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8 自由的道路
愿作木而為樗(不才,終其天年),愿在草而為蓍(前知),愿在鳥而為鷗(忘
機),愿在獸而為 (觸邪),愿在蟲而為蝶(花間栩栩),愿在魚而為鯤(逍遙游)。
[原評]
吳園次曰:較之《閑情》一賦,所愿更自不同。
鄭破水曰:我愿生生世世為頑石。
尤悔庵曰:第一大愿。
又曰:愿在人而為夢。
尤慧珠曰:我亦有大愿,愿在夢而為影。
弟木山曰:前四愿皆是相反。蓋“前知”則必多“才”,“忘機”則不能“觸邪”
也。
[述論]
物類之中,自有一些具備得天獨厚的地方,能夠使它們得到出類拔萃的技能和條
件。然而,天人合一,人們在自然當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個性投影,找到了同類項,于
是,便使得萬物都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有了異類的知己。
也就是說,人類在自己的生活中,與大自然建立了一種和諧發(fā)展的關(guān)系,并且從
它們身上學會了很多的知識和智慧。當然,人各有志,人各有見,因此在大自然中
所選取的對象也自然不會相同。張潮卻有以下的愿望:
若在樹木之中,就愿作上一株樗樹。這種樹本來就是散木無用之才,不中繩墨,
難以使用。《莊子》中就說過,這種樹木是“大匠不顧”,所以能夠終其天年,不
致夭亡。
若在那草木花卉之中,就愿意作上一根蓍草。這種草,歷來就用之占卜吉兇,因
為其上帶的有靈氣,所以有預先知道事情發(fā)展過程和結(jié)果的功能。有了這種能力,
前途如何,心中便會了了,也許就會少走許多的彎路了。
若是在那山禽海鳥之中,就作上一只海鷗。這種鳥能夠忘卻殺機兇心,《列子》
中便有過這樣的記載,叫做“鷗鷺忘機”。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機心,自然也就免去
了許多內(nèi)心的煎熬。
若是在那走獸之中,就作上一頭。這種獸在古時判斷審決獄訟的時候,便用來去
抵觸那些沒有道理的奸邪,因為它知道什么是忠奸善惡。世間的不平之事太多了,
有了這么樣一種獸,不單可以識破那些人面獸心的偽君子,還能夠為人類抵死多少
惡棍哩!
若是在那昆蟲之列,就去作上一只蝴蝶。這蝴蝶生來愛花,常在那花間栩栩飛舞。
正如杜甫詩中說的: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而花總是那般美麗,惹人心醉。所以,人若是能夠像蝶兒一樣,穿梭于花間香徑,
豈不是快活風流!
若是在那魚鱗之類里,那就去作上一條鯤魚。這種魚可以化而為鵬,進而摶扶搖
直上者九萬里,然后南圖而作逍遙游,《莊子》的《逍遙游》就這么說過。人若如
此,也就早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而得到自由逍遙,無拘無束了。
以上各種愿望,正是作者企求擺脫束縛、進入自由王國的理想,但愿他能夠做到!
不過,人生在世,都希望得到那正面的東西,比如說名譽、地位、金錢、利益、進
步等,又誰樂意去做那無用閑散之才呢?所以,也很少有人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
然而,真正的歷史是殘酷的,那些爭取進步的人往往落得了個身首異處。像辛棄
疾所說的那樣: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也就算是夠好的了。更多的是韓信所遭受的那種: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那個智慧大師老子就諄諄告誡人們,要“柔弱勝剛強”,不要強出頭;要
追求那些生活中負面的東西,正是那“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