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2012年10月——2013年8月)

1、“2012中國效應在臺灣”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5日(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社會所
內容簡介:議程
10:10-12:00
主持人:章英華(中研院社會所)
2011-2012“中國效應調查研究”綜合報告(張茂桂,中研院社會所)
與談人:徐火炎(中研院政治所)、趙永佳(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所)
從統獨分歧到中國因素:詮釋臺灣國家認同的變遷(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
與談人:黃長玲(臺大政治系)、陶儀芬(臺大政治系)
13:15-15:05
主持人:汪宏倫(中研院社會所)
兩岸政策中的代溝?世代、階級與中國效應(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
與談人:鄭宏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所)、鄧建邦(淡大未來所)
兩岸政策態度的差序格局:極端與中間(陳志柔,中研院社會所)
與談人:曾嬿芬(臺大社會系)、陳玉華(臺大生傳系)
15:25-16:50
【綜合座談】
主持人:陳志柔(中研院社會所)
兩岸關系經濟化:兩岸經濟關系對2012總統大選的影響(魏玫娟,政大國發所)、(洪耀南,文大中山所)、(童振源,政大國發所)
與談人:徐斯儉(中研院政治所)、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

2、 第九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5至6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大樓國際會議廳(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臺灣語文學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內容簡介:暫訂議程
10月5日
8:40-9:30
【專題演講】
再論閩語白話音從古漢語分支的年代(丁邦新,中研院院士)
主持人:羅肇錦(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9:30-11:00
主持人:姚榮松
宜蘭龜山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陳淑娟)
臺灣閩南語永靖方言三代間的語音變異(陳彥君)
閩北區浦城臨江方言和邵將區光澤寨里方言的古濁平聲分化(秋谷裕幸)
從語言接觸的觀點來看閩語的歷史層次(杜佳倫)
11:20-12:40
主持人:陳秀琪
客語文本中的回指照應研究(賴文英)
客家話中的強勢語--以“抱怨”為例(吳睿純)
客家話“好”及其搭配成份之研究:語料庫之應用(葉瑞娟)
客家話成語中的典型認知與語意變化(黃琮瑄、謝菁玉)
13:50-15:20
主持人:洪惟仁
(待定)(羅肇錦)
語義校準對古代閩南語準正字法的規范機制:以臺灣地名為例(簡宏逸)
臺灣多元化語文教學的源流與對比語文教學法的建立(董忠司)
15:40-17:10
主持人:董忠司
語言地理學與歷史學的跨領域互動(洪惟仁)
臺灣國語的重迭式(申佑先)
臺灣四縣及海陸客語的詞匯差異與文化意涵探析(鄧盛有)
海陸客家話特征詞的趨同趨異表現(邱湘云)

10月6日
8:10-9:00
【專題演講】
漢語聲調的分類與分析:以閩南漳平方言為例(曹逢甫,國立清華大學榮休教授)
主持人:鄭秋豫(中研院語言所所長)
9:00-10:30
主持人:齊莉莎
阿美語身體部位詞匯的語言地理學研究(遠藤光曉)
賽夏語指示詞的語意與構詞(葉美利)
跨語言認知角度評析不同文化的經驗觀--從有趣的“植物命名”淺談泰雅語和海陸客家話的互異性(素伊.多夕、謝瑞珍)
輕動詞下的強勢分段:鄒語、臺灣華語及閩南語的例證(張永利)
10:50-12:20
主持人:賴惠玲
東勢與其它客家話舌尖擦音的感知特性之比較(鍾榮富)
六堆地區客家語言接觸研究--以高樹為例(徐賢德)
談客家話〔-u-〕介音的丟失及保存(何純惠)
客語、閩語的地位更迭--以苗栗市鄭屋為例(鄭玉華)
13:40-15:10
主持人:王旭
明清閩南戲文代指構式初探(連金發)
閩南語短暫義時段詞初探(鄭縈)
以雙語冊進行地方為本的母語讀寫教育(張學謙、許秀金)
電子繪本融入客語教學之研究--以五年級學童為例(溫曼伶、范瑞玲)
15:30-17:00
主持人:連金發
臺中地區大學生閩南語日語詞匯消退分析之社會因素分析(李仲民、李宜軒)
現代漢語和閩南語“差比句”的比較研究:以“語序類型學”的觀點再出發(張淑敏)
語言學角度的語言風格學--以〈嫁妝一牛車〉的語言變異分析為例(徐富美)

3、“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與評估”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6日(周六)8:30-17: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113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9:10-10:40
【公民社會的發展】
主持人:王振寰(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講座教授)
近五年來中國大陸公民社會研究的新進展(郁建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評論人:徐斯儉(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互聯網公民運動的發生機制與演變邏輯(蘇振華,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評論人:陳志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1:00-12:30
【因特網與公民運動】
主持人:李路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
信息通信科技、群體性事件與中國的政治轉型(王佳煌,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
評論人:洪敬富(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
中國網絡公共事件的政府治理(張裕亮,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評論人: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13:30-15:00
【災難管理與家庭教會發展】
主持人:寇健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災后重建的破壞力:汶川地震中的國家與地方社會(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李宗義,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吳強(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講師)
轉型中的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高晨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
評論人:蔡彥仁(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4、第三屆藝術論衡:“異地與在地”藝術風格表現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6至7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文學院學術演講聽(臺南市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內容簡介:
議程
10月6日
9:40-10:10
【專題演講】
主持人:王偉勇(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曾永義,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10:30-12:00
主持人:辜懷群(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論《春琴》之跨文化劇場藝術(王淳美,南臺科大通識中心副教授)
評論人:丁肇琴(世新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同夢奇緣(陳貞吟,高師大國文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高美華(成大中文系副教授)
論新戲曲專業分工的創作方式(孫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教授)
評論人:辜懷群
13:30-15:00
主持人:施德玉(文化大學國樂系教授)
奠基與再建——京劇《情殤鐘樓》的跨文化改編(陳佳彬,文化大學國劇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孫玫
從歌子到老歌子戲之變遷研究(游素凰,國立戲曲學院戲曲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施德玉(文化大學國樂系教授)
Antonio Caldara在維也納(1716-1736)與在外國意大利化宮廷中意大利作曲家的“本地化”(陳人彥,臺灣大學音樂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金立群(交通大學音樂所副教授)
15:30-16:30
中、西電影的暗喻與轉喻——以“大紅燈籠高高掛”、“偶然與巧合”為例(王祥齡,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評論人:劉思量(北藝大前校長暨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環保藝術:從伯夷先生的創作作品談教育與人生(許伯夷,伯夷藝術館主持人)
評論人:高燦榮(成功大學藝術所副教授)

