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
字號:字孟德,小字阿瞞
生卒:公元155~220年
朝代:東漢
籍貫: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成就: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魏奠基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本為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曹操也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引領建安詩風。
曹操有蓋世之才,不僅長于軍事,也善于書法,可謂文武雙全。晉代陸云給陸機的信中說“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南朝梁庾肩吾《書品》稱其“隸墨雄瞻”。《唐人書評》稱:“操書如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巖璀璨”。
傳為曹操的唯一書法為“袞雪”二字,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曾于建安二十年(215)和二十四年(219)兩次來到漢中,相傳曾登臨褒谷故地,一覽大好河山。見石門外幽谷深灘中,石多浪激,飛流奔瀉,銀濤做窩,猶如白雪翻滾時,豪情難仰揮毫即書隸體“袞雪”二字于谷中石尖,以喻褒谷山水之美。飄逸俊挺的字跡,不僅表現了褒谷博大的氣勢,更顯示了魏武帝宏闊的氣魄與壯志。
此石現存陜西漢中市博物館,后人因慕其名,又在“袞雪”二字左側追鐫“魏王”兩個小字已示區別。“袞”字一撇一捺頗有動態之感,“雪”字則有靜態質感。不過,也有很多學者認為這件書跡不過是后代的好事者所偽造,并非曹操的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