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陳支平

陳支平

生年:1952年11月
籍貫:福建省惠安縣
職務: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長:明清社會經濟史、福建社會文化史


  陳支平,1952年11月出生,福建省惠安縣南浦鄉東張村人(今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1977年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學習,1982年獲碩士學位,1987年獲博士學位。1991年晉升教授,并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國家教委首批52位“跨世紀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培養工程”。2001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優秀專家”稱號。2007年獲福建省優秀教師稱號。曾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現任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以及日本國立大阪大學文學部、臺灣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等職務。

  長期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與閩臺區域史的教學和研究,成果顯著,主持完成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一項福建省重大社科基金研究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主要著作有《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明史新編》、《福建宗教史》、《福建族譜》、《客家源流新論》、《福建六大民系》、《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歷史學的困惑》、《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以及主編大型《臺灣文獻匯刊》100冊、《臺海研究叢書》、《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閩南文化叢書》等。其中《明史新編》和《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分別獲第一屆、第二屆全國普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獲2004年中國圖書獎、福建省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福建六大民系》和《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獲福建省第三屆、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臺灣文獻匯刊》于2005年元月正式出版發行,國家領導人成思危、許嘉璐以及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的領導同志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出版發行座談會;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訪問美國時,曾把《臺灣文獻匯刊》作為禮品之一贈送給耶魯大學。目前,正在主持國家大清史工程的《財政金融志(上)》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的研究撰寫工作。

一、著作

  1. 《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2. 《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3. 《明史新編》(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福建宗教史》,1996年
  5. 《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6. 《客家源流新論》,1997年
  7. 《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
  8. 《透視中國東南——文化與經濟的整合研究》(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9. 《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0. 《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黃山書社,2004年
  11. 《民間文書與臺灣社會經濟史》,岳麓書社,2004年
  12. 《歷史學的困惑》,中華書局,2004年
  13. 《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

二、主編

  1. 《臺灣文獻匯刊》100冊
  2. 《臺海研究叢書》
  3. 《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
  4. 《閩南文化叢書》

三、論文

  1. 試論康熙初年東南諸省的“熟荒”,《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 清代江西的糧食運銷,《江西社會科學》1983年第3期
  3. 試論康熙年間大陸與臺灣統一的經濟必然性,《臺灣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
  4. 福建華安仙都的蓄奴制調查——明清福建社會制度調查報告之一,陳支平、林仁川,《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年第1期
  5. 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實,《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6. 明清時代福建的土堡,楊國楨、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第2期
  7.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1期
  8.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一),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2期
  9.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二),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0.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三),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1.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四),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2.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五),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3. 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殘余,《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14.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六),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5.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七),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4期
  16.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八),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7. 清代閩西四堡族商研究,陳支平、鄭振滿,《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8.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九),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9. 明清福建社會經濟史料雜抄(續十),傅衣凌、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0. 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價,《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1. 中國古代官方統計數字的價值——兼評《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2. 一部嘉惠學林的新書——讀王戎笙教授《臺港清史研究文摘》,《臺灣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
  23. 明清福建家族與人口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3期
  24. 明清福建貨幣地租質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1期
  25. 明清經濟史與政治史滲透研究的新成果——評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爭探原》,楊國楨、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6. 明清福建的民間宗教信仰與鄉族組織,《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27. 清代東南地區貨幣地租質論,《學術研究》1991年第3期
  28. 傅衣凌晚年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思想的發展,楊國楨、陳支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9. 《清人社會生活》評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
  30. 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來之舉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1. 由客家分支而成為非客家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4期
  32. 閩江上下游經濟的傾斜性聯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3. 清代閩西商綱零拾,《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4. 推進區域社會經濟史的比較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5. 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理論的重新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6. 福建漢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
  37. 福州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38. 閩南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39. 興化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40. 明清時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遷移,《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9年5月
  41. 社會調查與史學研究,《東南學術》1999年第4期
  42.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工商業合股委托經營方式的轉變,陳支平、盧增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3. 清末民初臺北蘆洲民間醫書試析,《臺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
  44.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泉州黃宗漢家族的工商業興衰,《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5. 清代臺北蘆洲的土地賦稅關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6. 20世紀中國歷史學的三大情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47. 從契約文書看日據時期臺北蘆洲的土地賦稅關系,《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48. 漢人南來與閩北的開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8月
  49. 閩南文化三論,《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2003年9月
  50. 從碑刻、民間文書等資料看福建與臺灣的鄉族關系,《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51. 福建向臺灣移民的家族外植與聯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52. 清代泉州黃氏郊商與鄉族特征,《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53. 論明末清初民間戶糧推收之虛實——以休寧程氏《置產簿》為中心的分析,林楓陳支平,《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54. 清代泉州黃氏郊商與鄉族特征,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4年8月
  55. 論傅衣凌先生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理論的研究,陳支平徐曉望,《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2004年8月
  56. 客家地區教育的時空差異——以科舉及第人數為例,周雪香陳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
  57. 讀史為文廿余載——陳支平教授訪談錄,陳支平張先清,《歷史教學》2005年第7期
  58. 客觀與現實的背離——鄭和下西洋的從舊思考,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5年8月
  59. 清末閩南民間抗糧與鄉族勢力,《近代中國的城市·鄉村·民間文化——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8月
  60. 努力開拓民間文書研究的新局面,《史學月刊》2005年第12期
  61. 區域研究的兩難抉擇,《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S1期
  62. 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史學集刊》2006年第1期
  63. 清末民間抗糧與鄉族勢力,《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64. 理論探索、宏觀研究與舊事重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5. 清代閩東畬族社會經濟的一個個案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6. 從新發現的《鄭氏族譜》看明末鄭芝龍家族的海上活動及其與廣東澳門的關系,《明史研究》(第10輯),2007年8月1日
  67. 清末民初臺北蘆洲民間醫書試析,《閩臺中醫藥文化研究論文集下冊(1995~2007)》,2007年10月1日
  68. 略論臺灣楊氏族商的經營方式,《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4期
  69. 跨越時空論“封建”,《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70. 明代后期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思考,《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
  71. 清代泉州晉江沿海商人的鄉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72. 傅衣凌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73. 《傅衣凌著作集》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史學集刊》2008年第4期
  74. 傅衣凌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光明日報》2008年8月10日
  75. 清代閩臺商人間經濟糾紛的案例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3期
  76. 宗教與風俗史的細部考察與多角度審視——評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
  77. 探尋傅衣凌先生開創中國社會經濟史學之路——記《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懇談會,《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1期
  78. 福建民間族譜中所見南明史料輯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79. 清道光二十九年財政歲入歲出數字厘正,《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2期
  80. 中國商人歷史研究中的制度與文化:一個新的路徑,《學術月刊》2009年第4期
  81. 追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治史路徑——陳支平教授訪談,陳支平佳宏偉,《學術月刊》2009年第4期
  82.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與思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83. 從世界發展史的視野重新認識明代歷史,《學術月刊》2010年第6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安仁县| 井冈山市| 沁阳市| 旬阳县| 澄迈县| 呼图壁县| 星座| 都昌县| 防城港市| 溧水县| 德令哈市| 万源市| 正镶白旗| 华亭县| 昭平县| 营山县| 喀喇沁旗| 金秀| 呈贡县| 玉山县| 安平县| 合肥市| 那坡县| 瑞丽市| 自贡市| 盱眙县| 桓台县| 安图县| 德江县| 遂溪县| 青神县| 安远县| 庆城县| 咸丰县| 大同市| 靖江市| 体育| 同江市| 安义县|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