10月7日
9:30-10:00
【專題演講】
主持人:劉思量
林玉山的繪畫寫生理念及其實踐——以花鳥、畜獸作品為例(黃冬富,屏東教育大學行政副校長暨視覺藝術系副教授)
10:00-11:00
主持人:劉思量
中國瓷器與18世紀的法國鑒賞觀研究:以法國的瓷器拍賣檔案為研究對象(劉秋蘭,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王雅倫(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從吳冠中〈筆墨等于零〉論傳統筆墨之現代變革(劉梅琴,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負教授)
評論人:黃漢青(臺中科大通識中心教師)
11:00-11: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朱芳慧(成功大學藝術所所長)
引言人:曾永義、劉思量、施德玉、黃漢青、王祥齡

5、第六屆“文學與信息”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8日(周一)
地點: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行政大樓4樓第一會議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議程
9:30-10:40
【專題演講】
信息科技在佛教文獻運用的觀念與實例──多價文獻模式、電子佛典、數字博物館、傳記時空信息系統、中國佛教寺廟志數字典藏、Science 2.0(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院長)
11:00-12:15
主持人:王國良(臺北大學古典文學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
數字科技于古典文獻校勘應用(許清云,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靈光與聲光:從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思索1980年代“詩的聲光”影音文本研究方法論(解昆樺,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人文經典與數字音樂創作之探討(蘇何誠,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3:35-14:50
主持人:許清云(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教育云端華語文創意教學研究(羅凡晸,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書寫.電子書──行動數字時代的內容企劃與營銷(李知灝,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項目助理教授)
從風物到食物──北宋遷謫詩的內化歷程(張瑋儀,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15:10-16:25
主持人:季旭升(中原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TASA高中職學生國語文成就測驗常用字研究(江惜美,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宋怡欣,國家教育研究院項目助理)
說文聲符知識庫設計(周亞民,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文獻數字化時代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張泉,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6、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11至12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29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10月11日
11:30-12:30
【專題演講】
舊制高等學校の栄光と殘照(園部逸夫,臺北高校生/日本?臺灣協會評議員會長)
13:40-15:45
主持人:吳文星(臺灣師范大學)
臺北高等學校と成城高等學校(日文發表?中文翻譯)(白柳弘幸,玉川大學)
京城帝國大學予科の設置とその性格(韓文發表?中文翻譯)(丁仙伊,首爾女子大學)
臺北高等學校の文學世界——“翔風”“足跡”“南方文學”を軸として(日文發表?中文翻譯)(河原功,東京大學)
16:05-18:00
主持人:川崎健(日本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10月12日
9:30-10:10
【專題演講】
臺籍臺北高校畢業生與戰后臺灣之發展(黃伯超,臺北高校生/前臺大醫學院院長)
10:20-12:10
主持人:葉英堃(臺北高校生/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
臺北高等學校的校長與教師群像(蔡錦堂,臺灣師范大學)
下湖村人與臺北高等學校(張季琳,中研院)
臺北高等學校入學者の選拔の仕組みをめぐつて(所澤潤,日本群馬大學)
13:20-14:40
主持人:張炎憲(前國史館館長)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建筑之研究(黃俊銘,中原大學)
臺北高等學校的校園空間特色(洪致文,臺灣師范大學)
青春之夢——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生活(鄭麗玲,臺北科技大學)
15:00-16:25
主持人:陳國川(臺師大文學院院長)
臺北帝國大學與臺北高等學校的人事交流(歐素瑛,國史館)
從臺北高等學校到臺北高級中學的移交與運作(徐圣凱,臺灣師范大學)
臺北高等學校與省立師范師院(林礽干,臺灣師范大學)

7、閱讀馬森II——2012馬森學術研討會與劇作展演
時間:2012年10月13日(周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館1樓文學院學術演講廳(臺南市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議程
10:00-12:00
主持人:林瑞明(成功大學歷史系)
新編戲曲“老”問題--老人文化意識的現代展現(郭澤寬,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特約討論人:劉南芳(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馬森之擬寫實主義觀析論(胡馨丹,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
特約討論人:廖淑芳(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馬森獨幕劇的文本閱讀策略(陳美美,國立宜蘭大學人文暨科學教育中心)
特約討論人:郭澤寬(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
馬森與高行健戲劇理論之比較(張憲堂,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數字多媒體系)
特約討論人:林偉瑜(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13:00-14:30
主持人:林國源(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追尋自由(自我)的獨孤客——馬森小說戲劇的現代性思索(廖玉如,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特約討論人:蕭義玲(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趨近那不可言說的──從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觀點論馬森《府城的故事》中臨界狀態的愛欲與死欲(羅夏美,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特約討論人:蒲彥光(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析評馬森《夜游》(陳忠源,國立羅東高職)
特約討論人:蔡玫姿(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14:45-16:15
主持人:沈寶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馬森論悲劇精神與歷史縱深(林國源,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特約討論人:廖玉如(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以馬森詩劇/劇詩理論探析一九八0年代“詩的聲光”之詩劇展演文本(解昆樺,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特約討論人:林國源(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一手執花,一手執劍:“腳色式人物”在臺灣劇場的之前之后與之外(秦嘉嫄,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特約討論人:厲復平(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16:25-17:25
【綜合座談:馬森其人與其文學】
主持人:賴俊雄(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與談人:
席慕蓉(作家、教授)
歐崇敬(作家、環球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吳冠宏(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郭瓊森(作家、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

