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清] 張潮  著 
 趙曉鵬 李安綱 述論

前 言
目 錄

 
     
 





 
 

 

 
    003 善惡與人格

無善無惡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一介不與,一介不取”之類),善多惡少是賢者(如顏子“不貳過,有不

善未嘗不知”、子路“人告有過則喜”之類);善少惡多是庸人,有惡無善是小人(其

偶為善處,亦必有所為);有善無惡是仙佛(其所謂善,亦非吾儒之所謂善也)。

[原評] 
黃九煙曰:今人“一介不與”者甚多,普天下皆半邊圣人也;“利之而不庸”者,亦復不

少。

  江含徵曰:先惡后善,是回頭人;先善后惡,是兩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惡者是奸人,亦當分別。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為而不可為。”唐解元詩云:“善亦懶為何況惡!”

  于有無多少中,更進一層。

[述論] 
沒有善行也沒有惡行,根本就不知道善惡為何物的人,即是圣人。比如在唐堯的時代高唱著

“帝力何有于我哉”的那些人;你對我好也罷,壞也罷,我都會以善良之心去報答的;還有那些

既不會給你,也不要你給的人,等等,都是這類人。

  他們根本就沒有什么善與惡的概念,只知道順其自己的天性去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

有絲毫的做作矯揉,就仿佛是那渾金璞玉,瑜瑕不掩。不管別人怎么樣對待他,他總是一如既

往地誠心對待任何人。因為他從來就沒有任何善與惡的分別,沒有好與壞的選擇,沒有得失與

成敗,沒有榮辱與生死,所以完全沒有痛苦與煩惱的感受。

  相對來說,行善多于為惡的人,就算是賢良的人了。比如顏回從來就不重復犯自己的過錯;

而且一有不善,便自己進行反省;還如子路,只要聽到人指責自己的過錯,就十分歡喜。因為他

們心里清楚,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對自己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自己加以改正,從而成

為一個完人。他們的生活目的不同,旨在做一個圣人。

  盡管他們的心中有了善與惡的的分別,有了好與壞的選擇,有了得失與成敗,有了榮辱與生

死,也有痛苦與煩惱,但是他們在努力地克服自己的后天不足,從而達到先天的完善。所以,他

們也犯錯誤,但卻是善行在于過錯,而且一有錯誤,便會加以改正。

  知過必改,這就牽扯到一個知過的問題。自己之所以去做事,就因為認為那是對的,往往看

不出其中的利害關系來。也只有旁觀的別人,才能夠看出來并且加以指出。所以,要想成為一

個圣人并且完善自我的人生的人,是絕對歡迎批評的。

  然而,為善少于做惡的人,便稱之為庸人。因為他們不像顏回和子路那樣敢于改掉自己的過

錯,所以永遠擠不進圣、賢之列。圣賢的目的,在于認識生活的真實意義,并且覺悟真理,從而

擺脫煩惱,進入自由自在的境界。釋迦牟尼佛祖要“得大自在”,老子道祖要“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儒祖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這三教圣人所追求的都是自由與自在的境界,自然也代表了人類征服自然和自身的一種本

能愿望,所以被后世萬代所景仰和崇拜,以至于形成了宗教。庸俗的人,本身就生活在煩惱之

中,也不想加以擺脫。他們每天所干的事情,往往都是與達到覺悟、認識真理的宗旨相違背,

自然也就不能夠進入圣賢之流了。

  只有做惡到底,不思為善的,則是小人。他們生存的意義,就是讓別人活得不自在。即便是

他們偶然做了善事,而其實卻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為了某個更大的陰謀。也就是說,要

他們做善事是很難的。

  因為他們這些小人生存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與君子為敵。因為沒有君子便不顯小人,自然

沒有小人也不顯君子了。君子因為小人才有存在的意義,也可以說是小人養活了君子。

老子的話說得很清楚了:
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莊子更明確地說道: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因為社會出現了問題,有了為惡之人,所以為了保護群體的利益,便會有圣人出來進行教化,

傳播真理。

但是,也正因為有了圣人,才更顯出那些惡人來了。在惡人看來,他們為惡就是在為善,他們

的私利高過了一切。所以,即使在做善事的時候,他們也一定醞釀著一場更大的陰謀。

  但是,我們要想過得好一些,就必須學會把那些惡人都看成是正常的人。善惡是相對的,如

果善是正常的,那么惡也就是正常的了。就如那自然界中,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樣,我們必須學會

鑒別香花和毒草,分清惡人與善人,才不至于上當受騙。

  只一味地救苦救難,眾善奉行,從無惡跡的人,也就是仙、佛了。仙是山中之人,佛便弗是人

了,這是道家和佛教所追求的最高人格意義。他們之所以高蹈世外,進入涅般,就是因為無私

忘我;二家都講化世度人,行善積德,所以說是“有善無惡”。仙佛所謂的善,是從世外看的,

當然與我們所說的善不是一回事。

  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善,是指有利于社會和人類的事情。但在仙佛眼中,他們早已沒有了分別

與煩惱,沒有了善惡界限、榮辱差異、得失苦樂與生死隔膜,所以沒有什么善惡的概念了。正

如《金剛經》中所說的:
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

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在他們那里,是不應該有任何分別的。他們所做的一切善事,也就都不是善事了。

  他們救苦救難,普度天下眾生,但是:
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真正得到解脫而成就仙佛了。


  

 
 
 
 
 中國社會出版社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j編 李安綱 劉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版式: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   聯合主辦 Copyright© 2000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ilto:web@guoxue.com    mailto:yyyinxl@sohu.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梓潼县| 湛江市| 宁化县| 镶黄旗| 汽车| 工布江达县| 和硕县| 如皋市| 滦平县| 阳泉市| 临西县| 高州市| 万源市| 北海市| 星座| 察隅县| 敖汉旗| 洛南县| 视频| 陈巴尔虎旗| 邹城市| 墨脱县| 奉贤区| 墨玉县| 太原市| 金门县| 大荔县| 楚雄市| 新兴县| 武清区| 同心县| 依安县| 隆昌县| 波密县| 雷波县| 台前县| 周宁县| 郯城县| 南昌县|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