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甫謐
字號: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
朝代:西晉
籍貫:安定朝那人
簡評:在醫(y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生平簡介
國學皇甫謐生于東漢,長于曹魏,沒于西晉,在血風腥雨、病餓交加中度過了一生。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殺伐攘奪,天下離亂,民不聊生。在母腹中的皇甫謐,就嗅到了人間的血腥味,這一年(公元214年),曹操殺害了躲在夾壁中的伏皇后及兩個年未及笄的兒子;當他剛會呀呀學語的時候(公元217年),曹操又殺害了天下名士楊修,給他上了血腥的第一課。剛過了三年,曹丕廢漢帝自立(公元220年),東漢亡。接著劉備在成都、孫權自武昌稱帝,天下三分。公元249年,魏權臣司馬懿制造了“高平陵事件”,把曹爽兄弟和名士何晏、丁謐、李勝、畢軌、恒范等誅滅三族;此后,掌權的司馬氏又相繼誅殺了夏侯玄、李豐、張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嵇康;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常道鄉(xiāng)公魏帝曹奐禪位,魏亡。晉王朝統(tǒng)—后,沒有維持多久,又爆發(fā)了“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在混亂中覆滅,接踵而來的是“五胡十六國”的長期大分裂。中國歷史上幾個著名戰(zhàn)爭,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
國學殘酷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鑄就了皇甫謐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當他發(fā)奮讀書,名聲漸起時,周圍的人就勸他修名廣交,他認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處。居田里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為名乎”,作《玄守論》,提出了“貧者士之常,賤者道之實,處常得實,沒齒不憂,孰與富貴擾神耗精者乎!”的觀點,表達了他不與世俗流趣,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晉書·皇甫謐傳》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皇甫謐姑母的兒子梁柳當了城陽太守,將赴任,人們勸皇甫謐為其餞行。他回答說:梁柳未當官時到我家里來,我迎送他時門都不出,吃飯時只不過上一點咸菜,窮人都不認為酒肉是好朋友。今天他當上了郡守,我若為他餞行,那就是看重城陽太守而輕視梁柳,不符合古人之道,我心中不安!
出身名門 家道衰落
國學皇甫謐家族興盛時期大體在東漢中葉,其祖上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皇甫規(guī),一個叫皇甫嵩。皇甫規(guī)初為縣小吏,因抗羌有功,從公元141年開始,才在歷史上嶄露頭腳,官一直做至度遼將軍、尚書,封壽成亭候。皇甫嵩因鎮(zhèn)壓黃巾起義有功,官拜征西將軍、太尉。由于這兩個人物的相繼出現(xiàn),皇甫家族便一下子成為東漢中期的四大家族之一,并列為名門望族之中。在前升至皇甫嵩、皇甫規(guī)的祖上,皇甫棱曾為度遼將軍,皇甫旗為扶鳳都尉,這兩人的活動時間大約在公元100年前后。這樣推算,從西漢朝那縣于公元前114年初置到皇甫謐祖上的興盛,相距200年以上。而皇甫謐生于漢末建安19年(公元215年),六歲時,曹丕代漢而立,東漢亡,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在魏晉,所以史學上稱他為“晉代的著名學者”。與西漢朝那縣初置相距至少在300年以上。
國學皇甫謐出身于東漢名門世族,六世祖皇甫棱為度遼將軍,五世祖皇甫旗為扶鳳都尉,四世祖皇甫節(jié)為雁門太守。節(jié)之弟皇甫規(guī)是個文武全才,時為安羌名將,官至度遼將軍、尚書,封壽成亭侯,為涼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鎮(zhèn)壓黃巾起義有功,官拜征西將軍,太尉。后來,皇甫氏族漸趨沒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謐的祖父皇甫叔獻,當過霸陵令,父親皇甫叔侯,僅舉孝廉。
國學皇甫謐生后遂喪生母,家道更加衰落,過繼給叔父,十五歲時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浥池),在戰(zhàn)亂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貪玩不習上進,跟村童編荊為盾,執(zhí)杖為矛,分陣相刺,嬉游習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蕩無度,猶不好學,人以為癡。一次,謐將所得瓜果進獻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jīng)》云‘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從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純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與我何有。”(《晉書·皇甫謐傳》)因對之流涕,謐甚感痛,遂拜鄉(xiāng)人席坦受書。
國學皇甫謐從此改弦易轍,矢志發(fā)奮讀書;二十六歲時(公元241年),以漢前紀年殘缺,遂博案經(jīng)傳,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紀》《年歷》等;四十歲(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喪所生后母,遂還故鄉(xiāng);四十二歲(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風痹癥,悉心攻讀醫(yī)學,開始撰集《針灸甲乙經(jīng)》;四十六歲(公元260年)時已為名聲鶴起的著名學者,魏相司馬昭下詔征聘做官,不仕,作《釋勸論》,仍耽玩典籍,忘其寢食,時人謂之書淫;五十一歲時(公元267年)晉武帝續(xù)詔不仕,相傳曾到陜西隴縣龍門洞、平?jīng)鲠轻忌奖茉t;五十三歲時(公元269年),武帝頻下詔敦逼,上疏自稱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歲時(公元270年),又舉賢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書,武帝送書—車;六十—歲時(公元277年),帝又詔封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皆不應,著驚世駭俗的《篤終論》;六十八歲時(公元282年),《皇帝針灸甲乙經(jīng)》刊發(fā)經(jīng)世,皇甫謐在張鰲坡去世,其子童靈、方回,尊父篤終遺訓,擇不毛之地,將其儉禮薄葬于塬邊。世人稱之為“皇甫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