8、2012華語文科際整合學術研討會——華語文教學與科技運用
時間:2012年10月16日(周二)
地點: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廳(苗栗市恭敬里聯大1號)
主辦單位:國立聯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華語文學系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2012華語文科際整合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國立聯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華語文學系補助單位: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
三、會議時間:2012年10月16日(周二)
四、會議地點:苗栗市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廳
五、研討范圍:
1.融合文化與地方特色的華語教學
2.海內外各級華語教材研發
3.華語專業融合的實用教學研發
4.數字科技運用與華語教學
5.華語文學與跨領域研究
6.華人文學
7.華人社會與文化
8.對外華語文師資培育
9.對外華語文政策與方向
10.華語文教育及漢語語言研究
11.產學合作相關開發與課程教學研究
12.新移民教育與華語文教學

9、“輔大、政大宗教所博士生雅敘”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19日(周五)
地點: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SL117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宗教所
內容簡介:議程
9:10-10:25
主持人:李玉珍(政大宗教所副教授)
發表(一): 臺灣日治時期的宗教政策
主講人:洪儷倩(政大宗教所博士生)
回應人:盛翠穎(輔大宗教所博士生)

發表(二): 靈視的看見——以Castaneda《巫士唐望的世界》為例
主講人:劉韋廷(輔大宗教所博士生)
回應人:洪儷倩(政大宗教所博士生)

10:45-11:55
主持人:黃懷秋(輔大宗教系教授)
發表(三): 猶太傳統婦女的社會地位
主講人:王維瑩(輔大宗教所博士生)
回應人:沈紡緞(政大宗教所博士生)

發表(四): 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與東方宗教之間的對話
主講人:釋傳法(政大宗教所博士生)
回應人:劉怡君(輔大宗教所博士生)

13:30-14:30
【綜合座談一】
兩校課程分享——學生版
與談人:劉怡君、釋傳法

14:30-15:30
【綜合座談一】
兩校課程分享——老師版
與談人:蔡彥仁、蔡源林、黃懷秋、蔡怡佳

10、2012年“理性、經驗、智慧”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19日(周五)
地點:長榮大學行政大樓四樓第一及第二會議室(臺南市歸仁區長榮路一段396號)
主辦單位: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旨:就哲學兩大基礎方法理論(理性論、經驗論)、德行倫理與宗教倫理等領域進行學術交流與對話,以便臺灣學界的倫理道德研究邁入更寬廣的層面,也得以提升國人對“德行”的認知與“智慧”的運用,作為尋求幸福人生的基石。
  二、邀稿主題: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理性、經驗、智慧”。探究的議題主要在:針對臺灣社會價值觀、人生意義的追尋以及從宗教價值等等各個觀點探討如何落實德行的生活。價值觀是一個人行為處事最根本的原則和觀念。它包含了: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正確的價值觀來自智慧與德行的配合,并表現在行為及生活上。因此,幸福的人生在于智慧與德行的配合。而理性和經驗一直是哲學發展的兩大主要方法,這兩大方法帶領哲學家們追求真理,我們期以遵循哲學家們追求人生真理的精神,將理性與經驗作為我們發揮智慧的能力、提升個人德行、并檢討臺灣社會價值觀的問題之兩大進路。
  三、會議時間:2012年10月19日(周五)
  四、會議地點:長榮大學行政大樓四樓第一及第二會議室
  五、連絡方式:
  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杜嘉玲助理教授
  地址:臺南市歸仁區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
  電話:(06)2785123分機4359(杜嘉玲助理教授研究室)分機4351(哲學與宗教學系辦公室)
  E-mail:chialin@mail.cjcu.edu.tw
  傳真:(06)2785027

11、媽祖信仰文化暨在地人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20至22日(周六至周一)
地點:北港朝天宮媽祖文化大樓(云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98號3樓)
主辦單位:北港朝天宮、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10月20日
10:00-12:00
【歷史與文化】
僧照乘與《天妃顯圣錄》(蔡相輝)
媽祖文化與城市產業發展之研究(蔡泰山)
論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當代交流發展的民俗基礎(曲金良)
明清以來媽祖經典之人文思想探析(李建德)
13:00-14:30
【信仰與傳播I】
略論清代以來的天后(媽祖)信仰的演變──以中國大陸、澳門、臺灣的比較為中心(譚世寶)
宋至明初天妃、南海神信仰地域擴展比較研究(王元林、翁世璋)
宮廟、儀式與社會: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媽祖信仰的個案分析(張先清)
15:00-16:30
【媽祖信仰與特定族群】
福建少數民族回族、畬族的媽祖信仰(陳支平)
Mazu and Sinicizatio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Cult of the Goddess (Terence C. Russell)
河南鄧州閩營人之媽祖信仰調研(張富春)
16:40-18:10
【媽祖與海神信仰】
黑面媽祖的來源與文化象征性(金善子)
中韓海神信仰考察──以媽祖與靈登為中心(尚基淑)
朝鮮半島西南海岸一帶的海神信仰與媽祖信仰比較研究──以水圣娘娘為中心(郭芳秀)

