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全唐詩(御定全唐詩)
詩唐詩總集,一百卷,清彭定求等人奉旨編纂。定求(1645~1719)字勤止,號南紁,又號訪濂,江南長洲(江蘇蘇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狀元,曾官翰林院侍講。
康熙四十四年皇帝五次南巡至蘇州,遂將季振宜所編《全唐詩》一部交給迎駕的江寧織造曹寅,并命令他組織人員校訂刊刻,于是曹寅組織了一批江浙在籍翰林負責編校此書。除了彭定求外還有徐樹本、沈三曾、楊中訥、查嗣?、車鼎晉、潘從律、汪士、汪繹、俞梅等,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編成。
全書共收錄唐五代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作者凡二千二百余人,按時代先后排列(帝王后妃列在卷首,次則樂章、樂府,再次則一般作者)。作者姓名之后附有小傳,以及對該作者的簡單的評價。書中間出校文、考訂字句異同及篇章的互見情況。季振宜的《全唐詩》是依據吳《唐詩紀》,吳書所收只有初唐、盛唐部分,因此季振宜的《全唐詩》的中晚唐部分就比較薄弱。彭定求編《全唐詩》初盛唐部分依據季書,中晚唐部分則依據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并加以補苴而成。由于季振宜、胡震亨二書的學術價值比較高,為這部《全唐詩》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此書基本上匯集了有唐一代詩歌。書中對一些作品歸屬、真偽等問題作了符合實際的考訂。
因為此書是出于眾手,又成書倉促(只一年),其粗糙必不可免。何況參與編纂的眾人都是辭章之士,對于唐詩學缺乏研究,并對所依據的季、胡二書缺乏必要的理解,如將胡震亨書中的詩人小傳的引文出處及其所用的詩別集的版本流傳情況的說明和考證,以及季書中校勘記中的出處的說明統統刪去,這就大大降低其學術價值。因此這部《全唐詩》沒有做到在季胡二書的基礎上提高一步,反而有所降低。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漏收的情況嚴重,其所遺漏約在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之間,除了有一些材料是當時不可能看到的以外(如敦煌和出土遺物),大部分還是不應遺漏的。例如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中的作品未被收錄是不應該的。另外,誤收、重見(前面見于“樂府”,后面又重見于本集的情況特別嚴重)之處很多,有些詩歌用北宋初年的典故,明顯不是唐詩也被收入。詩人的排序也存在比較嚴重問題,活躍在中唐的劉長卿排在盛唐詩人李白、高適之前,顯然是不妥當的。其中的小傳、小注方面的錯誤則更多。例如敘述杜甫生平,在川部分說得很細,但沒有提到杜甫在川中生活時間最長、留詩最多的夔州。至于文字錯訛、體例失當之處也還不少。有待于重新整理。
康熙四十六年四月清圣祖為之作序,題額,名之曰“御定全唐詩”,在揚州開局刊刻,是為“揚州詩局本”。1960年中華書局據此點校排印出版。書末附有“作者人名索引”和日本人上毛河世寧所輯《全唐詩逸》三卷。
72 全唐詩錄
唐詩總集,一百卷,清徐倬編纂。倬(1624~1713)字方虎,號村,浙江省德清縣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曾官翰林編修,乞歸養十年,復出,轉國子司業,曾主持順天府試,多得佳士,后授禮部侍郎,年九十而卒。
《全唐詩》卷帙浩繁,玉石雜糅,不宜于一般人閱讀,徐氏乃采擷其菁英,編為一集以備披閱,全書打破了諸家原別集詩篇的排列順序,將古今體分編,聯句不再像《全唐詩》那樣另分一類,而是隨人類附,便于查考。每人各附小傳,在傳后增加《全唐詩》中所缺少的詩論、詩評。
