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萬首唐人絕句》
唐代絕句總集,一百卷,附一卷,南宋洪邁編纂。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饒州鄱陽(江西波陽)人。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高宗時使金不屈,孝宗時為端明殿學士,著述甚富。
唐代絕句為詩歌史上一朵奇葩,其構思精巧,蘊涵豐富,氣象高華,音韻諧美,多有一唱三嘆之妙。絕句形式短小精悍,易讀、易誦、易記,唐代多用絕句入樂,因為它易于演唱,歷來為讀者所喜愛,初學唐詩者也多從絕句入手。
洪氏對于唐代絕句搜輯編錄是對全唐絕句第一次大規模的整理,如果沒有這次編輯,流傳于后世所傳唐代絕句的數量決不會如此之多。編者最初只搜集到五言、七言絕句五千四百余首,進奉給孝宗皇帝,孝宗驚嘆其多(他派人搜集只集了幾百首),洪氏受到鼓勵后復又從詩文集、傳記小說中搜集了四千多首遂得滿萬首。于紹熙三年(1192)三月進奉于已為太上皇的孝宗皇帝,受到獎勵。
全書分七言絕句七十五卷,五言絕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絕句一卷,收詩三十六首。七言起自杜甫《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五言起自杜甫《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百年已過半),每卷均一百首。編者為了追求萬首之數有些非唐詩也收入,亦有割截律詩一半而為絕句的,其編排則漫無次序,有一人分置數處的現象。
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明嘉靖刻本。
附:萬首唐人絕句
唐詩總集,四十卷,南宋洪邁輯,明趙宦光整理。
洪本萬首唐人絕句舛謬太多,趙氏對洪本加以選擇、重編、增定,“共芟去其謬且復者共二百一十九首……總得一萬四百七十七首”。增補詩六百五十九首,增作者一百零一個并重新作了編排,其原則為“詩以人匯,人以代分,厘為四十卷”,并將唐代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詩人按其生卒前后次序,分別被安放在四個歷史時期之內。趙本的主要毛病是初、盛、中、晚四唐劃分太絕對,另外編者沒有嚴格做到“人以代分”。例如杜甫放在比他年長的孟浩然、王維、高適、李白、王昌齡等人之前,杜比孟浩然年輕二十多歲,兩人相差有一代?偟恼f來,趙本不失為一個較好的唐人絕句讀本。
有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77 《國秀集》
唐詩選本,三卷,唐芮挺章編選。挺章,開元、天寶時人,生平不詳,曾是國子監中太學生。
此書編于天寶三載(744),選詩二百一十八首,作者八十八人,最早的為生活在高宗、武后期間的宮廷詩人李嶠(644~713),最后為祖詠(699~746?),大體以世次為先后。其選詩標準為“風流婉麗”。樓穎《序》中言此書“譴謫蕪穢,登納菁英,可被管弦者,都為一集”。因為要入樂,當然以“風流婉麗”為當行,所以集中所選多為音韻和諧的近體,其內容也以應制奉和,送往迎來的應酬之作為多,反映社會矛盾,風格豪放的作品很少。如李白、岑參這些詩人則一首不選。王維入選七首,除“中歲頗好道”外均非其代表作。八十八個入選者中多是不入流的詩人。芮氏集中還選了自己兩首詩,并選樓穎五首,樓氏則在《序》中對此選則大加吹捧,開后世互相標榜之風。芮氏編選此集,稿存樓穎處,樓氏本擬續補,因循未果,上元間(759~760)為之作序,編寫目錄,為之行世。
此集至宋有刻本,明代所傳南宋陳解元刊本已不存。有明末毛晉“汲古閣”刻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據汲古閣刻本排印出版。
78 《河岳英靈集》
唐詩選本,三卷,唐殷編選。?,丹陽(今屬江蘇)人。生活于唐玄宗、肅宗、代宗時代,曾為州文學,編有《丹陽集》(已佚)等。
殷氏熟悉從南朝到開元、天寶間詩歌發展歷史,在《敘》中說:“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萛由主上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場,翕然尊古,南風周雅,稱闡今日!币蛑x錄當時被認為是屬于“河岳英靈”的作品。所謂“英靈”,類似今日所稱的“精英”,古人認為天下太平,精英自至。王維就有詩云:“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贝藭x入的詩人包括王維、王昌齡、李白、高適、李頎、常建、劉虛、崔顥、孟浩然、崔輔國、儲光羲、祖詠、岑參等二十四位詩人。選詩二百三十四首(今本僅存二百三十首),以“贊圣朝之美”。殷氏編選詩歌的標準是注重興寄、氣骨,反對矯飾,但也兼顧創作風格的多樣性和作品的藝術性,殷在本書的《序》中說自己“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取半,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傳;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因此,書中所選既有古樸蒼勁的古體;也有諧婉流美的律絕(雖然在入選數量上較少)。既有豪放慷慨、一瀉千里的歌行;也有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小詩。既有“驅馬擊長劍”式的追逐建立功業的邊塞詩;也有“夢游清溪陰”式的向往世外桃源的隱逸詩。這些文質不同,風騷互異,宮商、氣骨各有側重,新聲、古體分道揚鑣的作品在編者兼容并蓄的審美觀下統一了起來。殷氏強調“神來、氣來、情來”,也就是主張詩歌應該具有真實、充沛和富于感染力的情感,這樣才會創造富于神采、余韻無窮的形象。
