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首頁 | 新著一覽 | 書業新聞 | 網上校書 | 一瓣書香 | 聯系我們

 

王學泰 

   

《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

第一輯歷代詩歌總集

 

 


2004年7月出版
ISBN: 7-80504-849-5
定價: 68.00元

 

 

 

 

21 《楚辭燈》


  《楚辭》注本,四卷,清林云銘撰。云銘字西仲,福建侯官(福建省福州市)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曾官徽州通判。著有《挹奎樓集》《莊子因》等。林氏著此書頗自負,他一筆否定過去的《楚辭》研究與注釋,說:“二千年中,讀《騷》者悉因于舊詁迷陣,如長夜坐暗室,茫無所睹。”而對自己的書則說:“脈絡分明,使讀者洞如觀火,還他一部有首有尾、有端有緒之文。”并言自己之注,譬若楚辭之燈,有此,則“屈子之文,可以燭照無遺,即其志亦可以昭垂忽替,而萬世之綱常有賴矣。”其實這個注本是通俗注本,沒有詳密的考證和瑣碎的注釋,大多數注文言簡意明,但基本上也可以使讀者弄懂原文,有助于初學。其中亦有作者的獨見,如論及《離騷》中“求女”里說:“其敘求女皆古賢后,如芻妃驕傲既不足求,而有篲二姚,又不能求。差惟不能求,所以成其為賢后。原意謂牝雞無晨,君所聽信者,必如賢后則可,不然未有不為夏喜、殷妲、周褒、晉驪之續。”斷為不滿南后鄭袖之詞,所謂“求女”是為楚王求賢后,這是一怪論。在解釋《九歌》時,否認了這些詩章與巫風之盛的關系,并認為這些詩也是因為“竭忠被斥,無所控訴,不得已求之于神,冀有以自白其心。且多不遇,尤覺悲慘,若《湘君》《湘夫人》二篇,即《離騷》求有篲二姚之意。”這種解釋不管正確與否,確是林氏獨創。此書共收《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并都斷為屈原所作,卷首有《楚懷、襄二王在位事跡考》《史記·屈原列傳》,每篇前有總論,后有疏解,眉目清晰。
  有清初“經國堂”刻本。

22 《山帶閣注楚辭》


  《楚辭》注本,十卷,包括卷首,正文六卷,說一卷,清蔣驥撰。驥字涑塍,武進(江蘇省常州市)人。康熙時生員,困于場屋三十余年,畢其生之力研究楚辭。
  蔣注比較細致,幾乎一字一句皆有注,不避難就易,特別是書中附有屈原行蹤地圖五張,清晰地顯現了屈原涉歷之先后,所據事實之年日,道里之遠近,用以證詩,則便于讀者理解。也可見注者對作品的編排、注釋都有切實的依據。
  注者對于《楚辭》的藝術特點把握比較準,在很多地方明確反對朱熹注《楚辭》時套用注《詩經》時慣用的“賦”“比”“興”。注者認為,這樣“句櫛而字比之”“一句一字,必欲牽附懷王,以明諷諫”,就像北宋“李定、舒蚮之徒,羅織詩文以傅爰書,而不顧期冤苦,不亦甚乎?”(李定、舒,皆北宋御史。他們把搜羅來的蘇軾詩文,肆意歪曲,羅織罪名把蘇軾投入御史臺獄,幾乎喪命,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他認為《離騷》以及屈原的其他作品“賦、比、興錯雜而出,固未可以一律求也”。并指出屈賦的“寓意在若有若無之際”,其“文體結撰,在可知不可知之間”。對于王夫之、林云銘注釋中的穿鑿附會之處,也作了中肯的批評。
  書中卷首列采摭書目四百余種,并錄《屈原列傳》《屈原外傳》和《楚世家》的節略,考證地圖。《余論》二卷,是論屈賦各篇主題、藝術特點和其他有關的諸問題。《說韻》一卷,記楚辭聲韻。
  此書初成于康熙癸巳(1713),乾隆間編《四庫全書》收《楚辭》研究著作六部,此即其一。常見的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排印本。

 

23 《屈原賦注》


  《楚辭》注本,七卷,《通釋》二卷,《音義》三卷,清戴震撰。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間舉人,著名的樸學家,深通音韻、訓詁、天文歷算、史地等學科,對經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并參加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
  戴氏認為屈原“其心至純,其學至純,其立言指要歸于純”。從這些出發,他認為屈氏“作賦以諷,有惻隱古詩之義。至于宋玉以下,則不免辭人之賦”。作者把宋玉以后模仿屈賦的大量作品看成是“為文造情”的“辭人之賦”,故書中一律不收。對于舊注,戴氏評價不高。他說:“說楚辭者既碎義逃難,未能考識精核,且彌推其所以著書之旨。”
  此書注釋,言簡意明,但多創見。如“康娛”一詞,屈賦中凡三見,過去多將“夏康娛”連文,釋為夏太康享樂無度,作者則把“康娛”釋為聯系詞,言“‘康娛’二字連文。夏之失德也,康娛自縱,以致喪亂”。在注文中還注意到分段敘述段意,頗有助于對詩意的理解。《通釋》共一百零四條,解釋屈賦中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專門問題,以考訂為多。《音義》三卷后人多認為是戴氏所作,其實為汪梧鳳所作。戴注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當時戴氏館于汪梧鳳家,汪在《音義》之后題云:“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賦戴氏注》九卷,讀之常置案頭,少有所疑,檢古文舊籍,詳加研核。”后“刪其繁碎,次成《音義》,體例擬陸德明《經典釋文》”。
  此書清代多次刊刻,常見者有商務印書館民國間排印《國學基本叢書》本。

