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古詩源》
古詩的著名選本,十四卷,清沈德潛編選。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長洲(江蘇省蘇州市)人。有詩名,乾隆四年(1739)進士,歷翰林編修、禮部侍郎,后告老乞歸。
沈氏受詩法于葉燮,主格調說,是此派影響最大的人物。此書主要依據明馮惟訥《古詩紀》,選上古到隋代詩共七百余首,“于古逸存其概,于漢盡得其詳,于魏晉獵其華,而亦不廢夫宋齊后之作者”(《序》)。分古逸詩一卷、漢詩三卷、魏詩兩卷、晉詩三卷、宋詩兩卷、齊梁詩兩卷、陳及北四朝詩一卷。可見編者注意到各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因之它是個帶有資料性的普及選本。另外沈氏編此書目的旨在辨析源流,指出唐詩之所出。并借編詩以論世,“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雅之遺意”。在書前著有“例言”,書中附有一些疏通詩意的評語。從這些文字中可見編者所強調的“風雅遺意”即是溫柔敦厚之詩教,提倡“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如評曹植《吁嗟篇》時言:“遷轉之痛,至愿歸糜滅,情事有不忍言者矣。此而不怨,是愈疏也。陳思之怨,為獨得其正云。”對于阮籍的“憂生之嗟”則視為別調,認為不夠純正。對于晉人《子夜歌》,齊梁人《讀曲歌》等民間的愛情歌曲,則認為其離于雅,近于鄭衛之音,一概不取,由此可見沈氏封建正統思想是貫穿此書之中的。
有中華書局1963年排印本。
57 《古詩賞析》
古詩流派選本,二十二卷,清張玉編選。玉,字蔭嘉,號樂圃居士,吳縣(江蘇省蘇州市)人。曾受學于浦起龍,嘗游于沈德潛之門,參與過沈氏主編的《清詩別裁》的校訂工作。
此書是帶有鑒賞性質的從上古到隋代的古詩選本。張氏對過去古詩選本注往往擇取不精,注釋不詳而不滿意,所以這個選本以“廣搜約采而佳章呈,統核分疏而妙諦出”相標榜。他以馮惟訥《古詩紀》為依據,把那些可以作為寫詩范本的作品精選出來,以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書中注意對詩題的解釋,編者認為“題目不明,詩意不顯”。他廣采舊說,斷以己意。其注釋包括考核故事,印證時事,疏解名物,條述詩意,詳盡而清晰,并注明詩韻所屬。最后則是對詩內容和藝術的分析,時有勝義。如《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有何哉!”這好像是一首否定“帝力”的詩歌,可是過去的古詩選本往往以它開篇。對此張氏解釋說:“能使民安其作息、飲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調便流逸。真寫得熙熙鮥鮥景象出來。”用簡練的語言提示了此詩的意旨。當然,其分析也有許多不當之處,如將《上邪》這首愛情詩說成為“此陳忠心于上之詩”,則不免滑稽。此書所選作品多與沈德潛《古詩源》相同,其評論也有受到沈氏影響之處,其論詩觀點也多本之于格調說。可以說它是個格調派的選本,但因選者具有普及意識,能將格調派的理論貫穿于對入選作品的藝術分析之中。書前附有《論古詩四十首》。皆為七絕論從上古到隋詩的特點與成就。
本書初刊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然而,板片一直未毀,民國初年,歸安陸樹藩又予重印。另有今人許逸民點校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排印出版。
58 《古詩錄》(宛鄰書屋、古詩錄)
古詩選本,十二卷,清張琦選編。琦(1764~1831)初名翊,字翰風,號宛鄰,陽湖(江蘇省常州市)人。道光間舉人,曾任章丘、館陶知縣,所至有政績,工詩古文,尤精輿地之學,有《宛鄰文集》。
