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3 識字與執管
目不能識字,其悶尤過于盲;手不能執管,其苦更甚于啞。
[原評]
陳鶴山曰:君獨未知今之不識字、不握管者,其樂尤過于不盲、不啞者也。
[述論]
人之生身于世,目與嘴尤為重要。如果我們要了解世界,則需要用眼睛去觀看;欲表達自
己的心思,便要嘴巴去講說。因而,那些瞽盲、聾啞的人,看不見五顏六色的世界,不會用語
言來表達自己的心理意志或者愿望感情,應說是最可憐的人了。
然而,世界上卻往往有那相反的事情。得不到的想得到,得到了的卻不會珍惜。許多人縱
然有眼睛,但卻不認識文字,叫做"睜眼瞎",其煩悶的程度比瞎子還厲害;瞎子什么也看不見,
所以心理上也不會有什么不平衡,生理上也已經習慣了。只有那些睜著眼睛的人,明明看見別
人寫字,卻不知道寫的是什么,往往有那上當受騙的,自然會感到無比的煩悶。
有手可以進行勞動,手是人類的專利,尤其是那大拇指。更妙的是,這手竟然可以用筆來
寫字,比那用說話來表達心聲來,就流傳得更加久遠而且有效果了。所以說,看別人寫字,而
自己去不會用手來寫字,不能夠做到我手寫我口,其痛苦當然不下于那些啞巴。
啞巴因為生理上的關系,無法用自己的嘴巴來表達自己的心愿,這已經形成了習慣,所以
便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了一個身體語言系統來加以彌補。別人有手可以寫字,自己也一樣有手,
沒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是應該寫字的。尤其是看著別人在那里揮毫灑脫,就如那著名的狂草
張旭:
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有時真是心中癢癢,其苦不堪。正是那,與其臨淵羨魚,何不退而結網呢?去讀書,去寫
字呢?
對于有目、有口的人來說,讀書識字、表達交流正是莫大的樂趣。如果目不能視、口不能
言,便沒了這些樂趣,而且幾乎會完全被擠出了社會之外,這正是先天生理上的障礙所造成的。
如果目能識字、口能表達,但由于社會的原因使你不能讀書、不能表達時,其悶、其苦又是何
如呢?
清初統治者一方面拉攏漢人,但一方面又不信任他們。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滿清
政府往往大興文字之獄,使人噤若寒蟬,有口難言;有書難讀,有字難寫。到了乾隆時代,竟
然酷虐到令人發指的地步;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居然會株連九族,禍從天降。這
種嚴酷的現實,不得不使進步的知識分子們感嘆:不識字、不弄筆的人,比那些不聾、不啞的
人有多么幸福啊!
由此而觀,人起碼要學會識字念書,而且也能夠寫字作文,方能稱為幸福。關鍵的時候,
我可以不說不寫,這個自由在我。但是,我有這個本領,至少不是殘疾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