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崩潰,其實沒那么簡單
眾所周知,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在清朝滅亡過程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應該注意到,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從辛亥革命開始到結束整個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強有力的革命領導集體出現(xiàn),孫中山等革命黨元勛多數(shù)時候是在海外做一些革命理論引導、策動和呼吁,雖然參加有具體的起義領導活動,但是所占比例不大。散見于全國各地的革命黨在思想上、組織上都不統(tǒng)一,內部會黨林立,互不統(tǒng)屬,類似一個有相同政治主張的松散聯(lián)盟。單靠他們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
在“不開國會,就革命”一章,章首有這樣的開篇之言,可謂切中肯綮:“只靠海外或海歸的革命黨人能推翻清政府?不可能。加上少數(shù)有革命思想的新軍呢?也不能。再有底層民變?還是不能。但當知識精英、有產階層、地方士紳也對清政府失望,附和革命洪流時,這個答案就是肯定的。”
所以,在清王朝崩潰的過程中,革命黨人組織的革命活動起到的是至關重要的“催化劑”作用。武昌起義成功催化了全國各地的反清革命起義,尤其是南方革命勢力猛烈爆發(fā)引導了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走向共和,并成為一種不可逆轉之勢。這就是袁世凱后來復辟帝制失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