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謐
字號: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
朝代:西晉
籍貫:安定朝那人
簡評: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學術思想
國學哲學觀點
國學他繼承了先秦以來一元論的哲學觀點,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生命的根源。他在《針灸甲乙經》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交合,生成萬物,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是生生之機,氣所賦予的是物質基礎,兩相結合,萬物才有生化之機。自然界萬物萬象正是由于所受氣不同而致。
國學從四時氣候來說,有春、夏、秋、冬四氣,從自然來說有風、雨、雷、電等氣,氣是天地萬物最原始的物質基礎。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廩氣而成。他在《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中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兩性之精氣結合,產生新的生命,而新生命隨著形體的完備,也相應的具備了精神。“人有五臟化五氣,所生喜、怒、悲、憂、恐”。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完全是隨著物質器官的形成而出現。人死后,形體消亡,精神就不存在了,“精歇形散”(《晉書·皇甫謐傳·篤終論》)正是這個道理。
國學闡述夢幻的出現
國學皇甫謐還特別闡述了夢幻的出現,并不是因為精神能脫離形體而獨立活動,只是或因為某些因素的刺激,或是有些情緒變化沒有消除,或出于生理器官有病等才“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針灸甲乙經》卷六),至于夢有所不同,則是由于刺激的原因不同,或者有病的器官不同,如肝臟有病者,就常夢到忿怒,睡前吃得過飽,就會夢到給別人食物等。準確的表達了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存在決定意識等唯物主義觀點。
國學辯證法思想
國學皇甫謐不僅認識到自然界是物質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陰陽兩氣的矛盾中發展變化,促進了萬事萬物的盛衰榮枯和社會歷史的演化和進步。他在《甲乙經五臟變腧》中說:“故陰陽者,萬物之始終,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因此,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明一昧,得道之概;一弛一張,合禮之方;一浮一沉,兼得其真”(《皇甫謐·釋勸論》)。還認為事物矛盾雙方不停地轉變,促成事物的發展和進步。在《釋勸論》中,他進一步闡述陰陽轉化的觀點“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陰陽不治,運化無窮,自然分定,兩克厥中”。陰陽不斷轉化,同時又互相制約。表達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國學尊重歷史規律
國學皇甫謐累詔不仕的原因,主要是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用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看到了社會動蕩和政治旋渦的險惡,正如《晉書·阮籍傳》中所說:“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因此,不愿意躋身權貴,踏入仕途,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他認為王朝的更迭和代替,表明社會的進步,而這些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可逆轉的,腐朽和黑暗只是社會進步中逆轉的浪花,終究會被沖刷的一干二凈。人的活動必須順時而動,尊重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