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7 貧富與憂樂
為濁富,不若為清貧;以憂生,不若以樂死。
[原評]
李圣許曰:順理而生,雖憂不憂;逆理而死,雖樂不樂。
吳野人曰:我寧愿為濁富。
張竹坡曰:我愿太奢,欲為清富,焉能遂愿!
[述論]
人誰不愿富貴! 但富貴卻總是與污濁相聯系在一起的,遂為清高的文人雅士所不齒。與其
不仁義而暴富,還不如甘守那清苦貧乏的境界。這樣以來,良心可安;與其憂愁戚迫、茍且
偷生,還不如痛快淋漓,安樂而死。
看來貧、富、生、死,的確是人生之大事。對待它們的各種態度,也就形成了千恣百態的
人生方式。有的人為求富貴,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奴顏婢膝;盡管富可敵國,腰纏萬貫,
但卻少不了一副守財奴兒的相貌;貪婪不休,而機心愈熾;既擔驚受怕,又茍狗營蠅,沒有
一絲毫的安寧。
有的人為求生存,竟然從狗洞中爬進,形同畜牲;而且總怕丟掉那既得的利益,以至于貪
生怕死,畏首畏尾,正如古人說的“小人常戚戚”。他們雖生猶死,終日憂迫煎熬,沒有一
點生存的快樂。與其這樣,還真不如清貧和快樂地死去!
然而在富與貧之間、生與死之間,人們往往向往和追求的仍然是前者。有的人竟然說,富
既不怕,還怕貧嗎?生既不怕,還怕死嗎?可見生與富的確難為。若能做到清富和樂生,也
就足矣。
人有形體,占有一定的空間,所以就必須去糊口謀生,去奮斗拼搏。但是“君子愛財,取
之有道”,要通過正當的途徑去謀生糊口。比如說,我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對社會做出了貢
獻,從而獲取了社會的報酬,來養家糊口。這樣的途徑就是正當的,就是取之有道。然而,
更多的人就不是這樣了。
誰都知道,“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社會總體的錢就是那么大一點,真正創造財富
的人也并不多,而花錢的人卻倒很多。他們的錢是從哪里來的?自然不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道理就很簡單了,自然是從老百姓大眾的口袋里掏出來的了。不哄弄別人,不盤剝百姓,怎
么能夠弄到錢呢?
你看那些暴發戶,一夜之間可以暴富。他們的樓房蓋得高入云天,趾高氣揚,難道就是通
過正當勞動換來的嗎?人的心術一壞,通過正當途徑發財致富的就少了,坑蒙拐騙的人就多
了,苦的最終還是老百姓!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一切都要向錢看,誰還能夠喜歡清貧呢?
誰又不樂意去謀得濁富呢?只要能夠富有,誰還會管他是濁的,還是清的呢!
但是,人們在追求富貴的時候,一定要弄明白一個事實,或者說真理。清貧并不見得不快
樂,而富貴并不見得就快樂,快樂和幸福只是一種心靈的感受。
欲望越重,財富越多,心靈的空間就會變小而且受到污染,所以幸福的感受自然會減少,
甚至沒有。因此,絕對不要把財富看做是唯一的幸福的源泉。
我們一再強調,我們并不反對富貴,但是一定要富貴取之有道,心理自然輕松歡樂。能夠
做到如張竹坡說的,富貴之后還能夠保持清貧意識,就不會煩惱憂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