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2 節日的次第
一歲諸節,以上元為第一;中秋次之,五日、九日又次之。
[原評]
張竹坡曰:一歲當以我暢意日為佳節。
顧天石曰:躋上元于中秋之上,未免尚耽綺習。
[述論]
一年之中,節日不少。但是,要以正月十五的上元的燈節為第一。因為剛剛過
完春節,熱鬧狂歡的氣氛還沒有減退。又加上這時人們也仍然比較悠閑,所以那玩
燈的,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紅男綠女,春意正濃。
天上有一輪圓月,人間有無數明燈,燈月相映,士女歡樂,真是一年中最歡快
的日子了。正如唐寅《元宵》詩中說的:
有燈無月不如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張潮要把這一日排在首位,也是這個道理。
八月十五月兒圓,人家團團圓,萬姓仰頭看。但是,因為天氣比較清涼,人們
多在戶內活動,集體的活動少了一點,所以沒有元宵佳節那樣的氣勢和熱鬧,因而
說它次之。更由于秋風已起,一年將終,要么是不能回家,要么是家人不能團圓,
所以只能給人們帶來的是那憂愁和煩惱。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云:
纖云四卷天無河, 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 一杯相屬君當歌。
……
君歌且休聽我歌, 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 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八月十五是佳節,但卻給人的心理上帶來的不是狂歡和熱鬧,往往凄涼的成分
要多一些,所以只能排在了次位。
再下來是端午節和重九節。端午節龍舟競渡,祭的是屈原,不免蕭索。戴復古
有首《揚州端午呈趙師》詩云:
榴花角黍斗時新, 今日誰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風客, 卻隨蒿艾上朱門。
正說的是五月五日的無聊和艱難。因為,在這時,人們已經離開家門去外邊謀
生了,往往不能夠回家來團圓,只能在那些富貴人家里做個清客了。
重九節登高插萸,披襟落帽,總也清冷。杜甫有首《九日藍田崔氏莊》云:
老去悲秋強自寬, 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 笑倩旁人為整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 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 醉把茱萸仔細看。
的確,詩中表現出來的是一派宏壯但卻凄涼的感覺。因為清秋將過,冬日來臨,
此年所成何事,所為何物,竟然拋妻別子,流浪在外!真心之人,難免傷懷。
所以,這端午與重陽二節,也只能是屬于第三類了。看來,作者喜歡的還是生
機。
所謂節日,乃是由農歷的節候演變而來的。氣候的變換,直接影響到了農作物
的收成。古人相信巫術,認為只要通過一定的神秘手段,便可以左右自然和收成。
于是,在某種節候里,便要舉行某種儀式,以便求得豐收。到了后來,這種節氣里
所舉行的儀式,便演化成了節日。而且,越往后,也就越來越擴大了,越定型了。
有許多的節日,其實都已經失去了它們的原來意義。比如說五月五端午節,本
來是為了避邪蟲、祈魚豐的節日。后來卻因為屈原選擇在此日去跳江,而人們也就
只知道是在祭奠屈原而已。
節日之中,也有等次的不同和意義的差別。上元觀燈,中秋望月,五日避邪,
九日躲禍等,后來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照張潮愛月之癖和清潔之好,卻把上元
排在了中秋之上,依照顧天石的說法,還是未免喜愛綺麗之習。但是人各有志,能
夠酣暢適意,就算是第一等的節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