此書共選詩一千一百十八首,作者一百七十一家,樂府歌辭二百零八首,無名氏作品三十六首。
張氏論詩推重纏綿郁積之情思與身接目見之景互相交會的作品,他認為“漢代以來,詩之工者,未有不由此也”。因此編者“錄漢以來詩迄于隋氏,導其源流,備其正變,旨義幽隱,輒為條述,庶幾無乖以意逆志之義,又以明夫詩不可茍而已也”。
通過這個選本不僅可以看到古詩中的名篇佳制,而且還可以了解漢到隋代詩歌發展狀況。其入選較多的是曹植、阮籍、陸機、潘岳、陶潛、謝靈運、鮑照、謝緿、沈約、何遜、庾信等人。對阮、左(思)、郭(璞)、陶、江(淹)、庾六人評價尤高,他說此六人“聲出金石,氣成虹霓,情深文明,言近旨遠,上規風雅,同符屈宋。百世之下,聞者莫不感發詩道之尊”(見張氏《自序》)。入選每詩之后,間附編者的評語,這些評語往往能以簡單的語言概括詩意和分析該詩的特點,也有少數不夠妥當之處,如把《陌上桑》解釋成“賢者不從權要之詞”,對此詩句的解釋也多牽強。
此書有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59 《詩比興箋》
古唐詩選本,四卷,清陳沆撰。沆(1785~1826)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航,湖北省蘄水縣(今湖北省浠水縣)人。嘉慶己卯(1819)科狀元,曾任翰林院編修,官四川道監察御史,典試粵東,擅長詩歌,著作甚富。
陳氏論詩重視詩歌的教育感化作用,認為只表達男女之情,只抒發一個人情懷,或只知寄情田園,或只知講求格律聲調都是昧詩之旨;只有關切家國,寄寓憂民諷世之情懷的作品,才符合風騷之旨,比興之義。此書即是陳氏就詩立論的著作。
作者選錄漢魏樂府和唐詩四百余首,以“箋古詩三百篇之法,箋漢、魏、唐之詩,使讀者知比興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也”(魏源《詩比興箋序》)。所以作者不著眼于文字訓詁和用典使事,專力探求詩人寫作意旨,著重研討詩篇之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對詩篇所產生的時代背景,詩人寫作時的生活環境研討十分詳細,從而深入發掘詩篇比興、美刺之所在。例如他在解釋阮籍《詠懷詩》時,認為“其詩憤懷禪代、憑吊今古,蓋仁人志士發憤焉”。在解釋儲光羲的《述華清宮》詩時,指出此詩是“諷求仙不如勤民,觀燈游宴不如觀政”,并感慨“今人但知儲、王田家詩,豈知其古穆身厚,淫漢魏,有若此耶?”書中對前人的錯誤意見多有駁正。但也常常穿鑿附會。
本書初刻于咸豐五年(1855),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出版了斷句排印本,后附有校勘記。
60 《八代詩選》
古詩選本,二十卷,清王運編選。運(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號湘綺,湖南湘潭人。咸豐二年(1852)舉人,曾參曾國藩幕,后依四川總督丁寶楨,宣統間授翰林檢討,民國間任清史館館長,為清末著名擬古派詩人。
王氏詩文創作均以漢魏、六朝為準則,也多模擬古人之作,對八代(漢、魏、晉、宋、齊、梁、陳、隋)詩文十分推崇,也有許多模擬,有些達到神似的地步。壬秋又多年從事教授生徒的工作,故編此書以課徒。書中分四言、五言、齊以后新體詩、雜言、樂章、樂詞、歌謠等類,依次排列。過去編選古詩多以樂府(特別是其中的郊廟歌辭)為首,而此書卻把郊廟章和歌功頌德的樂詞放在最后,表現了編者對于文人創作的重視。另外,他專為齊以后新體詩列一類。表現出他對格律的重視,因此,王氏認為此書足供學詩者模擬之用。
有清光緒甲午(1894)善化章氏經濟學堂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