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支平
生年:1952年11月
籍貫:福建省惠安縣
職務: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長:明清社會經濟史、福建社會文化史
陳支平,195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惠安縣南浦鄉東張村人(今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1977年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學習,1982年獲碩士學位,1987年獲博士學位。1991年晉升教授,并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國家教委首批52位“跨世紀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培養工程”。2001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2007年獲福建省優秀教師稱號。曾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現任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以及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部、臺灣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等職務。
長期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與閩臺區域史的教學和研究,成果顯著,主持完成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一項福建省重大社科基金研究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主要著作有《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明史新編》、《福建宗教史》、《福建族譜》、《客家源流新論》、《福建六大民系》、《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歷史學的困惑》、《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以及主編大型《臺灣文獻匯刊》100冊、《臺海研究叢書》、《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閩南文化叢書》等。其中《明史新編》和《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分別獲第一屆、第二屆全國普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獲2004年中國圖書獎、福建省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福建六大民系》和《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獲福建省第三屆、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臺灣文獻匯刊》于2005年元月正式出版發行,國家領導人成思危、許嘉璐以及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的領導同志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出版發行座談會;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訪問美國時,曾把《臺灣文獻匯刊》作為禮品之一贈送給耶魯大學。目前,正在主持國家大清史工程的《財政金融志(上)》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的研究撰寫工作。
一、著作
- 《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 《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 《明史新編》(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
- 《福建宗教史》,1996年
- 《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 《客家源流新論》,1997年
- 《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
- 《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 《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 《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黃山書社,2004年
- 《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岳麓書社,2004年
- 《歷史學的困惑》,中華書局,2004年
- 《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
二、主編
- 《臺灣文獻匯刊》100冊
- 《臺海研究叢書》
- 《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
- 《閩南文化叢書》
三、論文
- 試論康熙初年東南諸省的“熟荒”,《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2期
- 清代江西的糧食運銷,《江西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
- 試論康熙年間大陸與臺灣統一的經濟必然性,《臺灣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
- 福建華安仙都的蓄奴制調查——明清福建社會制度調查報告之一,陳支平、林仁川,《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1期
- 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實,《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 明清時代福建的土堡,楊國楨、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第2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1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一),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2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二),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三),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四),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五),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 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殘余,《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六),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七),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4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八),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
- 清代閩西四堡族商研究,陳支平、鄭振滿,《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九),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
-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十),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 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價,《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 中國古代官方統計數字的價值——兼評《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
- 一部嘉惠學林的新書——讀王戎笙教授《臺港清史研究文摘》,《臺灣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
- 明清福建家族與人口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3期
- 明清福建貨幣地租質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1期
- 明清經濟史與政治史滲透研究的新成果——評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爭探原》,楊國楨、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
- 明清福建的民間宗教信仰與鄉族組織,《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 清代東南地區貨幣地租質論,《學術研究》1991年第3期
- 傅衣凌晚年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思想的發展,楊國楨、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
- 《清人社會生活》評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
- 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來之舉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
- 由客家分支而成為非客家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4期
- 閩江上下游經濟的傾斜性聯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 清代閩西商綱零拾,《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 推進區域社會經濟史的比較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 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理論的重新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
- 福建漢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
- 福州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 閩南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 興化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 明清時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遷移,《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9年5月
- 社會調查與史學研究,《東南學術》1999年第4期
-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工商業合股委托經營方式的轉變,陳支平、盧增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
- 清末民初臺北蘆洲民間醫書試析,《臺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
-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泉州黃宗漢家族的工商業興衰,《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
- 清代臺北蘆洲的土地賦稅關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
- 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三大情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 從契約文書看日據時期臺北蘆洲的土地賦稅關系,《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 漢人南來與閩北的開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8月
- 閩南文化三論,《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2003年9月
- 從碑刻、民間文書等資料看福建與臺灣的鄉族關系,《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 福建向臺灣移民的家族外植與聯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 清代泉州黃氏郊商與鄉族特征,《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 論明末清初民間戶糧推收之虛實——以休寧程氏《置產簿》為中心的分析,林楓陳支平,《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 清代泉州黃氏郊商與鄉族特征,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4年8月
- 論傅衣凌先生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理論的研究,陳支平徐曉望,《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2004年8月
- 客家地區教育的時空差異——以科舉及第人數為例,周雪香陳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
- 讀史為文廿余載——陳支平教授訪談錄,陳支平張先清,《歷史教學》2005年第7期
- 客觀與現實的背離——鄭和下西洋的從舊思考,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5年8月
- 清末閩南民間抗糧與鄉族勢力,《近代中國的城市·鄉村·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8月
- 努力開拓民間文書研究的新局面,《史學月刊》2005年第12期
- 區域研究的兩難抉擇,《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S1期
- 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史學集刊》2006年第1期
- 清末民間抗糧與鄉族勢力,《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 理論探索、宏觀研究與舊事重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
- 清代閩東畬族社會經濟的一個個案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
- 從新發現的《鄭氏族譜》看明末鄭芝龍家族的海上活動及其與廣東澳門的關系,《明史研究》(第10輯),2007年8月1日
- 清末民初臺北蘆洲民間醫書試析,《閩臺中醫藥文化研究論文集下冊(1995~2007)》,2007年10月1日
- 略論臺灣楊氏族商的經營方式,《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4期
- 跨越時空論“封建”,《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 明代后期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思考,《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
- 清代泉州晉江沿海商人的鄉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 傅衣凌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 《傅衣凌著作集》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史學集刊》2008年第4期
- 傅衣凌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光明日報》2008年8月10日
- 清代閩臺商人間經濟糾紛的案例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3期
- 宗教與風俗史的細部考察與多角度審視——評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
- 探尋傅衣凌先生開創中國社會經濟史學之路——記《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懇談會,《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
- 福建民間族譜中所見南明史料輯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 清道光二十九年財政歲入歲出數字厘正,《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2期
- 中國商人歷史研究中的制度與文化:一個新的路徑,《學術月刊》2009年第4期
- 追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治史路徑——陳支平教授訪談,陳支平佳宏偉,《學術月刊》2009年第4期
-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與思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 從世界發展史的視野重新認識明代歷史,《學術月刊》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