10月21日
10:00-12:00
【信仰與傳播II】
GENERATING POWER IN TAIWAN: Nuclear, Political, and Mazu Power.(Fang-Long Shih)
江戶時代東日本天妃信仰的歷史展開(藤田明良)
媽祖信仰在東亞海域的流布──以向日本的傳播為探討中心(黃繡媛)
宗教景觀的轉變與新加坡的媽祖信仰(李焯然)
13:00-15:00
【歷史與文化空間】
北港朝天宮的空間密碼(梁旭杉)
北港朝天宮梁枋彩繪調查研究暨修復(徐明福、鍾心怡)
北港朝天宮廟聯之研究(李宗霖)
閩南沿海媽祖信仰空間研究:以金門地區媽祖廟為例(張昆振)
15:00-16:30
【媽祖文創與行銷傳播】
媽祖文化影響下的藝術作品──以“媽祖林默娘舞劇”為例(楊淑雅)
臺灣當代布袋戲中媽祖形象的再現──以《媽祖傳奇──魔鏡篇》與《一代天后──媽祖》為例(吳新欽)
評估臺灣的宗教網站的指標──道教與佛教比較(李宗軒)
16:40-18:10
【媽祖信仰與在地人文】
航海守護神傳說的文化意象——從媽祖信仰傳說談起(蔡蕙如)
戰爭與神跡──媽祖接炸彈之論述考掘(卓佳賢)
論西螺太平媽遶境活動之人神關系(官亦書)

10月22日
9:00-10:30
【媽祖與傳媒】
試論簽占信仰之文化背景與隱喻多義之語言結構──以北港朝天宮及鹿港天后宮為例(林政言)
“北港媽,興外莊”──論臺灣歌仔冊《新編大明節孝歌》中的“北港媽祖也真圣”(柯榮三)
福建漳州的碑刻與當地媽祖信仰文化(段凌平)
10:30-12;00
【媽祖與文學】
跨越時代、國界的書寫──西川滿筆下戰前戰后的媽祖形象比較(張瑜庭)
在媽祖的庇佑下:女性家族史與民間信仰──以陳玉慧的《海神家族》為中心(楊君寧)
試論南宮搏《媽祖》中的故事新編和文化意涵(徐禎苓)

12、第三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20至21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1F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臺南為文化古都,三百多年來的傳承,也使得臺南地區的宗教文化極具特色,譬如黑頭道士、法師、燒王船、登刀梯、八家將以及各式陣頭等等,在臺灣北部都較為少見。臺南地方的各類宗教活動,從荷蘭時期以來就不乏文獻記載,清末、日治時期以來,投入宗教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近十數年本土研究興起,成果更為豐碩。2010年臺南縣市合并,在新的地理概念下,我們擬趁此機會,回顧與展望臺南地方的宗教研究。

論文主題:為突顯臺南的宗教文化,我們計劃邀請不同學科、研究不同宗教的學者共同參加研討會。具體而言,包括:西拉雅傳統宗教;漢人民間宗教(包括一貫道、靈山派等)道教;佛教(包括密教、齋堂、釋教等);基督宗教;日治時期宗教;其它新興及新近外來宗教。

學者的論文需以臺南為主要研究范圍,或與臺南之間的比較研究。撰稿者在論文里得詳細回顧相關的文獻,描述自己的田野材料,期望能進而提出理論上的意義。

13、第八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0月26至27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主辦單位: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議程
10月26日
9:00-10:00
【“嘉義人說嘉義事”專題演講】
我的公職生涯(蕭萬長,中華民國第12任副總統)
10:20-11:20
【博物館論壇座談會再敘——故宮南院地方展館內容座談會】
主持人: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與談人:馮明珠(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11:30-12:30
【嘉義地區區域文化研究--地方傳說】
主持人:許雪姬
風水與報應:王得祿傳說的一種解讀(謝貴文)
與談人:王明燦
顏、鄭渡臺設“十寨”傳說之演化:《臺灣割據志》的十寨敘事(阮忠仁)
與談人:戴文鋒
14:00-15:30
主持人:吳文星
【嘉義地區區域文化研究--教育與醫療】
日本史教育當中關于實地考察型實踐講課(武知正晃)
與談人:土屋洋
日治時期嘉義地區臺籍教師與臺灣囝仔在初等學校中對抗殖民壓迫的型態考察(蔡元隆、張淑媚、黃雅芳)
與談人:歐素瑛
日治時期嘉義的鼠疫及其流行因素(賴郁君)
與談人:范燕秋
15:50-16:50
【嘉義地區區域文化研究--文學研究】
與談人:江寶釵
嘉義進士徐德欽生平及其作品新考(徐志平)
與談人:廖振富
流動風景:《傷心咖啡店之歌》與自由之路(蔡秀枝)
與談人:彭明輝

10月27日
【嘉義地區宗教信仰研究】
嘉義平原“清水祖師”信仰初探(翁烔慶)
與談人:范純武
玄天上帝信仰的傳說與分布——以梅山鄉為中心的考察(江志宏)
與談人:王瓊玲
溪口鄉本廳大帝宮保生大帝信仰及其分香(李明仁、蔡長廷)
與談人:陳梅卿
10:50-11:50
【嘉義地區生態學研究--海區研究】
主持人:胡興華
日治時代東石港的漁業發展與變遷(蔡升璋)
與談人:游棋竹
嘉義布袋鹽田現代化歷程之研究(楊凱成、馬耀輝)
與談人:高淑媛
13:30-15:00
【嘉義地區生態學研究--河區研究】
主持人:溫振華
嗚咽的曾文溪:河流變遷的文化、環境及政策的思考(雅柏蘇詠.博伊哲努)
與談人:潘朝陽
河川公共性的轉化:曾文溪上游治理的人文觀察(浦忠勇)
與談人:林圣欽
C’oeha(曾文溪)的歷史追溯:以鄒族的觀點(浦忠成)
與談人:戴寶村
15:20-16:50
【嘉義地區生態學研究--山區研究】
主持人:石萬壽
環境崩壞與社會應變--山美和茂林的生態保育(王美青)
與談人:洪進雄
莫拉克風災后的阿里山重建(浦忠義)
與談人:陳玉峰
阿里山鄉八八水災后的永久屋遷村對鄒族傳統聚落體系的影響(吳育臻)
與談人:汪明輝

