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名節(jié)與死生
論名節(jié),則緩急之事小;
較死生,則名節(jié)之論微。
但知為餓夫以采南山之薇,
不必為枯魚以需西江之水。
[述論]
談?wù)摰矫暸c節(jié)操的時候,那什么輕重緩急的事情都只能算做小事了。
較量那死亡與生存的關(guān)頭,那什么名聲節(jié)操的辯論都是雞毛蒜皮的了。
他們心里只知道做了挨餓的人,就到那南山之上去采薇來充饑。
完全不必去做一個要死的枯魚,硬要等著那江西的水到來才飲。
人生在世,如果生活還過得去的話,就會考慮到自己的道德和操行了。因為我們從小所接
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爭取名譽,做個有道德、有氣節(jié)的人,所以凡事我們都要從這兩方面去進(jìn)
行考慮。
這也是正確的,為了保證社會的安定和和睦相處,我們大家不得不去遵循共同的原則。
但是,如果關(guān)系我們自己的生死事大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并不是什么名節(jié)不名節(jié),而
是如何才能夠活下去。
因為求生的本能是所有的動物都共同擁有的,所以我們?nèi)祟愐膊焕狻_@也是常理和常情,
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生存權(quán)。
但是,過去,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體系中,的確有著極大的欺騙性和虛偽性,非要教人
盡忠盡孝。
我們并不是說這忠孝不對,而是說當(dāng)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yōu)榱司S護(hù)自己的宗法統(tǒng)治,便建立
了一套與己有利的道德體系。
什么三綱五常,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謂之不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
亡謂之不孝。
這就培養(yǎng)了一批批愚忠蠢孝的人,結(jié)果那些統(tǒng)治者自己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生存是人的起碼權(quán)力,是任何人都無權(quán)剝奪的。所以真得餓了,那就到那南山上去采薇也
行,只要能夠充饑裹腹,生存下去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寧做一條枯魚,也要等那西江的水弄到
才喝。
《莊子·外物篇》有則寓言說:車轍中的鮒魚向他求救,他便答應(yīng)說,自己要南游吳越,
把西江之水激上來來迎接他。
鮒魚氣憤地說道:我只要有升斗之水就可以活了,要等人把西江之水弄來了,那還不如到
那賣枯魚的市場上去找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