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完糧與布施
厭催租之敗意,亟宜早早完糧;喜老衲之談禪,難免常常布施。
[原評]
釋中洲曰:居士輩之實情,吾僧家之私冀,直被一筆寫出。
瞎尊者曰:我不會談禪,亦不敢妄求布施,惟閑寫青山賣耳。
[述論]
這一段談的便是因果。有了因才會有果,斷了因,也自無后果。催租討債,是最讓人掃
興敗意的事;但與其討厭人家來催租,還不如早早地把公糧交了,自然也就無人來聒噪了。
這是斷因無果。
老衲是老和尚,參禪悟道,定有根底。與之談禪,自是一番境界。當然,這得有一個前提,
也就是說,你得常常去布施。唐們西天取經,也得有人事才行,叫做法不輕施。做了布施,老
衲自會談禪,大家皆大歡喜。這是種因結果。
現在的人們都比較急躁,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靜下來去認真地思考,所以也就無法做出正確
的判斷并采取恰當的措施了。前些天,我去給一所學校作報告,講如何欣賞古典名著,其中講
到幾句:“讀書就是做人。書讀好了,人也就做好了!可現在有幾個人知道讀書與做人的關系
呢?往往書讀了十幾年,照樣書還是書,我還是我,毫無長進。那我們人與禽獸還有多少的區
別呢?人到底是什么?人跟動物的區別又在哪里呢?有幾個人真正知道,并且做得像個人呢?”
校長一聽,非常感慨,說他想了一個下午,到底這學生該怎么去進行管理?他說他們的學
生,包括現在整體的學生,都真正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應該負有什么責任,以及如何生活
才能夠真正對得起自己。比如說,有兩個學生是同一個宿舍的,平時關系都很好。就是說話說
得有了一點不對勁,一個便把一碗熱湯澆到了另一位的臉上,造成了嚴重湯傷,毀了容。本來
都是好朋友,根本沒有什么階級仇恨或者大不了的事情,結果讓大家都受到損失。對方生理與
心理受到創傷,自己的父母卻得破費大量的錢財;自己的壞名聲傳了出去,以后工作起來都是
污點,沒有人敢要。
如果說還是青年學生,心理不成熟,控制不了自己,這還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成人都是
如此,那就說不過去了。然而,社會上的人的確都是如此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考慮后果,完全
是魚死網破的架勢;而且還沒有責任心,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來到人間的任務和目的是什么。
誰都知道,一個豺狼要進入人家的時候,還得要考慮有退路才行。現在的人往往不會去考
慮什么退路,就連進路的前面是什么樣的,都不會去想了。這的確也就沒有辦法了。
唯一的辦法,就是對現在的人進行良心教育,讓他們知道人是什么,得負什么樣的責任,
為什么要負這樣的責任,等等。真正知道什么是人了,他也才能得到人類應該得到的幸福,也
才沒有枉為人身一次!只有這樣,他的一切行為也才有個準則,社會也才會得到安定,大家也
才能感到幸福,從而有真沒白做一次人的感覺!
有了這個起碼的人格條件,他也才會知道因果關系,才會為自己的真正幸福創造條件。你
討厭別人前來催租要債,那你就早早地把該交的公糧交了。你想讓老僧給你談禪,講解人生的
大道,你就得給他布施,得讓他生活下去。那老僧連飯都吃不上,你叫他用什么來給你傳授人
生的真理呢?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就都不會出現問題和障礙了。
中洲和尚所說的,就是出家人自己的心里話。他們也要生存下去,無非就是說他們離開了
紅塵,去專心研究人生的真理和生命的奧秘。其目的是為了他們,也為了我們自己。同樣,我
們自己沒有吃他們那么多的苦,卻還想得到他們通過下苦所得來的真諦,自然就得為他們能夠
生存并且研究下去而提供條件。
我們要想讓自己舒服,就得先讓別人舒服,正是孔子說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