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3 善惡與人格
無善無惡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一介不與,一介不取”之類),善多惡少是賢者(如顏子“不貳過,有不
善未嘗不知”、子路“人告有過則喜”之類);善少惡多是庸人,有惡無善是小人(其
偶為善處,亦必有所為);有善無惡是仙佛(其所謂善,亦非吾儒之所謂善也)。
[原評]
黃九煙曰:今人“一介不與”者甚多,普天下皆半邊圣人也;“利之而不庸”者,亦復不
少。
江含徵曰:先惡后善,是回頭人;先善后惡,是兩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惡者是奸人,亦當分別。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為而不可為。”唐解元詩云:“善亦懶為何況惡!”
于有無多少中,更進一層。
[述論]
沒有善行也沒有惡行,根本就不知道善惡為何物的人,即是圣人。比如在唐堯的時代高唱著
“帝力何有于我哉”的那些人;你對我好也罷,壞也罷,我都會以善良之心去報答的;還有那些
既不會給你,也不要你給的人,等等,都是這類人。
他們根本就沒有什么善與惡的概念,只知道順其自己的天性去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
有絲毫的做作矯揉,就仿佛是那渾金璞玉,瑜瑕不掩。不管別人怎么樣對待他,他總是一如既
往地誠心對待任何人。因為他從來就沒有任何善與惡的分別,沒有好與壞的選擇,沒有得失與
成敗,沒有榮辱與生死,所以完全沒有痛苦與煩惱的感受。
相對來說,行善多于為惡的人,就算是賢良的人了。比如顏回從來就不重復犯自己的過錯;
而且一有不善,便自己進行反省;還如子路,只要聽到人指責自己的過錯,就十分歡喜。因為他
們心里清楚,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對自己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自己加以改正,從而成
為一個完人。他們的生活目的不同,旨在做一個圣人。
盡管他們的心中有了善與惡的的分別,有了好與壞的選擇,有了得失與成敗,有了榮辱與生
死,也有痛苦與煩惱,但是他們在努力地克服自己的后天不足,從而達到先天的完善。所以,他
們也犯錯誤,但卻是善行在于過錯,而且一有錯誤,便會加以改正。
知過必改,這就牽扯到一個知過的問題。自己之所以去做事,就因為認為那是對的,往往看
不出其中的利害關系來。也只有旁觀的別人,才能夠看出來并且加以指出。所以,要想成為一
個圣人并且完善自我的人生的人,是絕對歡迎批評的。
然而,為善少于做惡的人,便稱之為庸人。因為他們不像顏回和子路那樣敢于改掉自己的過
錯,所以永遠擠不進圣、賢之列。圣賢的目的,在于認識生活的真實意義,并且覺悟真理,從而
擺脫煩惱,進入自由自在的境界。釋迦牟尼佛祖要“得大自在”,老子道祖要“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儒祖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這三教圣人所追求的都是自由與自在的境界,自然也代表了人類征服自然和自身的一種本
能愿望,所以被后世萬代所景仰和崇拜,以至于形成了宗教。庸俗的人,本身就生活在煩惱之
中,也不想加以擺脫。他們每天所干的事情,往往都是與達到覺悟、認識真理的宗旨相違背,
自然也就不能夠進入圣賢之流了。
只有做惡到底,不思為善的,則是小人。他們生存的意義,就是讓別人活得不自在。即便是
他們偶然做了善事,而其實卻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為了某個更大的陰謀。也就是說,要
他們做善事是很難的。
因為他們這些小人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與君子為敵。因為沒有君子便不顯小人,自然
沒有小人也不顯君子了。君子因為小人才有存在的意義,也可以說是小人養活了君子。
老子的話說得很清楚了: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莊子更明確地說道: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因為社會出現了問題,有了為惡之人,所以為了保護群體的利益,便會有圣人出來進行教化,
傳播真理。
但是,也正因為有了圣人,才更顯出那些惡人來了。在惡人看來,他們為惡就是在為善,他們
的私利高過了一切。所以,即使在做善事的時候,他們也一定醞釀著一場更大的陰謀。
但是,我們要想過得好一些,就必須學會把那些惡人都看成是正常的人。善惡是相對的,如
果善是正常的,那么惡也就是正常的了。就如那自然界中,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樣,我們必須學會
鑒別香花和毒草,分清惡人與善人,才不至于上當受騙。
只一味地救苦救難,眾善奉行,從無惡跡的人,也就是仙、佛了。仙是山中之人,佛便弗是人
了,這是道家和佛教所追求的最高人格意義。他們之所以高蹈世外,進入涅般,就是因為無私
忘我;二家都講化世度人,行善積德,所以說是“有善無惡”。仙佛所謂的善,是從世外看的,
當然與我們所說的善不是一回事。
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善,是指有利于社會和人類的事情。但在仙佛眼中,他們早已沒有了分別
與煩惱,沒有了善惡界限、榮辱差異、得失苦樂與生死隔膜,所以沒有什么善惡的概念了。正
如《金剛經》中所說的: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
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在他們那里,是不應該有任何分別的。他們所做的一切善事,也就都不是善事了。
他們救苦救難,普度天下眾生,但是: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真正得到解脫而成就仙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