14、“海上大棋盤:太平洋島國與區域外國家間關系”研討會暨培訓營
時間:2012年10月25至26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內容簡介:
培訓營課程
10月25日
14:00-15:40
太平洋島國人類學研究方法
16:00-17:30
太平洋島國國際關系與政治情勢發展
18:30-20:30
研討會論文導讀與研討
研討會議程
10月26日
【第一場:美中臺與太平洋島國】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孫國祥,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副教授)
美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盧政鋒,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林廷輝,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員)、(陳玉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
【第二場:歐洲國家與太平洋島國】
歐盟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楊子葆,輔仁大學歐洲聯盟中心主任)
法國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吳志中,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第三場:亞洲國家與太平洋島國】
澳大利亞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楊聰榮,臺灣師范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紐西蘭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闕河嘉,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暨傳播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日本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王尊彥,臺灣首府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印度與太平洋島國關系(暫訂題目)(蔡裕明,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助理教授)

15、2012年第七屆臺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臺灣語文學科體制化的省思與展望”
時間:2012年10月27日(周六)
地點:中山醫學大學正心樓0321演講廳(臺中市南區建國北路一段110號)
主辦單位:中山醫學大學
內容簡介:會議主題:本屆研討會以“臺灣語文學科體制化的省思與展望”為主題,征求:1.臺灣語文學系所成立的歷史回顧;2.臺灣語文學科領域體制化的成果與檢視;3.臺灣語文學系所課程結構的理想與實務;4.臺灣語文學科體制化與臺灣語言、文學、文化的發展關系;5.其它與臺灣語文學科體制化相關的議題。

16、第十屆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廿一世紀的亞洲人文與高等教育
時間:2012年11月1至3日(周四至周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內容簡介:“亞洲新人文聯網”年會,是立足亞洲、與世界接軌的年度人文盛會。過去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四川大學、廣州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依序主辦,邀集國際重要人文學者共聚一堂,分享亞洲各地推動新人文的經驗與成果。

2012年11月1至3日,第十屆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將在臺灣臺南成功大學舉行。主題訂為“廿一世紀的亞洲人文與高等教育”,由臺灣成功大學文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聯合主辦。通過這次會議研討,我們試圖探討并回應什么是頂尖大學?為什么大學要邁向頂尖?藉由國內與國際接軌的學術交流,從亞洲人文的視角,探索高等教育的未來,及頂尖大學的本質。

人文精神乃各時代文化的靈魂,非一成不變,須與時并進。因此,面對不同時代的沖擊蛻變后,在目前充滿“國際化”、“量化”、“科技化”與“市場化”的競爭時代中,亞洲人文該如何重新思索創意傳承及發展特色?又該如何以亞洲的立場,反思及審視人文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高等教育場域中的定位與使命?因此,為了響應相關議題并提升大學院校的亞洲人文意識,本年度亞洲新人文聯網會議將討論兩大主軸:第一,亞洲人文教育研究之治理;第二,亞洲人文研究相關議題。在亞洲人文教育研究之治理方面,會議將邀請亞洲頂尖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卸任院長、系主任等,參與小組討論,交流各大學文學院目前面對的問題、困境及因應方式。至于亞洲人文研究相關議題小組,邀請ANHN核心成員、人文學群學者發表相關研究論文。

暫訂議程
11月2日
13:30-15:30
討論群組一:人文治理相關議題(上)
討論群組二:人文研究相關議題(一)

15:50-17:50
討論群組三:人文治理相關議題(中)
討論群組四:人文研究相關議題(二)

11月3日
09:00-09:50
主題演講

10:10-11:40
討論群組五:人文治理圓桌論壇(下)

17、“2012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想象與實證”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8至9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研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內容簡介:文明化與奇魅化:當代文化治理的內蘊沖突(王志弘)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北京798藝術區的創新策略比較(王宜琴)
從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臺灣文化政策的產業化變遷分析(1994-2011)(古淑熏)
博物館年報初探(吳宣頤)
美術館觀眾生活型態與賣店商品選購因素相關性之研究(李俊毅)
博物館實踐少數群體文化權利的想象與挑戰(林頌恩)
我國文化法制的規范模式(林依仁)
從“文化治理”角度看數字典藏計劃:以“數位島嶼”為例探討(城菁汝)
“它山之石,可以攻錯”:由日、韓二國經驗談文化基本法(姚信安)
文化正義的困境及其超越之可能性(倪婉萍)
藝術介入了空間?還是生活?--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在臺南漁村的比較研究(郭一勤、林雅齡)
在地面上的空軍--空軍三重一村的集體記憶與再現(陳菀苓)
美術館教育展之家庭觀眾參觀行為研究——以北美館探索藝術展“KoKo自然”為例(陳苡竹)
從少數群體權利談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之定位(張宇欣)公私協力關系中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議題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為例(張玉漢)
畫中倩影--博物館學生觀眾如何利用Google協作平臺建構畫中女性形象(張幸真)
現代都市聚落的離散與接枝--由小區再生觀點談臺南中西區的空間權力再書寫(黃淑俐)
以文化之名:探討當代都市奇觀的動員與矛盾(黃微容)
戰后臺灣文化治理的文化轉向與批判--從文化政策與文化基本法制訂之初探(廖凰玎)
地方文化基金會制度的法律爭議探討--以政府對于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的藝文補助與行政委托問題為例(盧建志)
嗅覺感官應用在展覽之探討(嚴守賢)

