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
異調與同情
春鳥秋蛩,悲喜異調,實非變韻于宮商;
古樹新花,開落同情,卻似爭憐于脂粉。
[述論]
春天的鳥兒,歡快多情,婉轉動人,讓人聞之喜上眉頭;
秋天的蛩蟲,沉吟多感,凄切撩人,讓人聞之悲從中來。
古老的樹木,開花照人,落花感人,好象在愛憐那脂粉;
新生的花草,開花照人,落花感人,好象在愛憐那脂粉。
這春鳥高唱,秋蛩低吟,帶給人的感情的確不同。但究其實,并不是因為鳥兒與
蛩蟲改變了宮商和音調,而是人們的心情有所不同了,才導致了聽覺上的差異。
春天花木向陽,萬物生機,一年伊始,人心向上,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好的。鳥
兒唱的是好音,人間有的是好事,草木開的是好花,等等,一切都可以冠之以好。
秋天草木凋落,萬物枯萎,一年將盡,人意蕭疏,所以全部的全部都是壞的。蛩
兒吟的是悲聲,人間有的是壞事,草木落的是敗葉,等等,全部都可以稱做為壞。
說到底,這里說的,全是因為人類自己的感情或者心理上的變化差異,而將自然
的景象看作是悲喜不同的。
其實,大自然的規律是一定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的目的是死,死的
意義是生。無論人類怎么樣去思想,它的規律是不會改變的,而且也并沒有什么痛苦
與感受,只是那樣就是了。這就叫做順其自然。
你看,那千年老樹,或者是當年的新花,都在花開花落,似乎沒有任何的差異與
不同。好象它們的感情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愛憐那花兒的脂粉。
的確,花兒的開放是因為生命機制中的愛的因素在起作用;它的落,是因為要結
實,結實就能夠把自己的種子撒遍大地,然后就會又更多的花開放。也只有花落了,
才會有第二次的花開。
然而人類就不同了。他們希望自己永遠年輕,永遠不死,那么怎么可能再有新一
代的年輕呢?哪里還有第二次的生命之花綻放呢?
宗教為人類的死后營造了一個天堂或者后世的轉生,所以人們不怕死。因為死后
還有一個生命,所以就不會感到悲哀。
但是,科學宣布了人死后就了了,只能活這一世,再也沒有了后世,所以人們怕
死。
怕死就會悲哀,不怕死反而會樂觀。
但是,不管你是科學還是宗教,都只是一種人生的觀點,誰也排斥不了另一面。
只要你能夠幸福地生活,誰也管不了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在生活,尤其是那精神上
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