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枯寂與骨痕
客有耽枯寂者,
余語之云:“瘦到梅花應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
[述論]
客人有耽溺于干枯和死寂的,作者贈給他們一句話,叫做:“即使是清瘦到了梅花一樣的
地步,也應該具有骨格;縱然是幽凈到了明月的份上,況且還留下了痕跡!”
這里的意思,就是說,人本來就是具有生機的動物,怎么樣能夠毀滅自己的生機而追求死
寂呢?
人的意義,就在于真正地生活,從而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然而,生活的真實意義卻又在
于人的社會性的實現。人是社會的,沒有社會也就沒有了人類。
人類的標志,就是社會的建立。如果說,一個人只是追求單個人生活的時候,他也就不是
人了。他之所以是人,就因為他與其他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人字一撇一捺,就像兩個人相互支撐在了一起,缺一個都無法站立起來。也就是說,要想
真正地做一個人,就必須與他人相依為命,與天下同心同德。
也只有與他人進行了聯系,我們自己才會發現我們自己的價值;否則,如果我們自己只是
注重了自己個人的興趣,不去跟人講話,也從無任何交流,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人的思想和
行為了。
常見報紙上報道說,某某小孩與狼共生,與狗共存,等等。其結果是不會說話,不會像人
一樣走路,不能夠與人交流,沒有正常的思維活動。一切的一切都是狼與狗等動物的行為習
慣,已經沒有人的特征了。
可見,人的特征是在與人的交往和學習中形成的,并不是說你只要具備了人的形體,就足
以說明你就是人了。所以,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得與社會上的人進行交流和接觸。
的確,有的人看不慣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人,所以就要隱居起來,過著那孤家寡人的生活。
以為與塵世接觸得少了,眼不見,心不煩,不跟那些小人來往,至少心地清凈一些。
這想法并非不對,關鍵是必須接受客觀世界的規律和現實。人就是這個樣子,就是有好有
壞,有豪邁之人,有膽小之人;有勇敢之人,有懦弱之人;有正人君子,有小人壞蛋。
什么樣的人都有,并不見得就合乎我們自己的口味,而且我們自己也沒有任何辦法,能夠
讓別人聽從我們自己的話語,做出我們喜歡的事情來。
所以,我們應該體諒別人,并且接受別人的個性,就好象讓別人來接受我們的道理是一樣
的。
當然梅花的確很清瘦,但是卻有風骨氣格,叫做冰肌玉骨自然香。蘇軾《次韻楊公濟奉
議梅花十首》中有說:
冰盤未薦寒酸子, 雪嶺先看耐凍枝。
應笑春風木芍藥, 豐肌弱骨要人醫!
梅花有骨,骨氣奇高,做人也應該這樣。就是再清瘦了,也總得留下個骨頭吧!
也就是說,那些耽溺于枯寂的人,至少也還得像那最清瘦的梅花一樣,有個骨頭才能夠
樹立起來啊!
明月幽靜,常常給那些幽人帶來安慰和同調,成為人們千古的知音和見證。你看張若虛
的《春江花月夜》中說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代代無窮已。
月亮是幽靜孤獨的,她在企盼著萬古的朋友和知己,也如李商隱所說的: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但是,她再怎么樣孤獨,也還會留下痕跡,“云破月來花弄影”,“千江有水千江月”,
“月光如水水如天”等等,都說明了月光還在人間灑下了她多情的光影。蘇軾的《中秋月》
中說:
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明月再幽獨,但卻還給人間帶來了光明和柔情似水。那么,我們這些自然天地中的游子,
又有什么理由不熱愛自己所生存在其中的社會和宇宙呢?
只有熱愛人生、熱愛他人的人,才會熱愛自己,也才會熱愛生命,也才能夠實現自己的
人生價值,自然也才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妙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