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宋詩刪》(積書巖宋詩選)
宋詩選本,二十五卷,清顧貞觀編選。
此書共選宋詩兩千五百余首,數量適中,無“多既龐雜,少則缺遺”之弊。分體編排。編選時顧氏強調其編選原則為“寬于正變,嚴于雅俗”。這體現在選目中,就是不僅重視創作于太平時代的雍容不迫之作,更注重民族巨變中表達忠悃的詩篇。李綱、宗澤、陳與義、劉子、陸游、劉克莊、文天祥、林景熙、謝翱等人都有大量作品入選。通俗的作品入選者非常少。顧氏編選此書承其祖上之遺意,以上追《三百篇》溫柔敦厚之教為歸,因此一些感情憤激、但顯得不夠“溫柔敦厚”的名篇,如蘇軾《荔枝嘆》、陸游的《示兒》、楊萬里的《渡淮四絕句》等關注國家大計的作品都未能入選。書中對于詩篇作者的歸屬,作者的時代的著錄亦時有疏誤,如程自修、劉麟瑞皆是元人,亦被當做宋人采入。此書名為“刪”,有刪繁就簡之意。
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草堂刻本。
127 《宋元詩會》
宋元詩總集,一百卷,清陳焯纂。焯字默公,號滌岑聱叟,桐城(今屬安徽)人。順治壬辰(1652)官兵部主事,親老迄歸。
明中葉以后詩壇推崇盛唐,鄙夷宋元,李攀龍所選《古今詩刪》由唐代直接明代,仿佛歷史上沒有宋元兩代。清初錢謙益說:“唐詩以后竟接列朝,其中數百年天地日月當置何所?”出于對明前、后“七子”假古董的厭倦,明末清初一些詩人開始推崇和學習宋詩,此書亦是這種風氣的產物。
全書一至六十五卷共錄宋金詩六千七百一十三首,作者六百二十四人,六十六卷至一百卷,錄元詩三千六百九十首,作者二百七十五人。
此書特色在于入選每家之小傳的撰述,小傳中詳述作者里居出處。陳焯也以此自負:“余于是小傳中雖未能盡括全史之品流,而名臣大儒,其行藏關乎國故,從前為曲筆所誣者辨正不少。”他寫詩人小傳往往于正史之外旁采野史筆記,以訂補闕漏。所以此書之傳不僅便于知人論世,而且有功于史學。然當時研究宋元詩尚屬草創,其間疏誤,亦復不少,如許多金人混入宋,將一人分作二人等。所錄之詩除采自總集、別集外,亦有不少搜于山水圖經,而成此巨帙,保存了許多易于失散的作品。書中所輯之詩,所錄之詩人,在當時已有不少是不為世人所知的,因之此書對傳播與保存宋金元詩和史起了很大作用,書中改正了潘是仁《宋元詩》、曹學?《石倉十二代詩選》中的一些明顯的錯誤。《宋元詩會》所選之詩不注出處,不便查考是其一病。
此書有康熙間自刻本。常見者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8 《宋十五家詩選》
宋詩選集,十六卷,清陳編選。(1649~1732以后)字言揚,號宋齋,海寧(今屬浙江)人。少游于黃宗羲之門,精于理學,由歲貢官溫州教授,告歸。詩學韓愈、蘇軾而終歸于少陵。陳氏編選此集也有矯偽唐詩之意。
全書收宋著名詩人十五家:梅堯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范成大、陸游、楊萬里、王十朋、朱熹、高翥、方岳、文天祥等,宋詩名家略備于此。
選者推崇宋詩,但也看到舉世尊宋的弊病。他說:“舉世皆唐,猶不失辭華聲調,堂皇絢爛之觀;至舉世皆宋,而空疏率易,不復知規矩繩墨與陶鑄洗伐為何等事。”這些標榜宋詩,僅為時髦,而不得宋詩精髓的人們是“而徒踵其流失,以文其不學,而便于應酬”的“詩人”,這樣做只能影響宋詩在人們心目的形象。陳氏稱之所以選此十五名家,因為他認為這些皆是宋代“圣于詩者,神于詩者”,是宋詩精華所在。有志者只要熟讀而深思之,便一定能得到宋詩的真諦。作者注重詩之法度,主張煉句,因而贊揚陸游的“猛力爐錘”,不滿意楊萬里的“粗服亂頭”“洗盡鉛華”。選詩中注重嚴謹工穩的作品。
