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5南北東西與前后左右
南北東西,一定之位也;前后左右,無定之位也。
[原評]
張竹坡曰:聞天地晝夜旋轉,則此東西南北,亦無定之位也。或者天地外貯此天地者,當有一定耳。
[述論]
南北東西,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里,無論是走到哪兒都是如此的,這是一定不變的
方位。是人們為了認識地理位置,而設置的一種方便而已,文天祥就說過:
臣心一片磁石針,不指南方誓不休。
無論是指南,或者是指北,都是要辨認方向而已。如果一旦方向亂了,辨認不清,也許就會如南轅北轍一樣,越跑離開目的地也就越遠了。因此,我們現在動輒就要講路線方向問題,就是說得有人把握方向,所以便有了向導、導師、指南針、指北車等。
不過,南北東西的概念,基本上在地球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什么東半球,北半球,遠東,近東等,基本上沒有什么多大的變化。但是,前后左右的說法,卻并非是一定不變的。我們隨著自己的轉變而轉變,沒有一個定準,所以才會有什么“瞻前視后”、“左顧右盼”之說。
南北東西是指的外在環境,是一定不移的。前后左右卻是從自己的角度上說的,隨處逢源。環境是鐵律,誰也改變不了。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去認識規律,適應環境,從而生活得幸福一些。
也就是說,外在的客觀環境無法改變,但我們自己的觀察或者站立的角度,則可以權且變通一下。對于社會或者人生的理解,若是能夠換上一個角度的話,大概就會有許多的妙樂吧!
讀者不妨試試。
人類社會的發展,由于統治者對于凝聚力的強調,遂造成了整個社會或者個體的墮性;然
而又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卻又造成了前性。墮性就是滿足于現狀,前性則要求加以變革。墮性拿出了先圣的古訓格言,那是萬世不移的;前性則提出了新哲的新論,要求變革即在目前。
從孔子那里,我們可看出他的主張,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要克己復禮;包括老莊哲學,也同樣要求回歸純樸,返璞歸真,復歸如嬰兒;佛教也要直指人心,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從而不生不滅。
儒釋道三教,說到底,都是要達到不變的恒常狀態。因為變生災異,災異生煩惱;只要沒有了變異,自然也就沒有了煩惱和痛苦。宗教的目的是要解脫煩惱,所以就不要求變。但作為治世的法家,就一定要強調變革;不變革,就無法導致進步和發展。因此,韓非子會說: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張朝則似乎取折中態度,先圣古訓,傳統倫理,就像是東西南北一樣,可以作為根基,不必改變;但是時哲新論,潮流時尚,正像那前后左右一般,作為門戶權宜,正可隨意。這種想法,與后來洋務運動的“西學為用,中學為體”是如出一轍的。
但是,照張竹坡的解釋,天地日夜旋轉,從更為廣大的角度來說,連東西南北,也并非是
一定不易的了!這樣的境界,正與那宇航員在宇宙中來觀看地球一樣。沒有了參照物,這東西
南北也自然沒有辦法加以確定了。
看來,這張竹坡的眼光高遠,在還沒有一個太空技術的時代里,竟然能夠有這樣的視野和觀點,也是很有洞察力和預見力的了。從這一點說開去,則無論你對世界是怎么看的,那是各自的事情了。有多少人,也許就會有多少觀察世界和人生的角度,這就因人的境界而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