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0 云衲高僧與苦行頭陀
云衲高僧,泛水登山,或可借以點綴。
如必蓮座說法,則詩酒之間,自有禪趣。
不敢學苦行頭陀,以作死灰槁木。
[述論]
佛教的教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王子釋迦牟尼佛,他為了使天下人都擺脫痛苦與
煩惱,所以才舍棄了奢華的生活和至高的王權,而進入到那苦行林中去尋找解脫的大道。苦行
六年,并沒有使他徹悟人生,找到那解脫的大道。
只是,當他從那苦行林中走出,坐在那菩提樹下進行妙思苦想的時候,通過自己的人生智
慧,終于找到了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金光大道。那就是覺悟,而不是苦行!
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地方,就在于人類有思維活動。無論他是自私也好,大公也好,他都
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索和意志、行為等人的活動來完成。
而在動物中,是不可以想象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祖會說:
一切諸佛世尊,皆出人間。
只有人才能夠成就佛果。這就是說明,只有通過我們人類的最大優勢,即思維活動來完成。
要進行思維活動,就必須有概念,這就是人類的語言活動。而語言又必須產生在一定的情
境中,所以人必須從事社會的活動,必須對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才能夠得到思維的升華,從
而有所感悟而成佛做祖。
然而,有的人錯解了佛教,總以為佛說四大皆空,是要人什么都不要想,就像一個枯木樁
一樣地去生活。而且古代的莊子也是這樣說的,他要墮肢體,黜聰明。但也正是因為他有聰明,
所以才會到達這樣的境界。
要是他沒有聰明,不經過一番思索,又怎么能夠產生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呢?如果我們
一開始就像他說的,什么都不要去學,什么都不要去想,一天到底就如同一個憨憨一樣。那就
不要說覺悟了,連一個豬狗都還不如哩!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祖師的本意,是要已經有了聰明,而且小聰明耍得特別厲害
的人,趕緊把那些聰明去掉,把那些欲望舍掉。也許正因為人類有了聰明,才會想著要成佛而
把這些聰明忘掉。如果沒有聰明的話,那就還會一定要求得聰明哩!
所以,做一個僧人道士,就不應該像一個枯木樁一樣沒有感情,而應該在生活中得到聰明
返糊涂,最終與宇宙自然成一體。
也就是說,人生的覺悟是離不開生活的。無論是誰,都不例外。沒有生活,他就連覺悟的
基礎都沒有了。
一個如行云流水的行腳僧人,真正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才會游山玩水,到處登臨,從而享
受人生和自然的美妙。這樣做的確有益處,以此名山大川來點綴自己的道法。
尤其是禪宗,特別強調的是人生的本性和情趣,要從自然和自己的身邊來覺悟人生的真理。
那么,如果不懂得詩詞,難解得山水,參不透陰陽,如何能夠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呢?
真正地有了人生的自然的經歷和體驗,那么或者要升堂登座,講法布道的時候,才會感人
至深而散天女之花。
有了山水的觀照,心胸便自然不同,在吟詩把酒的時候,也自然無處不有禪的雅趣了。歷
史上那些真正有所成就的禪師大德,大多都是很有藝術情趣的人。
禪是活潑潑地,圓陀陀地,赤灑灑地,凈裸裸地,所以才會有禪機之妙。而一個機字,就
蘊含在萬事萬物之中,所以要領真正禪趣,就必須走進真正的生活。
那些所謂的苦行僧,什么事情都想通過對自己的懲罰來得到解決。他們認為人本身就是可
惡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背離了上帝或者佛祖的意旨,所以必須加以戒制,首先從自我做起。
當然,這樣的行為是讓人感到可敬的,因為他們可以割掉自己身上的肉,燒掉自己的手指
頭,或者給自己的身體上烙上許多的香疤,以此來為自己或者人類贖罪。
精神是可嘉的,但結果又是什么樣的呢?能夠通過這樣的做法來覺悟人生嗎?
既然要做一段枯木樹樁,那又何必要投生做人呢?
既然成就了人身,就不應該是一段枯木樹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