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歷史背后的曹操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終難蓋棺定論的人物。也是歷史上性格最復雜、形象最多的人物之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成了歷史上對曹操最著名也是最準確的評論。但“亂世之奸雄”又幾乎成了曹操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他在能臣與奸雄之間是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呢?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成為“奸雄”而不是能臣的呢?又為什么會有人說曹操是被歷史冤枉了的呢?歷史的背后又到底還隱藏些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先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句話。這話是東漢著名鑒賞家和評論家許劭給曹操的評語。而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一、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二、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擾亂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種理解,都從側面反應出曹操是一個具有雙面性的人。他在選擇天使和魔鬼的時候或許就在頃刻間完成。用我們現的話說,就是一個典型的“搖擺人”。其實,早在年輕時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復漢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荀彧的投奔就是一個最好例證。荀彧本是袁紹部下,胸懷大志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看準了袁紹為人優柔寡段、反應遲鈍、決策總是慢半拍,終難成大業。同時也料定曹操必將成為平定天下、匡復漢時的人。最終,荀彧選擇“棄暗投明”輔佐曹操。然而,真正讓曹操決定放棄“能臣”選擇奸雄是在“討伐董卓”時期。在以袁紹為首的十幾萬關東義軍建立后,卻并沒有進行“討伐”之爭,而是各自按兵不動。曹操義憤地說:“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可此時的曹操手上是沒有多少兵馬的,整個關東集團里是沒有他的股份的,他的身份只是集團里的一個小馬仔而已。所以,誰也不會聽他的。于是曹操把諸候們都看透了,這是一群自私自利,貪生怕死,志大才疏的家伙,根本不足為謀。所謂“關東義軍”不過是一些同床異夢各懷鬼胎的烏合之眾,根本沒有任何的報國之心,曹操也再一次感到報國無門。所以他不能不重新考慮他的人生道路。最終,“亂世之奸雄”成了他新的人生選擇。他決定白手起家、自立門生,通過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可以說,曹操之所以做了第二項選擇,究其原因還是他心存大漢,一心為大漢江山的復原而做的選擇。至少在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到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這樣的。
那為什么“亂世之奸雄”這說又成了曹操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呢?這一說又是否準確呢?通過一個例子,兩個問題都可以回答。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這件事還有另外一說叫“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兩句話看似只有三字差異,背后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奉,是尊奉、維護;挾,是挾持、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從中央;令諸侯,是要別人服從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政治綱領,目的是要反對分裂統治,維護國家統一,是一個英雄所為。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政治策略,在反對分裂統治的同時,更要實現個人野心。這就太壞了,這種做法簡直就是把“天子”當牌來打,用于自己操控。這完全就是奸臣、奸賊所為,簡直是連“狗熊”也不如。為了弄清曹操到底是哪種行為,咱們還得把史料簡單的概括一遍。東漢末年,西北軍閥董卓進京后,為了躲避關東軍討伐,決定離開洛陽去達長安,同時也帶上了漢獻帝。當董卓被誅殺,楊奉、董承等人開始護送圣上回京。這一去就是一年,一路上顛沛流離天子又變成浪子。因為此時各大軍閥都為搶占地盤爭得個你死我活,還哪管你皇帝的死活啊。而這時,曹操的謀士毛階向他提出了三條策略,其中一條就是“奉天子”。毛階說:“夫義兵者勝,守衛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確,現在上天的嫡子,天下人的父親顛沛流離,連基本的溫飽也得不到解決。割據一方的諸侯卻都不肯伸手救援,許多人士是憤憤不平看不下去的。如果此時有人能迎奉天子,無疑會大得人心。但是心理話,毛階只能對曹操說,做還得看曹操的本事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在楊奉等人的護送下終于回到洛陽,眼前的景象是一片狼籍,破爛不堪,天子是欲哭無淚。再看看自己,食不果腹,居無定所,飲食起居形同乞丐。就在這時,曹操出現了,帶來了久違的糧食和米肉。君臣相見,感慨萬千。皇帝也沒想到,在這混亂年頭居然還有人惦記他、尊奉他。于是天子下詔,授予曹操符節和黃鉚,錄尚書事,就是最高行政權。所以,“奉天子”的做法也為曹操今后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他想打什么仗,討伐什么人都可以以天子的名義出師。天子就是正義,曹操的軍隊就成了正義之師。后來,曹操又通過一系列手段,將天子弄到了許縣,“奉天子”過程也就宣告完成。可以說,在整件事中,曹操的做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想法卻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前面說過,前者是英雄所為,后者是奸賊所為。所以,歷史上便一邊取一字,“奸雄”之說就此誕生。同時,也準確反映出了曹操的做法和想法。
那曹操又為什么說曹操是被歷史冤枉呢?為什么說他是漢賊,是小人?其實,這種說法既準確又錯誤。因為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推翻漢王朝的統治,反倒是一直舉著大漢的旗子。不像王莽,不但推翻了西漢統治,還自己當上了皇帝。更不像袁術,當今天子還在,就自立為王,弄得一國有二君。從這個角度來,曹操并不是漢賊。但他卻又實實在在成了漢賊,因為他一生最大的錯就在于為他兒子曹丕稱帝創造了條件。也不知為什么,當曹丕稱帝的那一剎,歷史的罵聲也都鬼使神差的指向了曹操。可以說,歷史上是把曹丕的賬算在了曹操頭上,是典型的“子債父還”。這也難怪他在死后,背上的總是罵聲。
其實,曹操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評論最多,爭論不休的人物。不僅因為他性格復雜,形象之多。恐怕更多的原因還是因為“三國”這段歷史太吸引人的眼球了。看三國,其實就在看曹操;讀三國,其實也是在讀曹操。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充滿陽剛之氣、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浪漫情懷的時代。而曹操又是這段歷史的代表,當然成了眾人談論焦點。
但不管是“奸臣”曹操還是“英雄”曹操,都是中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華夏歷史不知還有多少像曹操這樣的風流人物在這里指點江山激楊文字,不知還有多少蓋世英雄在這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至于,我們究竟該怎樣去品讀這些人物,那又將是另外一個話題!
作者單位:四川樂山沫若中學高2011級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