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5 讀書與閱歷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
為所得之淺深耳。
[原評]
黃交三曰:真能知讀書痛癢者也。
張竹坡曰:吾叔此論,直置身廣寒宮里,下視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畢右萬曰:吾以為學(xué)道亦有淺深之別。
[述論]
人生的旅途上,有少年、壯年和老年的分別。每一個階段的感情和見識,都隨著閱歷的深淺
而感受各異,讀書亦是如此。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從書中汲取人生的營養(yǎng),學(xué)習(xí)生存的知識,獲得達到幸福的智慧。總之,
書籍是人生的忠實伴侶,可以幫助你度過艱難的歲月,可以指導(dǎo)你走過那崎嶇坎坷的道路,可
以給你以安慰和激勵,鼓舞和鞭策。
正如前人說的: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
現(xiàn)在的情況,也是這樣。我們讀書人自己不僅要讀好書,還要勸說或者說是逼迫自己的子女
去把書讀好。為了讓子女讀好書,有文化的人會盡心去加以輔導(dǎo);沒有文化的家長,會想方設(shè)
法去請家教,甚至自己去努力學(xué)習(xí),然后反過頭來再教自己的子女。
“恨鐵不成鋼”、“望子成龍”等心理,可以說都是父母大人的良苦用心。可惜的是,真正
能夠懂得父母用心的子女,并不多見,所以真正能夠讀好書的人也并不是很多。父母的一場苦
心,往往都化作了一個泡影!
張潮本人一生酷愛讀書,又喜愛玩月,所以能夠把這兩樣事情融為一體,并且深有體會,的
確值得我們借鑒。
少年時讀書,剛從書中窺視到了人生的滋味,仿佛是從縫隙中看月;到了中年,身處社會,
正在發(fā)展的全盛期,酸甜苦辣俱現(xiàn)胸中。因而,讀起書來,就如于庭院之中望月,似乎要從中
汲取營養(yǎng),得到指教;而時屆老年,飽經(jīng)滄桑,人生已成回味。因而,讀書的方式就好似于那
高臺之上,仔細玩賞著天上的一輪明月。
這三個階段的三種讀書方式和心得體會,其實都是隨著讀者本人閱歷的深淺來決定的。也并
不見得,非要到中年或者老年時期,才會有那種感受。
人生本是一部書,而少、中、老三個時期所寫的風(fēng)格,卻是很有差異的。少年人剛剛步入人
生社會,覺得什么都好奇,顯得激動萬分,心中充滿了幻想;到了中年,已經(jīng)認準了自己的奮
斗目標,便只有勇往直前,發(fā)展事業(yè),注重實際了;老年之時,人生的道路基本上近乎走完了,
已經(jīng)站在了人生的終點上。這個時候看人生,正是從那反面來回顧的。站在了圈子外,無關(guān)痛
癢的時候,才能領(lǐng)悟到人生的真諦。
正像王國維所標榜的為學(xué)三境界,或者立功三境界一樣。第一境界是: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第二境界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第三境界是: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這也是讀書的三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