此書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比御定《全唐詩》成書早一年,可知徐氏所據《全唐詩》乃是江南流傳的季振宜本,而非現今流行之《全唐詩》。康熙皇帝丙戌(1706)南巡,編者以此集進呈,康熙認為此書“佐邦政裨世教”以及可見“煥乎文教之美”,并說:“展卷而讀之,與朕平時品第者蓋有合焉。”因此受到朝廷的嘉獎。
此書為皇帝賜金而刻。后御定《全唐詩》問世,俞思謙又據以編《全唐詩錄補遺》一卷,收入《銷夏錄舊五種》。
常見者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3 全唐詩外編
唐詩總集,四十三卷,中華書局編。
御定《全唐詩》漏收現象非常嚴,日本上毛河世寧,僅據日本所藏中國舊籍就補《全唐詩逸》三卷,但仍有遺漏。又因為敦煌石室的發現,外流逸書的回歸,使人益感《全唐詩》之不足,故中華書局于1982年將王重民《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孫望《全唐詩補逸》,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匯為一書,以補《全唐詩》之佚。
書中所列諸詩基本上與《全唐詩》不重出,同一首詩所署作者不同,而此詩已見《全唐詩》則僅列詩題,注明在《全唐詩》某卷,并校出文字差異,只有文字出入較大者錄入此編,并加注說明,此書本以求全為目的,但仍有遺漏。《文學遺產》1983年第二期所載張步云《唐代逸詩輯存》又收逸詩七十五首,《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四輯王重民《補全唐詩拾遺》又有五十二首為此編所未收。
此書有1982年排印本。
附:
①補全唐詩
唐詩總集,一卷,今人王重民編。重民(1903~1975)字有三,河北省高陽縣人。192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后即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后文不另注)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為杰出的版本目錄學家和史學史家。
敦煌石室所出殘卷中保存了許多唐詩,其中絕大多數見于《全唐詩》。此書補出不見于《全唐詩》的唐詩九十七首,殘篇三首,附錄四首,作者五十人。其中三十一人見于《全唐詩》,十九人為《全唐詩》所未載。撰人姓氏依《全唐詩》排列,并于姓氏下各注明在《全唐詩》某函某冊,未載者列于后。殘卷中所載撰人事跡有可以補充《全唐詩小傳》的地方,也為補入其事跡,詩題下標明敦煌卷子編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寫本者也加以注明,并附有校勘記。
此編成書謹慎,從始編到印出經歷二十多年,并請許多專家閱過,似較可信。編入《全唐詩外編》,于1982年中華書局排印出版。
②敦煌唐人詩集殘卷
唐詩總集,一卷,今人王重民纂。重民已見前。
此編為唐兩位詩人的詩集殘卷寫本的合編,原卷被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竊走,王氏從巴黎圖書館錄出,并作了一些整理工作,未及定稿。卷中共錄詩七十二首,未見著錄,其中作者佚名者,為五十九首;馬云奇者十三首。佚名者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吐蕃攻占敦煌后,被押解離開敦煌,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途經吐蕃所轄的墨離海、青海、赤嶺、白水,到達臨蕃;馬云奇之十三首為許多敦煌學研究者所否認,只認為其中的《懷素師草書歌》在下面標有“馬云奇”者是馬氏作品,此后十二首,不能連類而及,都算做是“馬云奇”的作品。后面的《白云歌》等十二首當屬于另一個被吐蕃俘虜者的詩歌作品,作者大約于貞元三年(787)從敦煌出發經過淡水,被押送到吐蕃已攻占的安西。二人之詩用以記錄途中見聞感慨,這些吐蕃領地,多為唐代漢人士大夫所未及,因此這些記載具有史料價值。
收入中華書局1982年排印出版的《全唐詩外編》。
③全唐詩補遺
唐詩總集,二十卷,今人孫望編纂。
