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買宅與買鄰
天下最易漸染者,莫如衣冠言語之習。
不唯賢者不免,賢者殆甚。蓋賢者過之,一切新奇,正投所好耳。
故晏子之卜居,孟氏之結鄰,未論唇齒相依,先在面目可對。
宋季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庶獲我心。
不則,如詩所稱:“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太自矜立矣。
[述論]
天底下最容易日益感染、潛移默化人的事物,沒有能夠比得上那些衣冠貴族們的言語習慣
了。比如說,世族貴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言語風格等,都會成為影響天下、后世效仿
的模特兒。
這一點,就連那些圣賢之人也是難以避免的。不僅避免不了,而且那些賢人還會更加變本
加厲。比如說,他們也要講究時髦,追求流行,與世俗的觀點相投合。
那些賢人都是聰明人,在他們的骨子里,向往新奇,否定傳統(tǒng)才是根本的動力。所以,只
要有什么新奇好玩的東西,正是投其所好,當然他們也都想去試一試,了解一下。在很多的地
方,隨大流也就成了他們的行為方式。甚至,他們在這樣做的時候,也不考慮到應該不應該,
于理相合不相合。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晏子才會卜居而不移,孟子才會擇鄰而居。《左傳·昭公三年》載:
齊景公看見晏子所居住的地方接近集市,而且面積很小,所以想給他換個地方,但他卻不答應。
后來:及晏子如晉,公更其宅,反則成矣。既拜,乃毀之,而為里室,皆如其舊,則使宅人反
之。且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矣,違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禮,小人不犯
不祥,古之制也。吾敢違諸乎!”卒復其舊宅,公弗許。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
的確,晏子不以自己官大而侵害百姓,官德可嘉。
但他所持的論據卻是,人們要占卜的不是地宅,而是鄰居。也就是說,人要找個好地方居
住,先要看的是鄰居的好壞。大家都已經交上了好鄰居,如果因為自己的擴大宅院,肯定會把
大家都趕散了,那些好瓴鄰居豈不就都做不成了!
孟子之所以成就大名,而為亞圣,其根本原因乃是其母的功勞。劉向的《列女傳》卷一載: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
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
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擇鄰而處,本來沒有錯誤,要造就一個自己心目中的人,就一定要接近那種生活的層
次和境界,還是那句話:“無友不如己者。”
這里就有個問題了。如果誰都擇鄰居而處,那么剩下的人都跟誰去相處呢?圣賢有教化天
下的責任,人人都能夠對鄰居盡自己的義務,也才能夠得到鄰居的支持和幫助。只有相互幫助,
才能夠和睦相處。而且古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與鄰居處好關系正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而晏子或者孟母所做的,就是不管人與人能不能唇齒相依,或者大家相互幫助,而是只看
他們面目能不能對得上來,能不能夠入眼!這樣的事情,也就是落入了俗套,連圣賢也不能免
啊!
打墓人有什么不好的呢?商人有什么不好的呢?知識分子又有什么好的呢?人的社會分工
多種多樣,往往隨著自己的條件而定,并不是說誰天生下來就注定要怎么樣怎么樣的。分工由
不了自己,但并不影響人們的交流,而且有的人的道德倫理層次還會很高。可世俗的人,就是
要堅持他們已有的成見。
諺語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或者可以這樣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要想讓
別人為我,那么就得首先去我為人人,這是一個鐵律。誰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得到別人的愛,也
不會無緣無故地幫助別人。《南史·呂僧珍傳》載:
初,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側。僧珍問宅價,曰:“一千一百萬。”怪其貴,季
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人不是交到了好鄰居就什么都好了,還應該投入去與他們去交朋友,要感情投資。所以,
這宋季雅花了一百萬來買宅子,卻要花一千萬來買鄰居。這話的確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去與鄰居交朋友而唇齒相依,只圖自己的瀟灑自在,獨立不偶,而以清高相標榜的
話,那就如某詩中說的:連樹成林人不覺其高貴,一樹獨立時大眾才稱奇!
這樣的情形,也就太矜持而孤立了。真是到了那關鍵時刻,恐怕連人理也都沒有了。現在
的城里人似乎都是這個樣子的,很少有人去培養(yǎng)與鄰居的關系,所以往往緊要關頭,反而得不
上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