書中所錄作品始于開元二年(714),終于天寶十二載(753),在每位入選作者姓名之下,仿鐘嶸《詩品》體例,各附評語,并舉其佳句警策,其中多為精辟的意見,為總集有評語之濫解。盛唐時期各名家的代表作,大多入選。如李白《蜀道難》(這是《蜀道難》非為玄宗幸蜀而作的鐵證)《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都入選,對王維、王昌齡、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也是如此。編者為每位詩人寫的評語,亦多言簡意賅,褒貶得當。如評岑參說“語奇體峻,意亦造奇”;評高適說“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評王維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這些評論文字準確、簡潔、精美。
此書是“唐人選唐詩”中較好的一部分,原編二卷,宋代已有刻本,仍為二卷,明代印著錄為三卷,明末毛晉汲古閣翻刻為三卷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即以汲古閣本為底本后附毛?校記,今人李珍華、傅璇琮以宋刻二卷本為底本,校以他本于1992年排印出版,名為《河岳英靈集研究》。集前有四篇關于《河岳英靈集》的論文。
79 《篋中集》
唐詩選本,一卷,唐元結編選。結(719~772)字次山,魯山(今屬河南洛陽)人。天寶十二載(753)進士,曾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后歷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史,因受權臣讒毀,歸隱。
元氏崇尚風雅,注重詩歌的社會作用,并注意用詩歌反映民生疾苦。所以他對當時詩風不太滿意,感慨說:“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詞,不知喪失雅正。”(《序》)元氏所指是自天寶前后日益興盛的近體詩的創作。近體詩雖然產生于南北朝期間,但直到“四杰”“沈宋”才有了長足的發展。
近體中的律詩多用于廟堂應制與朋友的送往迎來,絕句則多播于歌兒舞女之口。這些必然是“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詞”的。這是唐代以來詩歌創作的新的傾向,這種傾向不能說沒有弊病,但總的說來它是文學上的一種進步。元結編此集就有矯時弊、崇古道之意,但這種“矯時弊”就不能不帶有保守色彩。
本書所錄皆為古體(五古,凡二十四首),風格淳古淡泊為主,絕少雕飾。內容多是感慨人生短暫、仕途多舛的,其作者包括沈千運、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等七人,皆為編者親友,而且他們也都是“無祿位”“久貧賤”的士人。這些貧賤不平者的詠嘆直到幾十年后,才在孟郊、韓愈那里得到響應。編者《序》云此編乃是“盡篋中所有,總編次之,命曰《篋中集》”!端膸炜偰刻嵋窇岩杉腥脒x之詩經過編者的選擇與加工,并非盡如編者《序》中所言。從入選風格的接近,以及與這七位作者其他詩作相比較,“四庫”館臣的懷疑是有道理的。
此集篇幅短窘,一直以抄本流傳,明末方有毛晉汲古閣刊本,作為“唐人選唐詩”之一種與其他選本一起流傳。
常見者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唐人選唐詩》本,后附清末徐乃昌之校記。
80 《中興間氣集》
唐詩選本,二卷,唐高仲武編選。仲武,渤海(河北滄縣)人。生平仕履不詳,大約生活在肅宗、代宗、德宗時代。
高論詩注重社會內容,強調“詩人之作,本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言合典謨,則列于風雅”。他認為隨著安史之亂的被平定必然會出現“國風雅頌,蔚然復興”的局面,因此,才“不揆菲陋,輒罄聞,博訪詞林,采察謠俗。起自至德元載(756),終于大歷暮年(779)”。一共選錄作者二十六人,詩一百三十二首。
編者自稱其選詩標準是:“體狀風雅,理致清新,觀者易心,聽者竦耳。”實際上真能體現“風雅”、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的作品選得很少,當然這也是當時詩風的反映。安史亂后,除了杜甫、元結等幾位天寶間成長起來的詩人外,新成長起來的詩人大多從面向現實,轉到觀照內心,風格也從風清骨峻向閑雅婉麗轉化,因此這個時期“言合典謨,則列于風雅”的作品的數量大大減少。
本集中所選作品大多還是表現日常生活情趣的篇章,也能體現“大歷詩風”,反映了大歷詩人注重辭藻、音律的風氣。入選詩人皆附短評,這些短評有的反映了與詩歌創作密切相關的風俗。如在郎士元之下介紹說“員外(指郎)河岳英奇,人倫秀異,自家形國,遂擁大名。右丞(指王維)以往,與錢(指錢起)更長。自丞相以下,更出作牧。二公(指郎、錢)無詩祖餞,時論鄙之”。可見當時官場對送別詩的重視。有的短評很精辟地概括所述評詩人作品的特點,如言錢起“體格新奇,理致清贍”。如評李嘉皊“中興高流,與錢、郎別為一體。往往涉于齊梁,綺靡婉麗,蓋吳均、何遜之敵也”。評劉長卿“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皆極準確。《春秋演孔圖》有云:“正氣為帝,間氣為臣,”其名本于此。
此書至宋代方有刻本。明末汲古閣毛晉把它與其他“唐人選唐詩”編在一起,刊刻傳世。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把它收入《唐人選唐詩》,1958年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