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9 知一與知二
人非圣賢,安能無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原評]
周星遠曰:兼聽則聰,心齋所以深于知也。
倪永清曰:圣賢大學問,大意于清語得之。
[述論]
世界時間之久,空間之大,無窮無盡,所以才叫做宇宙。以有限之生命,去窮盡那無限宇宙之真理,這是很難做得到的。人不都是圣人、賢哲,怎能沒有不知道的事呢?即便是圣賢,也不是無所不知的。莊子在《養生主》中說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像莊子這樣博學的人,都感嘆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他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知道用有限去追求無限是沒有任何結果,而且是徒勞的。所以他說: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既然萬世不竭,那么又何必再去追求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呢?如果我們能夠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那豈不是更有意義嗎!
但是,知道了一,只怕還有其二,便去追求學習,研究探索,這就是上等的人;自己知道了一,聽了別人的講說才知道還有二的,這就差一等了;若是自己只知道一,別人告訴了他還有個二,而他自己卻還不信的,就是第三等;至于只知道一,竟然還討厭別人說有二的人,也就是下等里邊的下等人了。
知識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沒有知識,人與動物也就毫無區別了。知識本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一樣重要。沒有視覺,太陽便成了像蘇軾《日喻》中說的那蠟燭和銅盤;沒有了聽覺,雷聲也不過是張口與擊掌。
知識的重要性,正在于它是一把認識世界和自然的金鑰匙。有了它,就會坦途現前;失去了它,卻會寸步難行。孔子說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最后一個"知"字,就是智慧的智。具有智慧的人,才會實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的,才會發憤去認識,才會有進步。那些自以為是,不求上進,而且還反對別人超過自己的人,正是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只會有害于自己,而無損于他人!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知識,決不僅僅限于什么科學的知識,而是人生中所有方面的知識。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自然,其中的知識永遠沒有止境,所以人們才會要活到老而學到老。我們一直強調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過程之中,包括求知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具有了意義和價值。即使是無所獲得或者是沒有結果,但奮斗的本身或者對自己無知的超越,就已經是結果和收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