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世路與人情
由少得壯,由壯得老,世路漸到分明;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情倍為親切。
[述論]
由少年到了壯年,再由壯年而到老年,人世間的道路也就漸漸地分明清楚了。
那弦樂不如管樂,而這管樂不如歌聲,生活中的感情才會加倍地親切誠厚了。
什么事情的發展總都有一個過程。一般的人身處過程之中,卻無法知道整個的過程,除非
到了這個過程的結束時。
所以,中國古人講蓋棺論定,就是當這個人生的過程結束時,人們才能夠回顧一下自己所
走過的路,從而有所覺悟。
對于那些非凡的人來說,知道了過去,把握了今天,也就知道了明天。在生和死之間,我
們一直處在一個歷史的連接點上,所以很有條件來察往而知來。
能夠清楚地把握住事物或者我們生命發展的脈絡,也許我們生存得就會幸福一些,也不會
再做什么傻事了。
人生可以分做三個階段,叫做少、壯、老或者老、中、青。雖然在一個過程里,但卻是很
不一樣的,它的發展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拋物線型的。
人生由少年的生下來開始,從起點往天上飛;到了中年而達到頂點,然后開始向下落,便
是老年;到了終點的時候,也就是死亡和這一過程的結束。
一個人如果能夠隨時回顧自己所走過的路,展望未來的前程,肯定會越來越明白這人生的
道路的。
奔向頂點,是對起點的逆向反動;到了頂點以后便是下坡,又是對起點的正向回歸。路程
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古人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花不常開,開即有落;月無常圓,圓即有缺。所以,古人才會不停地告誡我們,要居安思
危,不要忘乎所以。
一個人真正能夠明白了世路如何走,也就不會再感到煩惱和憂愁了。只有當我們不知道前
面的路上會有什么的時候,才會感到恐怕和擔憂。一旦看清了前面的路,自然也就不必要感到
痛苦了。
在音樂和歌唱的道理中,因為人們是有情的動物,所以音樂的目的便是要讓人們通過聲音
的變化而得到快樂。自然的聲音可以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器官,從而得以心靈上的共鳴,所以人
們才發明了音樂。
但人為的音樂,卻是把自然的各種聲音組合在了一起,并且創造了許多自然界里也沒有的
聲音。
把各種音符搭配在一起的過程,把各種樂器協調在一起的時候,也就體現出來了人類的藝
術天才。
但是,再美妙的樂器,再能夠發出美妙的聲音,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就從動人心弦這
一點上來說,相比起來,這絲弦樂發出來的聲音是不如那竹管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的,而這竹
管樂器所發出來的,又不如人的口所發出來的聲音。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絲弦樂不接近人的口,而竹管樂器正好接觸著人的口,而口中所發
出來的聲音自然就是最好的了。
就是因為人有情,人情又要不得矯揉造做,所以還是直接用口所發出來的聲音真實而感人。
《世說新語·識鑒》注曰:
(桓溫)又問(孟嘉):“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
聽歌妓演唱,當然是彈絲不如吹竹,吹竹不如唱歌,就因為越來越接近了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