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梅貽琦

梅貽琦

字號:字月涵
生卒:189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
時代:民國
籍貫:天津
簡評: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


教育思想概述

  從清華大學到西南聯大,梅貽琦的教育思想是變化的,其在西南聯大時期發表的《大學一解》中,體現了梅貽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觀念。

  在那篇梅貽琦擬綱,潘光旦執筆的文章中,梅貽琦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這一核心觀念。這種“通才教育”并非西方“Liberal Education”的簡單搬移,而是一種以中國古代儒家“大學”教育思想為基礎,博采近代中外大學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立性的思想體系。梅貽琦認為,大學階段的直接培養目標應該是“通才”,不應該也不可能負擔起直接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專才”的任務。這種任務應該由其他教育機構來承擔。而大學應著眼于為學生們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訓練。

  其次,梅貽琦針對當時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專才,不重通才;重實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針指出,大學應該著眼于對學生“人格”的全面培養,至少應該有知、情、志三個方面。在這篇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中,他還用了足夠的篇幅論述教師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問題,梅貽琦認為,教師不單要能“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楷模。其中的一段話至今多為人們所征引:“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關系,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系耳,去從游之義不綦遠哉!此則于大學之道,體認尚有未盡實踐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此即為著名的“從游論”。

  最后,在《大學一解》中,梅貽琦著重論述了學術自由在大學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這也是他們那一代的教育家們的共識,1945年11月5日,梅貽琦在日記中寫到:“對于學校時局則以為應追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于此注意也。”

  德育觀念

  梅貽琦先生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31年—1948年)。梅先生的教育思想體現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體、美、群。這是對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和蔡先生一樣,梅先生也是把德育作為五育之首的。

  在德育中,梅先生非常重視教師的師德,他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許多人對“大師”有片面的理解,僅看到學問的一面,而梅先生講的“大師”則是學問道德都好的楷模。他說:老師不但要“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榜樣。為此,他提出了“從游”這一生動的比喻,以老師為大魚,學生為小魚。認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以教師的高尚品行來自然地引導學生,達到“不為而成”,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中梅先生和蔡先生一樣也強調人格與愛國。他對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說:“諸君在國外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國;在新奇的社會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學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務要保持科學態度,研求真理。”

  重視體育

  清華大學一向重視體育,并把體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這與梅先生的倡導很有關系,他認為這是學生“養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梅先生說高尚人格具體體現在“團體精神”、“急功好義”、“遵守紀律”上,要借團體的運動“去練習舍己從人,因公忘私的習慣”。并在學籍管理上明確規定“體育不及格,不得畢業”。這些十分值得我們借鑒與深思。1928年,梅貽琦還是教務長的時候,就曾明確告訴學生:“須知體育之目標,不單是造就幾個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選手,不單是要得若干銀盾、錦標,除此之外,也許可以說在此之上,還有發展全人格的一個目標”。后來有人提出,要想提高學生“服務社會,團結合作”的精神,就應該在德育、智育、體育之外再加一個“群育”。對于這種提法,梅貽琦顯然不大同意。1934年,已經擔任校長的他對自己的學生說:今天我們提倡體育,不僅是為了鍛煉個人的身體,更是為了養成團結合作的精神。我們要借團體項目,去練習“舍己從人,因公忘私”的習慣。他還說:體育比賽的目的不在于能不能取勝,而在于是不是各盡其能,使本隊團結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現。在體育比賽中,“勝固大佳,敗亦無愧。”假如在比賽之前,有人因為沒有取勝的可能就放棄比賽,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他忘記了在團體中應盡的任務。

  群育

  群育則是梅先生德育觀中有特色的部分,這源于他對人類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他說:“文明人類之生活,不外兩大方面:曰‘己’,曰‘群’。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進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則地無中外,時無古今,無往而不可通也。”梅先生所述群己間的辯證法,是對集體主義精神的有力弘揚。

個人成就

  梅貽琦為人重實干,時人稱之為“寡言君子”,有一句話可以作為佐證,他說: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領導下,清華才得以在十年之間從一所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而躋身于國內名牌大學之列。

  梅貽琦儒雅、謙和。他雖工科出身,但喜愛音樂、書畫和詩詞,又通曉四書五經、史地和社會科學,洞悉人性的隱微。人稱他是“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溫,對人和顏悅色。如遇工作中問題,他總先問旁人“你看怎樣辦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說“我看就這樣辦吧!”如不同意,則說我看還是怎樣怎樣辦為好,或說我看如果那樣辦會如何如何,或者說“我看我們再考慮考慮”,從無疾言厲色。

  1940年9月,西南聯大的清華師生為他舉行公祝會,紀念他為清華服務25周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送他一塊“育材興邦”匾額,他的美國母校吳士脫工業大學授他名譽工程博士學位。面對朋友、同仁道賀,他在答辭中說:“方才聽了幾位先生以個人為題目,說了不少夸獎的話,自己不敢說他們的話是錯的,因為無論哪個人總有一些長處,但也必有他的短處,只是諸位不肯說這個人的短處罷了。仔細想來,或許諸位因為愛清華的緣故,愛屋及烏,所以對于這個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稱揚的話語;就是吳士脫工業大學贈給個人的名譽學位,也是因為他們敬重清華,所以對于這個學校的校長,做一種獎勵的表示。”他在“教育部”任內,一所新大廈落成,僚屬請他立碑紀念,并舉行儀式。可梅貽琦只在簽呈上畫了個圖,標明尺寸,要求在新廈墻上加一碑石記上興工、竣工日期即可,其他都不要。晚年有人要為他設立“梅月涵獎學金”,他執意不肯。這些,都顯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生平年譜

  • 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
  • 1904年,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
  • 1908年,入保定高等學堂。
  • 1909年,“庚子賠款”首期留美生赴美留學。
  • 1914年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
  • 1915年,春季,留學歸國。
  • 1915年,秋季,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
  • 1931年12月起,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 1955年,在臺灣新竹市創辦新竹清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新竹清華大學前身)。
  • 1958年7月,任臺灣當局“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
  • 1959年,兼任臺灣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聯席主席。
  • 1960年5月,患病入臺大醫院療養。
  • 1961年2月,奉準辭臺灣當局“教育部部長”。
  • 1962年2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病逝于臺大醫院。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安远县| 中牟县| 米林县| 盐池县| 历史| 兴国县| 新蔡县| 顺义区| 明水县| 金沙县| 余干县| 靖州| 右玉县| 望城县| 皋兰县| 乌拉特中旗| 莲花县| 梨树县| 寻甸| 昭平县| 宁强县| 汨罗市| 渑池县| 璧山县| 新民市| 灵石县| 沭阳县| 榕江县| 成武县| 荥阳市| 南阳市| 石河子市| 永城市| 铜川市| 抚顺市| 湘乡市| 巧家县| 平和县| 辛集市|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