18、第三屆漢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10至11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茂榜廳暨H103、H104教室(臺中市臺中港路3段181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會議主題:
(一)漢學中的古典文學、近現代文學之研究。
(二)漢學中的語言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之研究。
(三)漢學中的經學、學術史、思想史之研究。
(四)東亞域外漢學之研究。
(五)其它相關之議題。

19、第七屆輔仁大學國際漢學研討會:俄羅斯漢學對認識中國的貢獻
時間:2012年11月23至24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輔仁大學倬章樓4樓圣保祿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院
內容簡介:議程
11月23日
9:50-12:00
【專題一:俄羅斯漢學與中國形象】
主持人:曾淑賢
俄羅斯漢學:過去與現在(閆國棟)
Manchu Studies in Russia in the 18-19th Centuries (Tatiana Pang)
回應人:Vladimir Maliavin, Daniel Mark McMahon
13:30-16:50
【專題二:俄羅斯漢學與中國文學暨文獻學】
主持人:李哲賢
俄羅斯漢學中的中國文學研究:過去與現在(李哲賢)
The Contribution of Russian Sinologists to the Study of Medieval East Asian Scripts (Dmitry Khudyakov)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Russi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Maxim Korolkov)
回應人:林英津、柳若梅

11月24日
9:40-12:00
【專題三:俄羅斯漢學與宗教研究】
主持人:張省卿
Russian Research on Orthodox Mission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Shubina Svetlana)
Research on Chinese Taoism in Russia: From the Past to Present (Sergey Filonov)
回應人:Piotr Adamek,張超然
13:30-15:30
【專題四:俄羅斯漢學與中國哲學】
主持人:Valentino Castellazzi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Research on Chinese Philosophy (Alexander Lomanov)
Nikolai Sommer (1824–1847): The First Researcher of Neo-Confucianism in Russia (Dmitry Martynov)
回應人:Umberto Bresciani
15:40-17:50
【專題五:俄羅斯漢學與邊界考據】
主持人:Jacques Kuepers
Research on Diaspora of Chinese in Russia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Malenkova Anastasia)
Russian Contribution to Archeology of Border Territories of Russia and China (Sergei Alkin)
回應人:Alexander Pisarev

20、 2012南島民族國際會議“潮浪譜寫共鳴--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的心靈會遇與歷史記憶”
時間:2012年11月27至28日(周二至周三)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主辦單位:
內容簡介:【專題演講】
Connecting Moana: Communities of Common Interest from Taiwan to Rapanui (Easter Island)(Paul D’Arcy,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及語言學院教授)
10:30-12:00
【心靈潮浪--太平洋敘事藝術之異聲共鳴】
主持人:浦忠成(Pasuya Poiconu,考試院考試委員)
發表人:Jon Tikivanotau Jonassen(夏威夷楊百翰大學教授)、黃心雅(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Arthur Leger(菲律賓東亞牧靈學院主任)
13:00-14:20
【歷史共鳴--戰爭、殖民經驗與和平創造】
發表人:Paul D’Arcy(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及語言學院)、黃智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與談人:蔡政良(Futuru Tsai,臺東大學公共文化與事務學系)
14:20-16:00
【潮浪映像──觀看.思索.行動】
主持人:馬紹.阿紀(Masao Aki,原民臺臺長)
與談及影片放映:
龍男.艾薩克克.凡亞思(Lungnan Isak Fangas,阿美族,電影導演)
張淑蘭(Si Yabosokanen,達悟族,紀錄片導演)
張俐紫(Cerise Phiv,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e人籟紀錄片導演)
16:20-17:10
【大洋之風──紀念甘易逢神父】
主持人:高明瑞(文藻大學副校長、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理事長)
發表人: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臺北利氏學社學術主任)、Rosa Orti Mateu(西班牙穆西亞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11月28日
9:20-10:40
【原住民歷史研究之共鳴與改寫】
主持人:高德義(Janubark, Teh-I Kao,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發表人:Morgan Tuimalealiifano(斐濟南太平洋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Bondan Kanumoyoso(印度尼西亞大學歷史系教授)、Yedda Palemeq(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13:00-15:00
【新生代學者暨世界南島研究成果發表】
主持人: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發表人:巫培誠(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Fabrizio Bozzato(Tamkang University)、洪湘云(Vavauni Ljaljekenang,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張至善(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資源學系博士班)、陳韻帆(國立成功大學建筑研究所博士班)
15:20-16:00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Ms.Theresa C. Arriola,太平洋藝術節2016籌備會主席)
16:00-17:20
【綜合座談:朝向跨越與共鳴的太平洋研究視界】
主持人:孫大川(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
與談人:Max Quanchi(斐濟南太平洋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臧振華(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研院社科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21、第四屆數字典藏與數字人文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2年11月29日至30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徐州路2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數字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內容簡介:
  由于國科會數字博物館計劃與數字典藏國家型計劃的大力推動,數字化儼然成為各典藏機構進行珍貴文化資產保存和展示的重要工具與方式。在此同時,由文化資產轉化而來的各種類型之數字資源亦不斷累積和擴展,一方面讓相關資源和信息可以更容易且更廣泛地被社會大眾所取用,另一方面也為知識的探究與創造開啟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數字科技與信息分析技術的協助下,主題多元、數量龐大、且來源分歧的數字典藏資源,不僅可以跨越機構邊界、甚至國界而連結整合,更可以進行跨文本、跨主題、跨領域的數據分析及關聯性建立。透過數字資源的大規模聚合,及可自由調整的數據串連方式,使得隱含在數據中的多重脈絡、和經由脈絡串連產生的現象和集體意義,能夠被發現和被觀察。而該如何解讀及詮釋這些脈絡、現象和意義,又該如何找出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議題,則有賴人文研究者的眼光。

