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魚豕與校讎
魚豕之訛,非獨殘斷者難辨;
校讎之苦,若非忍耐者不堪。
[述論]
讀書當然要讀好書,讀真書。真正地讀懂了作者的意思,才能與作者進行交流。
然而,書經過了許多人的傳抄,各人的水平卻又不一樣,而且抄寫時的心情也不一樣,所以
往往會出錯。也就是說,讀者讀到的書,已經和原來的不一樣了。
現在的鉛字印刷,激光照排等先進的技術,雖然避免了傳抄時疏漏的毛病,但照樣會有疏漏
與錯訛出來。
比如說,校對人員的素質不高,或者沒有精心地校對,或者是那盜版的書,自然會不講質量,
照樣需要進行校對了。別的書咱們就不說了,只說筆者辛辛苦苦寫出來的《圓照法師與金剛心法》,
那些無慧眼的的出版社不出,而一個書商朋友卻愿幫忙出版。
這已經夠讓人感激的了,而且還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的,國家級自然是沒有說的。但令人
遺憾的是,他們的錄排人員質量不高,出版前又沒有讓我來校對看樣,所以錯訛甚多,不下百余
處。有不少讀者寄來了勘誤表,真讓人感動而且汗顏!為此,筆者便下決心自己玩電腦,自己寫
出來的書,除非別人改錯了,一般是不會有什么錯訛的。
有時候,這一個字兩個字抄錯了不要緊,但關鍵的地方如果錯了,就要鬧出大笑話或者大亂
子的。《抱樸子·遐覽》中說道:
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的確,抄書的時候,經手的人多了,稍稍寫得不正規一些,那另外的人就會把魚寫成魯字了,把
虛寫成虎字了。《呂氏春秋·察傳》說: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
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像這樣錯訛的字,在古籍中的確出現過不少,往往會給讀者造成許多的麻煩。
問題不僅在這里,那些斷簡殘編需要辨認,還有更重要的觀點史實等,稍有差錯,便會影響
到對一個史實的評價,或者一個人物的功過認識。所以其中有很多的麻煩事,這就相應地產生了
一個新的職業,那就是校讎學。
一部書往往都有很多的抄本,哪一個本子較早,哪一個本子是出自一個學者的手里,哪一個
可以據以為本,就需要加以判斷和考證了。于是,便由一個人拿著那個底本來讀,其他的人各看
一個本子,來相互對勘,看哪個對哪個錯。這就是校讎,或者校勘。
校勘或者校讎是一門學問,它需要各種各樣的學問和知識,不懂的地方往往就不好把握。所
以,它需要校讎者必須精通各種人類的文化,才能夠下出一個正確的斷語。用今天的話說,這就
是古籍整理,其難度之大,有時是很難想象的。
現在國家提倡整理古籍,而古籍中的確有不少可以為今人服務或者借鑒的東西,所以校勘古
籍的人實際上不少。但是他們真正能夠懂得多少古籍知識,的確值得懷疑,包括筆者在內,也不
敢說就能夠勝任這項工作。尤其是經過對幾部古籍的整理之后,才發現其中的艱難,決不可以與
不知者道的。
許多的校勘得要細細地查找資料進行核實,甚至還得實地去考察。記得當年校勘《姜白石詩
集箋注》和《薛文清公文集》的時候,在北京圖書館和太原圖書館里泡了很長的時間,有些問題
得慢慢地思索,有些出處得從浩繁的書海中耐心地查找。稍一大意,就得從頭再來。如果沒有耐
心,是做不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