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4 善人與惡人
何謂善人?無損于世者,則謂之善人;何謂惡人?有害于世者,則謂之惡人。
[原評]
江含徵曰:尚有有害于世而反邀善人之譽,此實為好利而顯為名高者,則又惡人之尤。
[述論]
人有善惡之分。
什么是善人呢?對世界和人類來說,沒有損害的人就是善人;什么是惡人呢?對于人類世界構成了危害的人就是惡人。
這實在是一個評判善、惡的最佳標準。善惡之辯,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也許在人類社會的初期就已經存在了。照孟子的說法,有不忍人(即惻隱)之心,有辭讓之心,有善惡之心,有是非之心的人,便是善良的人;反之便是惡人。于是,這四種心地的有無,也就成了數千年來人們判斷善惡的標準。
不過,這樣的標準只能是主觀的,而不可能是客觀的。照此以論,便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
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于是,只要有心來求善的,就是偽君子,雖然做了善事,也不會得到獎賞的;只要是無心去為惡事,即使是危害了社會和人類,也完全可以不接受懲罰,因為他仍舊是個善人。
尤其是中國人,特別講究一個仁義和親情,所以為了父母之仇去殺人,不僅不會受到懲罰,還會得到贊賞。也就是說,善與惡的區別,就只在一個出發點上。但是,你又能夠通過什么方法來判斷他的出發點是善的,還是惡的呢?所以在操作上,會出現極大的主觀性。正因為這樣,在中國這塊土壤上是很難建立起純粹的法制的。
而張潮的標準,已經完全符合了現代法制的觀念,是對傳統人制觀念的大膽否定。人類靠著每一個個體共同組成了社會,所以社會也就代表了每一個人類個體,因而每一個人都必須維護社會的利益,叫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人的思想意識或者心地靈魂固然重要,但對于社會所做出的行為,由于會直接發生后果,所以才是判斷善惡的主要標準。
如果能夠以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后果來做出判斷,有利于社會的,便是有利于眾人的,則給以獎賞;有損于社會的,便是有損于眾人的,則加以懲罰。如此以來,法律面前,才能夠做到人人平等。而且每一個個體也會對他的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來,就不至于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或者以社會的利益或者百姓的生命去做實驗了!
縱然不能夠有益于社會,但每個人都能做到無損于世界,這個世界就算是正常地運轉了。相對于損害世界者來說,他也就算是善人了。張潮能在三百年前提出這樣一個標準,的確是過人之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