  數字人文是運用信息技術處理人力所無法處理的數據量,企圖從中尋找出尚未被觀察到的現象,并發掘出新的研究材料、新的研究議題、和新的研究取徑;在此過程中,需要信息科技與人文視野的不斷互動,兩者缺一不可。而數字典藏所累積的龐大資源,正是數字人文在臺灣發展的重要基礎與能量。

  本研討會將邀集人文研究者與信息學者共同討論希望信息技術能夠提供人文研究者什么樣的分析工具與研究環境,而人文研究者又能藉此進行什么樣的意義發掘與議題探討,期待能為數字人文找出新的研究方向與觀點。

【會議主題】:本研討會之探討主題,包含(但不限)以下領域:
·數字文獻的建置及其在人文研究的應用
·歷史信息擷取與分析
·應用于人文研究數字文獻的信息科技,如數據探勘、社會網絡分析、可視化、圖像化等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人文研究的應用
·其它信息科技與人文研究議題的結合

22、第六屆臺南市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重探∑:開創思潮與跨越疆界”
時間:2012年12月1日(周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修齊大樓26308教室(臺南市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臺南市哲學學會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歡喜贊嘆成大八十!在理工學院主導的成大校園中,卻能長年綻放著一朵人文、藝術、哲學“清談”的奇葩──西格瑪(∑)社。1966年創社,薪火相傳約三十寒暑,九0年代走入歷史、走入社會,繁花盛景開枝散葉。西格瑪社以數學“加總”符號“∑”代稱其精神,期許成大青年“學問與生命并行、科技理性與人文熱情并茂”。早期偏向文藝哲學論談,后期也關懷社會實踐與政治反對運動。西格瑪社員日后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展,仍然“做所相信的事,相信所做的事”,積極將創社精神落實于社會生活。
臺南市哲學學會作為一個講求“特色”的“后花園”式學術社群,除了強調社群的“地方化”與中西的“積極對話”兩項特色外,“跨越疆界的交流”與“創新思潮的激蕩”也是我們創立的首要精神;與老牌西格瑪社的創社宗旨遙相呼應。而今萬緣具足,《成大八十校史──南方歌未央》梳理西格瑪社的歷史與特色;本學會今年研討會也研擬回應、再思西格瑪社的創社精神,以“重探∑:開創思潮與跨越疆界”為主題,期盼將人文、藝術、哲學及其它領域的研究,置放在更新變與多元的生命情境;藉由各學科領域的對話與反思,激蕩出逾越的、他異的、新穎的、甚或逆向的學術創意,從而開展跨界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可能性,以傳承并拓展府城二十一世紀更曠闊與更有特色的思想穹蒼。

  二、會議子題:

  (一)東方哲學中各領域與學科的創新哲思及跨界交流。
  (二)西方哲學中各領域與學科的創新哲思及跨界交流。
  (三)人文、藝術、哲學及其它領域的創新思潮及跨界交流。
  (四)上述主題之相關議題。

2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50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2年12月17日至18日(周一至周二)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內容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謹訂于2012年12月17日至18日舉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五十周年系慶活動——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超過一百名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首一堂,交流最新之研究成果。討論范疇包括漢語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及語法學。于此四大范疇,本系邀得四位當代殿堂級大師作主題演講嘉賓,即主講文字學的裘錫圭教授、音韻學的丁邦新教授、訓詁學的蔣紹愚教授及語法學的貝羅貝教授(Alain Peyraube)。四位學術巨匠麇集香江,誠為近年國學界之盛事。

以下為四大范疇所屬之分題:
  (一) 文字學:
  1. 基于出土文字數據的語言學研究
  2. 各類古文字資料研究
  3. 近代漢字和現代漢字研究
  4. 漢語和漢字關系研究
  5. 漢字學理論研究

  (二) 音韻學:
  1. 漢語音韻學文獻研究
  2. 漢語語音研究(實驗語音學、音系學、音韻學)
  3. 漢語語音史研究
  4. 中外漢語音韻學史研究
  5. 漢語方言區域語音歷史演變研究
  6. 潘重規教授、周法高教授漢語音韻學術思想研究
  7. 方言音韻研究

  (三) 訓詁學:
  1. 傳統訓詁學專著研究
  2. 訓詁方法及理論
  3. 訓詁學的現代應用與價值
  4. 訓詁學與傳世及出土文獻的研讀
  5. 訓詁學與辭典編纂

  (四) 語法學:
  1.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2. 古代漢語語法研究
  3. 漢語史研究(形態與句法演變、語法化與漢語類型學)
  4. 方言語法研究

24、書寫中國翻譯史: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The Fifth Young Researchers’ Confer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時間:2012年12月20至21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為推動青年學者積極參與中國翻譯研究、促進學術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每兩年舉辦“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現擬于2012年舉行“第五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邀請約二十位青年學者宣讀論文,并請四至五位翻譯研究知名學者進行講評。有關詳情開列如下: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贊助:宋淇翻譯研究紀念基金
會議日期:2012年12月20至21日(周四至周五)
會議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會議主題: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時期不限,重認真的個案研究或史料上的發掘和探討
會議語言:普通話及英文

25、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月3至4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宗旨:戲曲表演藝術是上個世紀以來崛起的戲曲研究領域。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更多學者意識戲曲創作中愈來愈細致的分工要求。相對于西方戲劇在表演藝術上的探討,中國傳統戲曲在表演的研究上,仍有相當大的空間足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自成立伊始,即具有優良的表演傳統。無論師資或教學方向,亦多偏向以傳統戲曲訓練作為教學的堅實基礎,對于戲曲表演的實踐與教學方法亦有深刻體悟。近年來傳統戲曲的大環境不斷改變,表演藝術的表現型態愈趨多樣化。當前的戲曲舞臺已不僅止于固守傳統,在保有傳統元素之外,創作者大膽地將創意與理念注入戲曲以新的血脈與靈魂。眾聲喧嘩、百家齊鳴的呈現,我們深感戲曲的未來將有各式各樣的發展面向,亦足見戲曲表演藝術在理論的建立上將是趨勢所在。本研討會延續本系于2011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并擴大為國際型研討會,將針對戲曲表演理論、實務及教育體系、導演理念、與舞臺美術等課題,邀請國內外在此領域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并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希望藉此機會發表學者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外,亦能就此研討主題作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并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二、研討會主題:戲曲表演藝術