24 《文選》(昭明文選)


  總集名,六十卷,南朝梁蕭統編選,唐李善注。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江蘇省常州市西)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病逝后道謚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善(630~689)江都(江蘇省揚州市)人。曾任太子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秘書郎等職,罷職后居汴、鄭間,以講授《文選》為業。為《文選》作注,凡六十卷,經多次易稿而成。
《文選》是流傳至今的我國最早一部詩文選集。其中從十九卷到三十四卷大部分是詩、樂府、楚辭。選錄時代上自周末下至六朝,在唐代以前詩人專集多佚的情況下,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賴此以傳。書中所選詩歌多為精品,特別是像陶淵明在當時未受到重視的情況下(鐘嶸《詩品》中,將陶詩僅列為中品)選其詩近十首,另外如曹操、王粲、曹植、阮籍、潘岳、左思、謝靈運、謝緿、鮑照等優秀詩人都受到推重。做到這一點頗不易,流傳到現在的十種唐人選詩都不能做到像蕭統那樣公正。蕭氏具有初步的文學獨立的觀念,并有意識注重文學特性,故入選詩歌多是文采斐然之作。自《文選》出世,便成為一種專門學問。蕭統侄子輩蕭該便著有《文選音》,隋曹憲也以“選學名世”。曹氏所傳有李善、公孫羅、許淹,三人皆有有關《文選》的著作行世。李善非常博學,其注《文選》旁采博收,不枝不蔓,較有價值。其中楚辭注取王逸注,阮籍《詠懷詩》用顏延年、沈約注,都在前面注明,求不掠美之意。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南宋尤袤本,后附《考異》十卷。

 

25 《玉臺新詠》


  
古詩選本十卷,南朝陳徐陵編選。陵(507~583)字教穆,東海郯縣(山東省郯城縣)人。南朝梁時曾為東宮學士、通直散騎侍郎,后入陳歷任五兵尚書,尚書左仆射、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為南朝著名宮體詩人,其詩文為當時所宗,與庾信齊名,詩文風格相近(指庾信在南朝時的詩文),號“徐庾體”。“玉臺”指帝王后庭(語出《穆天子傳》)。此書為梁元帝的徐妃而編,供她閱讀學習,故名。
  書中選錄自漢梁各體七百六十九首。前八卷為五言詩,第九卷為歌行,第十卷為五言二韻詩(類似后代的五絕)。其入選詩作多是描寫閨情的名篇巧制,如明胡應麟所說,“《玉臺》但輯閨房一體”,而且“非詞關閨闥者不收”(清紀容舒語)。這些“詞關閨闥者”有許多是描寫人們在愛情生活上的悲歡離合,但也有不少是奇艷淫靡之作,如蕭綱入選作品竟有一百零九首之多,其中《倡婦怨情》《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詠人棄妾》《詠內人晝眠》《孌童》(且蕭綱與元帝本屬兄弟,其與徐妃,誼在伯嬸,徐陵為徐妃選蕭綱這類作品,供其研讀,可見當時社會風氣),皆近下流,歷來頗為讀者詬病。然而,此選本甚古,編者當時所見到的詩集,現多已亡佚,傳至今天的許多名篇始見于此書,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如曹植的《棄婦篇》、庾信的《七夕》,其本集皆失載,也因選入本書而得以流傳。
  此書又是《詩經》《楚辭》之后第三個最古的詩歌選集,在中國詩歌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為我們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期間,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詩歌提供了方便。
  此集宋刊本已佚,明代有多種刊本。常見者有清吳兆宜箋注、長洲程琰刪補本。吳氏箋注不僅引典釋義,而且把此書不見于宋刻本而只見于后世刻本的詩篇,放在每卷之末并加以注明。此本在清乾隆、光緒間皆有刻本傳世。還有清紀容舒之《玉臺新詠考異》(《畿輔叢書》本),仿朱熹《韓文考異》體例作了校勘刪訂工作。白文常見者有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趙氏刻本,后附清紀容舒之《考異》。又有中華書局1985年的排印本。此本為今人穆克宏以乾隆時稻香樓為底本,參校敦煌石室寫本,多種覆宋本和類書,并對吳注中的明顯錯誤作了改正。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平南县| 舒城县| 渝北区| 苍溪县| 固阳县| 含山县| 明溪县| 凤阳县| 武胜县| 即墨市| 衢州市| 吴堡县| 黎川县| 呼玛县| 五指山市| 进贤县| 基隆市| 重庆市| 连州市| 平谷区| 怀宁县| 平乐县| 五指山市| 邻水| 进贤县| 文昌市| 龙口市| 房山区| 黔西| 连南| 建瓯市| 星子县| 醴陵市| 二连浩特市| 铜梁县| 邢台市| 建水县| 海盐县| 隆子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