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創新與溫故
創新庵不若修古廟,讀生書不若溫舊業。
[原評]
張竹坡曰:是真會讀書者,是真讀過萬卷書者,是真一書曾讀過數遍者。
顧天石曰:惟《左傳》、《楚辭》、馬、班、杜、韓之詩文,及《水滸》、《西廂》、
《還魂》等書,雖讀百遍不厭。此外,皆不耐溫者。奈何!
王安節曰:今世建生祠,又不若創茅庵。
[述論]
庵,即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寺廟,多指女性出家人所住修的地方,叫做尼姑庵。當然,這
里所指的,并不見得就只是尼姑庵,也包括一切佛教寺廟。其中供奉神佛菩薩,羅漢尊者等像,
供人乞福禱祉;也供修行人在其中常住修行,就仿佛是一座佛教的學校一樣。其他的外人,到
了那里,可以學習到許多關于人生的學問。
或者說,當自己身心疲憊的時候,便到其中去感受一下世外的寧靜和神秘。忘記了塵世的
喧囂,的確有助于我們自己心靈的安歇和精神的升華。所以,從對于社會的安定的角度來說,
宗教的場所的確會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也可以說,那里正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歸宿。
但是,宗教是講究體驗的。沒有體驗,也就很難教人相信或者崇拜。所以,宗教傳播的一
個途徑,就是讓你能夠有所感受或者體驗。這就叫做靈氣。而寺廟和尼庵,就是宗教與人們和
社會聯系的窗口。能不能夠傳播弘揚,能不能夠擁有廣大的信徒,就看你這個寺廟是否擁有靈
氣,或者能夠把人們吸引在其周圍。
當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寺不在大,有靈則名。只要這寺里的住持有道行和本領,能
夠說服人,并且為人們解決精神上的問題,使信徒們生活得很幸福安詳,那么信徒肯定會迅猛
增加的。這里的關鍵,就是要有靈氣,使得香火旺盛。
然而,創建一座新的寺庵,工程浩繁,并不容易見功;而且靈氣不足,還沒有多少神靈降
臨,自然也就難以廣種福田了。這靈氣,說到底也并不神秘。如果這個寺廟時間久了,住持的
大師多了,而且傳說的故事多了,有過一些神奇的跡象,那么首先就會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暗
示,增加了相信的成分。靈氣在這無形之中也就形成了,而且增強了。
古廟雖然穿漏破敗,但基址卻還完好,照著樣子稍加修葺,即可以見出功效來;而且香火
有年,靈氣已成,略微裝璜一下,便為名剎寶寺。所以說:"創新庵不若修古廟。"
讀書也有說法,也有很多講究。這一生之中,誰也不敢說誰沒有讀過書。有一本具體的小
書,也有人生這部大書,誰都在閱讀著。但是,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可到底讀了些什么,有
了什么感受或者啟發。這就不好說了。
梁啟超在一次演講中,問大家讀書或者上學是要干什么。許多人的回答都是說要學知識,
可他說最關鍵的是要學習怎么樣去做一個人。是的,這人是最難做的,而且我們學習的目的也
是要去學做一個真正的人。而學校里邊只能教我們知識,并不能夠教我們怎樣生存。所以,這
個任務就交給了我們自己。
韓愈的《師說》中說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這道就是做人的道路,是宇宙和人生的大道。能夠傳播給人大道的,才能叫做老師。也就
是說,能夠做老師的人,首先必須擁有道,或者說知道道是什么。如果連道是什么都不知道,
又怎么能夠去傳授這個道呢?
而且,我們常說的知道二字,就已經明確指出,要知的就是道。這本來是一個動賓結構,
做了純粹的動詞,也說明我們對于道的理解,從知道大道已經變成了無道的知了。可是,我們
現在的教師往往自己都沒有個人生的志向和目標,或者說連人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們怎么能夠
指導我們去生活得幸福和自在呢?
所以,當我們的老師無法指導我們正確地生存的時候,我們只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讀書和
體會上去了。也就是說,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知識,而且是為了認識真正的大道。
只要真正地得到了大道,也就可以說是真正讀書了。
有的人讀書僅僅是為了增加一些知識,去在人前有個談資,圖個名譽而已。而真正的讀書,
是要從中汲取營養,領悟人生的道理,認識社會的規律。這樣以來,我們才會樹立一個正確的
人生觀和世界觀,生活得才會幸福和自在,也才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
讀書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讀一本生書的時候,對書中內容比較陌生,理解起來自然就會
有些吃力,不容易見出功效來;即便是讀懂了,也只是膚淺一般的了解,是不大濟事的。但是,
若是能夠溫習舊日的所學,原本已經有了印象,再加以熟悉;熟能生巧以后,就會有所體會和
感悟;若是再能夠牢記持行,學以致用,正可干一番事業。所以說:"讀生書不若溫舊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