書中所選作品皆從作者全集中選錄,多則一千,少則一百,每家各附小傳和前人評論,間附自己的意見。入選作品關于重大社會政治內容者少,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前后《催租行》《田園雜興》六十首都未入選,由此可見一斑。另外未取王禹翶、蘇舜欽、陳師道、陳與義、劉克莊、林景熙、汪元量等人,而取曾鞏、蘇轍、王十朋、朱熹,也是其名所震懾之故,其實曾鞏等人的詩作遠遜于王禹翶等人。另外陳之陳姓,乃出于高氏,宋代高翥乃其遠祖,故全錄其詩,如此編書亦屬不當。
書初刊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另有清東吳文獻齋刻本。
129 《宋詩略》
宋詩選本,十八卷,清汪景龍、姚瞷編選。景龍字翼青,瞷字和伯,均為清乾隆時人,仕履不詳。
編者認為一些宋詩總集不便研讀,如《宋藝圃集》有“五代金源詩,廁其間,體例未合”,以《宋詩鈔》《宋百家詩存》所收之詩“未經抉擇”太多太濫,皆為其不便之處。此選目的為了使讀者了解宋詩本來面貌,認識有宋一代詩歌風格流派變遷之大端。姚瞷序中言“非敢援唐以入于宋,亦非推宋以附于唐,要使尊宋詩者無過其實,毀宋詩者無損其真而已”,有調和唐宋詩派之爭的意思。
全書共取宋人四百三十四家詩,共錄詩一千一百九十一首,以人為中心,按時代先后編次。編者“取宋人全集暨諸家選本,采其佳什,而俚俗淺率者俱汰焉”。從這里可以看出選者注重雅正,強調藝術性,本著“人以詩存,不因人存詩”的精神,注重佳作佳篇,那些在當時享大名的道學家的作品很少入選。對于入選作品,編選者都作了校勘,并博采詩之本事和前人的評論,并附有編選者簡單的評語。此選以王禹翶開篇(陶谷、徐鉉等人編入五代詩選),終于連文鳳。
此書有乾隆間竹雨山房刻本。
130 《宋詩別裁》(宋詩百一鈔)
宋詩選本,八卷,清張景星、姚培謙、王永琪編選。景星,字二銘,江蘇松江(今上海市)人,候補主事。培謙(?—1762)字平山,號鱸香。江蘇華亭(今上海市)人,諸生,著作頗豐。永琪(?—1766)字延之,號補堂,又號草香,江蘇婁江(今上海市)人。
此編共選詩六百四十五首,共收詩人一百三十七家,按體編排。書中涉及到宋代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如西昆體、江西詩派、永嘉四靈、江湖派皆囊括其中,故傅王露之《序》言讀此書“嘗一臠,窺豹一斑,亦可見宋詩宗派”。因此,全書基本上反映了宋詩的發展變化。此書之缺點是入選不當者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由于編者強調詩的教化作用,他們又傾心道學,故書中錄道學家作品過多,如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都有不少作品入選。特別是朱熹竟達二十首。而像黃庭堅這位最能代表宋詩風格的詩人才選了十一首。對入選作者也沒有只選他們的精品,而是選入了不少平庸之作,使人感到編者鑒賞水平不高。在編選中也較粗糙,錯誤很多,像誤列劉過為蘇過,前后相差數十年,這是不可原諒的。對于入選作者不立傳,不加評論,真是“不著一字”,但未能盡得“風流”。
此書原名《宋詩百一鈔》,為了用它來配沈德潛等編選的《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才更為此名。
最早問世者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誦芬樓刻本,中華書局1979年曾依此本為底本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