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甘食與悅色
孩提之童,一無所知,目不能辨美惡,耳不能判清濁,鼻不能別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則不
第知之,且能取之棄之。告子以甘食、悅色為性。殆指此類耳。
[述論]
人類之眼、耳、鼻、舌,再加上身體,是人同自然和外界接觸的直接器官。就像是那其他
動物的觸須一樣,必須通過它們的感觸,才能使我們的心理得到覺受,也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并發出指令,從而采取合理的行動來。
然而,這些器官之間也有著主次之分。比如那初生之嬰幼,本身還沒有發展起來什么感覺
器官,按理說是什么也不知道的。他們的眼睛雖然已經張開能視,但卻分辨不清好看和不好看;
耳朵雖然張開能聽,但卻判別不出清音和濁音來;鼻子雖然能嗅,但卻分別不清香的和臭的。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的眼、耳、鼻的功能是后天培養起來的,并非是先天所具有。
但是,舌的官覺就有所不同了。小孩對味道的甜和苦不但能夠知道,而且還能夠知道自己
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你給他灌進去他需要的,他自然就會接受;灌進去他不需要或者不喜
歡的,他就會吐出來。而且,小孩一生下來,就會出現吮吸的動作,這就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
遺傳積淀作用。如果生物一生下來就能夠直接吮吸到乳汁,就免去了很多的麻煩,并且保證了
存活下來的機會。
就如在那大草原上,弱肉強食的規律體現得非常厲害。尤其是那剛出生的嬰幼動物,很容
易成為肉食動物的美味。也就是說從它一生下來,到它學會跑路和進食覓乳之間,最多也只有
幾分鐘的時間。
如果,動物一生下來,再去學怎么進食的話,那么很有可能就會變成別的動物的美食了。
正是在這進化當中,為了保證物種的正常延續和不必要的死亡,才發展起來了這種把生存技能
積淀在遺傳基因里的本領。看來,這種對于飲食的知覺,原本就是天生具有的,不假后學。
同孟子辯論過的告子,就曾經說過:"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類的本性,
就是喜歡吃甘甜的、看美妙的。大概便是說,幼兒生來就知道滋味這類事吧!
其實,告子所說的色,乃是指男女之間的性事。除了吃是生下來就知道的外,那性事也是
不必讓人教導的。到了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懂得該怎么去做了。這一觀點,西方的弗洛依德
就一直堅持。
他強調的利比多就是性力,尤其是講嬰幼兒的性要求,以及如何正當地對待,才會在將來
不至于導致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疾病。這一點,真是與告子的觀點不謀而合。就是孔子也還是說
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