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4山水的妙處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
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原評]
周星遠(yuǎn)曰:心齋《幽夢影》中文字,其妙亦在景象變幻。
殷日戒曰:若詩文中之山水,其幽深變幻,更不可以名狀。
江含徵曰:但不可有面上之山水。
余香祖曰:余景況不佳,水窮山盡矣。
[述論]
從孔老夫子所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后,山川便成了文化人的寄托。詩、書、
畫,包括人的胸中也都有了山水。因而,山水也就成了一種人類的文化現(xiàn)象。到處都少不了
了,你看看我們的單位里,辦公室里,家庭的墻上,花園里,公路旁,書上,畫上,掛歷上,
哪里有人,幾乎那里都有了山水。山水不僅是自然的事物,而且完全走進(jìn)了我們?nèi)祟惖纳?br>
之中,甚至胸中。
作者把山水分作了四種,即出現(xiàn)在地上的、在畫上的、在夢中的和在胸中的。而山水出
現(xiàn)的地方不同,其理想的標(biāo)準(zhǔn)也自然有異。地上的山水,即是真山嶺,真河流。只有水深山
遠(yuǎn),才有意境。比如說那: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元代的張養(yǎng)浩有首詩《登泰山》云:
風(fēng)云一舉到天關(guān),快意生平有此觀。
萬古齊州九點(diǎn)煙,五更滄海日三竿。
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
笑拍洪涯詠新句,滿空笙鶴下高寒。
寫出了泰山的氣勢。當(dāng)然,寇準(zhǔn)的那一首《華山》也寫得是雄壯: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至于水,那寫得人也很多了,比如王維寫的《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dòng)遠(yuǎn)空。
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
還有那孟浩然寫的《望洞庭湖贈(zèng)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才是地上的真正山水!
至于畫上的山水,即是畫家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shù)作品。只有筆墨淋漓,瀟灑飛動(dòng),才會逼
真。你看杜甫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云:
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
中有云氣隨飛龍。
舟人漁子入浦?jǐn)ⅲ侥颈M亞洪濤風(fēng)。
尤工遠(yuǎn)勢古莫比,咫尺應(yīng)須論萬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真是氣勢浩闊,吞吐萬里。
而夢中的山水,即是人在睡夢中所見到的境界。若是靜止不動(dòng),死板呆滯了,便會毫無情
趣。只有景象變幻,千奇百怪,才不致讓人興味索然;你看那李太白所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寫得多么奇怪詭麗: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dòng),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shí)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這樣的寫法,也才能夠真正表現(xiàn)出夢境的迷離與光怪。
胸中的山水,只是人心思中所理想的境界。若同那真山、真水的擺設(shè)一樣,也就大無必
要了。只有位置自如,千變?nèi)f化,才會有美的享受。
這又是一段論山水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