底本,并用貴池劉氏所藏元刊本和顧嗣立《元詩選》中有關部分互校,影印出版,后附劉氏本各家題跋和各本目錄比較表,寫刻均佳。遂成為研究元末詩歌和當時士人生活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