此書初印于1936年,僅收二百七十余首唐詩,后又經過三十余年的努力搜集,得佚詩近七百首,是收錄唐佚詩中卷帙較大的。孫望所輯唐詩多取之于史傳、筆記、小說、方志、碑志、從外國流回的古逸書,以及外國人文集(如朝鮮人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宋元唐集善本(如南宋蜀刻本的張祜《張承吉文集》)、《永樂大典》等書。其中較重要者為王梵志詩補一百十一首,張祜補近一百五十首,呂從慶(《全唐詩》中無其詩)四十五首,為唐詩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此書收入中華書局1982年排印之《全唐詩外編》。
④全唐詩續補遺
唐詩總集,二十一卷,今人童養年編纂。
此書纂集唐五代詩一千余首,作者五百五十余人,摘句二百三十多條,詞三十一首。書中破除以往慣例,不論帝王將相、朝野人士、婦女、僧道都按時代先后排列。每位詩人如《全唐詩》中無傳的則略補小傳。每詩之后注明出處,以便查考。此編多取之類書、叢書、方志、金石。每個詩人補詩不多,而涉及面很大,這是其他補遺所不及的。也可見編者所下功夫之深。書中多收五代十國詩,這些也是李調元《全五代詩》所未收的。
此書被收入《全唐詩外編》,有中華書局1982年排印本。
74 補全唐詩拾遺
唐詩總集,三卷,今人王重民編纂。重民已見《補全唐詩》。
王氏據敦煌殘卷增補《全唐詩》本擬分三卷。卷一為有姓名作者之詩,卷二均為佚名作者之詩,卷三為敦煌人作品。卷一發表于《中華文史論叢》1963年第三期,并編入《全唐詩外編》,卷二、卷三均未能最后定稿。后編者夫人劉修業又發現有作者名氏的李翔、馬云奇都未收入這第一卷,所以又把第二、第三卷整理定稿并將李、馬二人詩作為第一卷,共編為三卷。卷二包括:殘詩集(伯2555)《王昭君怨諸人詞連句》一首(伯2748)、《謁法門寺真身五十韻》一首(伯3445)、《無題》(斯5558),卷三《敦煌二十詠》附一首共二十一首,凡六寫本。原卷(伯2748)、甲卷(伯3929)、乙卷(伯2983)、丙卷(伯3870)、丁卷(斯6167)、戊卷(伯2690),《詠敦煌詩》三首(伯5007)。
此編收入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敦煌遺書論文集》中。
75 全五代詩
五代詩總集,一百卷,清李調元編纂。調元(1734~1802)字羹堂,又字鶴州、贊庵,號雨村,又號童山蠢翁,綿州(四川省綿陽縣)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歷任廣東學政,直隸省通永道,因得罪權臣和糰充軍伊犁,以母老許歸,居家二十余年以著書自娛。
五代詩,自來無全本,編斷代詩者多將五代詩附于唐詩末,或者宋詩之初。這樣做對于梁和周二朝或可以適用,對于五代中間的后唐、后晉、后漢和地方政權———十國就不太合適。因此李氏用了幾年之功(1775~1779)編成此書。其編排次序:先五代,后十國,各代各國之中先帝后,作者以年編次,在后面的則是隱逸、道釋、閨媛、仙鬼怪、歌謠、雜讖。各家之中則先樂府、次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排,次六言、五絕、七絕。書前附有采書目錄,多為總集、別集、小說、方志,凡三百余種,但采之于類書者甚少,像《太平御覽》這種重要的類書都未能采摭,是此書之不足。在每個詩人姓名之下附有其小傳,間附有作者遺聞軼事,還有少量的箋注,這些多采之于王士?、鄭方坤等人所著《五代詩話》。另外還附五代帝王年譜,五代十國間重大政治、軍事事件都可從中查找,藉此可以縱覽各代各國之興亡,并可以加深理解詩人及詩作。
此書初成時九十卷,后來又增加荊南齊己詩九卷、北漢詩一卷,補遺一卷。編者自信:此書將五代詩“捃拾無遺”。我們根據其所援引的書尚有缺失,故此書必有遺漏。(今人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補了許多五代人詩)另外杜荀鶴編入梁,韓翭編入閩似皆不妥。
乾隆間李調元刊刻自己所編類書《函海》收有九十卷本《全五代詩》,光緒間所刻《函海》則為一百卷本。常見者有商務印書館所編《叢書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