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通
字號:字仲淹,號文中子
生卒:584—617
朝代:隋代
藉貫:隋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縣通化鎮)
簡評: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相關著作
依據《舊唐書·經籍志》記載,王通曾作《中說》一書,而阮逸所作的序中,以為此書是王通門人篡集,依據《文苑英華》中王通之孫王勃所說,此書由王通之子,王勃之父綴集最終成書。總之,《中說》一書應當為王通的門人、后人著作,但必然保留有王通論道講學的真實見解。王通自己著作的書,多未能流傳至今日,因此,當代人如果要了解這位隋末大儒的言行思想,仍不能繞過這本《中說》。
這本書在后世學者中曾引起過廣泛的討論,如宋朝的程頤、明朝的宋濂等認為此書地位在《荀子》、《法言》以上,而如清朝的姚際恒則認為此書舛錯悖戾,最好是把它燒掉。可見不同學者對此書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
《中說》,一稱《文中子》,分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關朗》等十篇,以一篇為一卷,記載王通與其門人的問答,其體例則是完全模仿自《論語》。
相關著作試讀
文中子曰:“卓哉,周、孔之道!其神之所為乎?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子在長安,楊素、蘇夔、李德林皆請見。子與之言,歸而有憂色。門人問子,子曰:“素與吾言終日,言政而不及化。夔與吾言終日,言聲而不及雅。德林與吾言終日,言文而不及理。”門人曰:“然則何憂?”子曰:“非爾所知也。二三子皆朝之預議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王道從何而興乎?吾所以憂也。”門人退。子援琴鼓《蕩》之什,門人皆沾襟焉。
子曰:“化至九變,王道其明乎?故樂至九變,而淳氣洽矣。”裴晞曰:“何謂也?”子曰:“夫樂,象成者也。象成莫大于形,而流于聲,王化始終所可見也。故《韶》之成也,虞氏之恩被動植矣,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鳳皇何為而藏乎?”
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子曰:“無赦之國,其刑必平;多斂之國,其財必削。”
子躬耕。或問曰:“不亦勞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且庶人之職也。亡職者,罪無所逃天地之間,吾得逃乎?”
——《文中子·王道》
子曰:“唐虞之道直以大,故以揖讓終焉。必也有圣人承之,何必定法?其道甚闊,不可格于后。夏、商之道直以簡,故以放弒終焉。必也有圣人扶之,何必在我?其道亦曠,不可制于下。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
——《文中子·天地》
楊素使謂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在,可以避風雨,有田可以具抃粥,彈琴著書、講道勸義自樂也。愿君侯正身以統天下。時和歲豐,則通也受賜多矣,不愿仕也。”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鮑昭、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吳筠、孔圭,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誕。”或問孝綽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問湘東王兄弟。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朓,淺人也。其文捷。江揔,詭人也。其文虛。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謂:“顏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
子曰:“郡縣之政,其異列國之風乎?列國之風深以固,其人篤。曰:我君不卒求我也,其上下相安乎?及其變也,勞而散,其人蓋傷君恩之薄也,而不敢怨。郡縣之政悅以幸,其人慕。曰:我君不卒撫我也,其臣主屢遷乎?及其變也,苛而迫,其人蓋怨吏心之酷也,而無所傷焉。雖有善政,未及行也。”魏徵曰:“敢問列國之風變,傷而不怨;郡縣之政變,怨而不傷;何謂也?”子曰:“傷而不怨,則不曰猶吾君也。吾得逃乎?何敢怨?怨而不傷,則不曰彼下矣。吾將賊之,又何傷?故曰三代之末,尚有仁義存焉;六代之季,仁義盡矣。何則?導人者非其路也。”
子曰:“美哉,公旦之為周也!外不屑天下之謗而私其跡。曰:必使我子孫相承,而宗祀不絕也。內實達天下之道而公其心。曰:必使我君臣相安,而禍亂不作。深乎深乎!安家者所以寧天下也,存我者所以厚蒼生也。故遷都之義曰:洛邑之地,四達而平,使有德易以興,無德易以衰。”
——《文中子·事君》
賈瓊問:“何以息謗?”子曰:“無辯。”曰:“何以止怨?”曰:“無爭。”
子曰:“《易》,圣人之動也,于是乎用以乘時矣。故夫卦者,智之鄉也,動之序也。”薛生曰:“智可獨行乎?”子曰:“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安所行乎哉?”
文中子曰:“強國戰兵,霸國戰智,王國戰義,帝國戰德,皇國戰無為。天子而戰兵,則王霸之道不抗矣,又焉取帝名乎?故帝制沒而名實散矣。”
——《文中子·問易》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