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4 異類求知己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
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奉為
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香草以靈均
為知己,莼鱸以季鷹為知己,蕉以懷素為知己,瓜以邵平為知己,雞以處宗為知己,
鵝以右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琵琶以明妃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若
松之于秦始,鶴之于衛懿,正所謂不可與緣者也。
[原評]
查二瞻曰:此非松、鶴有求于秦始、衛懿,不幸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鶴者,然亦無損其為松、鶴。
周星遠曰:鶴于衛懿,猶當感恩。至呂政五大無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
王名友曰:松遇封,鶴乘軒,還是知己。世間尚有斫松煮鶴者,此又秦、衛之
罪人也。
張竹坡曰:人中無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濫
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見知己之難,知其難方能知其樂。
[述論]
天下能有那怕是一個人理解我心的,此生也就可以無遺憾了。不單在人來說是如此;即便在
動植無情之物中,也照樣如此。
譬如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說過: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有了這樣的妙句,被流傳千古,菊花自然也就把他看成了知己。
宋初的詩人林和靖,就曾以梅為妻,認鶴為子,瀟灑出塵。尤其是那兩句: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乃是歌詠梅花的絕唱,無怪這梅花會視他為知己的。
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愛竹成癖,看竹,詠竹,畫竹,寫竹,生活之中根本就離
不開竹子。他常常說:
何可一日無此君!
竹子當然要把他當成知己了。
宋代的大學者濂溪周敦頤,曾著作《愛蓮說》,描寫出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質,
所以說是蓮花的知己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記述的那些“避秦人”,便居住在那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這桃花源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王國,與大同世界、極樂世界以及西方的烏托邦等相并列,而
且以桃花來命名,自然無疑是桃花的知己了。
三國時的仙人董奉,給人治病不收錢,只令人種上一株杏樹。后來便以杏來換易谷物,賑濟貧
窮,傳為佳話。這杏的價值被用到了極處,自然他會成為杏的知己;
宋代的大書法家,外號叫做“米顛”的米芾,特別喜愛奇異怪石,曾經忘記了物我之分而對著
石頭下拜,真可謂是石頭的知己了。
唐明皇的妃子楊玉環酷嗜荔枝,皇帝便從南方讓人用特快專遞整日為貴妃貢獻新鮮荔枝。杜
牧就有兩句詩句,專說這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只有那楊太真才知道那是荔枝,你說她能不是荔枝的知己嗎!
晚唐詩人盧仝特別鐘意于茶,曾作有《玉川茶歌》,也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中寫到: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非顆, 先春抽出黃金芽!
與之齊名的,是茶圣陸羽所寫的《茶經》,這兩人無疑就是那最知茶的了。
楚國的屈原一生愛美,常以香草鮮花為飾,什么:
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
惟草木之零落, 恐美人之遲暮。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 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 愿俟時乎吾將刈。
由此看來,他的確應該是香草的知己。
西晉的時候,吳中的張翰在洛陽做官,因為秋風忽起而想念家鄉的莼菜羹和鱸魚膾,于是便回
家辭官了,所以莼、鱸自然會把他當成知己了。
唐代的高僧、書法家懷素,在故鄉零陵廣種芭蕉,以蕉葉代紙來供揮灑書,可知是蕉與懷素為知
己。
秦侯召平,于秦破后,便隱居在東陵種瓜,世稱為“東陵瓜”、“召平瓜”,或者“邵平瓜”,可
知他是那瓜的知己。
晉朝的宋處買了一只長鳴雞,愛護飼養甚篤。后來雞突然作人語,與他對談,極為玄妙,竟然使
其功業大進,這不能不說他是雞的知己了。
晉代的書法家王羲之,生性好鵝。而做道士的卻喜歡他所書寫的老子的《道德經》,所以就給他
送去他所喜愛的鵝,而求得自己所喜愛的書。結果,王羲之便為他書寫了兩章的《道德經》,而換
取了那道士的一群鵝。可見,他的確應該是鵝的知己了。
三國時的禰衡,擅長擊鼓,名曰“漁陽三撾”。尤其為人稱道的是他曾擊鼓罵曹,從而使人也不
朽,鼓也不朽,鼓能不把他視為同調嗎?
漢代的王昭君和親嫁番,成了后世文人所吟詠的一大題材。她遠嫁異域,唯以琵琶為知己,聊慰
相思。杜甫就曾經說過: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可見她與琵琶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的這些故事,都說明了:即便是無情之物,可是一旦與人訂交結盟,成為知己密友,就會千秋
不移,萬古不磨。
至若那個秦始皇封禪泰山,避雨在松樹下,便隨口封那五棵松樹為“五大夫”;衛懿公也喜好仙
鶴,便賜封鶴來乘駕軒車駟馬,荒唐無稽,最后亡國。他們與松樹與仙鶴之間,并不是一種知己的默
契,而是一種過分的病態溺愛,是不應該與之發生關系的。這正是張竹坡說的:
物不遇知己,而濫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