  三、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表演理論與實踐
  (二)戲曲劇本與導演構思
  (三)近當代臺灣戲曲發展
  (四)戲曲文化與高等教育
  (五)戲曲舞臺美術的創作

本研討會已公布審核通過論文如下:

臺灣戲曲小劇場的實驗與跨越(侯云舒)
歌仔戲《狂魂》之改編書寫策略及其藝術特質(楊馥菱)
當代戲曲“話劇加唱”現象研究綜述(王俊彬)
《節婦吟》的戲劇性、主旨與版本比較(李漢臣)
“酸”書生與“丑”商賈——論宋元戲曲中書生與商賈類型角色的詼諧與科渾表演(張惠思)
論京劇武戲之套曲應用及昆班承演(林佳儀)
六十年來(1952-2012)海峽兩岸對梨園戲藝術教育的建構與轉變(曹珊妃)
論湖北地方小戲的生存空間與發展范式——以“陽新采茶戲”為中心的田野調查與研究(韓晗)
論戲曲藝術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姬可周)

26、吳經熊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4月12至13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待定
主辦單位:文藻外語學院吳蘇樂教育中心
內容簡介:吳經熊(1899-1986)是著名的法學家、文學家、翻譯家、駐梵蒂岡公使,曾參與中華民國法制之檗劃,包括〈憲法〉和〈民法〉起草,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和歐美法理學之會通、華洋文化交錯之知識分子代表。中年以后皈依天主教,不但獨力翻譯新約《圣經》全部,亦譯舊約之〈圣詠〉,法學論述也漸傾向圣多瑪斯精神,對中國法哲學思想和基督宗教神學有深刻研究,其哲學和法理學研究及宗教著作豐碩,成就斐然。晚年傾向從事文化整合融通的著述,如作英譯《老子道德經》、《自然法與基督文明》(The Natural Law and Christian Civilization),并以耄耋之齡著《哲學與文化》、及《內心悅樂之源泉》和《唐詩四季》等書。近年來吳經熊之法律哲學思想,又重新在中國大陸受到重視。

  文藻外語學院獲香港中文大學之天主教研究中心協辦,將于2013年4月12日至13日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歡迎國內及海外學者投稿,借用不同的學術專業觀點,以吳經熊為核心對象,從史學、哲學、法學、文學、宗教學、藝術、文化學和翻譯學等多重學科角度,進行討論交流。本籌備會業已征得吳經熊先生之幼子吳樹德教授發表一篇特約論文,介紹吳經熊博士與牟敦(Thomas Merton)書信來往的心靈神交紀要。

本研討會論文可用中文或英文發表,題材可包含以下各子題,惟不限此等子題:

  吳經熊的法理思維
  法理藝術
  法學論著
  自然法的主張
  與何姆斯(O.W. Holmes)之心靈交流
  吳經熊的哲理文化認知及見解
  吳經熊之司法實務特色
  吳經熊與《圣經》翻譯因緣
  吳經熊之文學見解和視域
  出使生涯和世情論述
  吳經熊之哲學和宗教探索
  跨越東西方文明的行誼和成就

  請于2012年9月1日前提交論文摘要(中文或英文,不超過三百字,MSWord文檔)連同個人簡歷一份(含通訊地址和電話/傳真號碼),以電郵方式寄至“吳經熊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王志堅教授:90035@mail.wtuc.edu.tw。如獲接受,籌備組將發出正式邀請函。大會期間,發表人將獲食宿招待之禮遇。

  各篇論文于會后經過審查通過,將由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出版。

27、第十三屆淡江大學“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17日(周五)
地點:淡江大學(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主辦單位:淡大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一、主辦單位: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二、會議日期:2013年5月17日(周五)
三、會議主題:“抒情與敘事”:“抒情”與“敘事”兩者,既涵蓋了人的內心和現實世界,也兼括了主觀的抒發與客觀的敘述。它們不但是文學與美學的領域里永遠的重要課題,更是現今中文學界的熱門議題。有見于此,本次研討會將它們規劃為雙主題,便是希望提供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們一個極佳的學術平臺,在此互相切磋,交換心得,冀望能藉此更加豐富中國文學的研究成果。
四、會議發表人:公開征求國內外學者針對會議主題撰寫論文,本會議亦歡迎研究新銳來稿。
五、會議地點:淡江大學淡水校園
六、審查方式:投稿學者之論文題目及綱要,由籌備委員會邀請專家匿名審查,錄取者已于8月15日前通知,進行撰稿。
七、論文撰寫相關事項:
(一)、截稿日期:2013年3月1日前,繳交完整論文紙本及電子文件。
(二)、撰寫格式請至官網下載附件檔案。
八、聯絡方式:
(一)、稿件寄送e-mail: 600010226@s00.tku.edu.tw
(二)、聯絡人:喬書瑾小姐、葉人豪先生
(三)、聯絡電話:886-2-26252380,0934018956
(四)、傳真:886-2-26209930
(五)、聯絡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淡江大學中文系

28、第十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黃朝恩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18至19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待定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內容簡介: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地理學系謹訂于2013年5月18-19日舉辦“第十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黃朝恩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本屆會議主題為“十二年國教下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展望”,分七子題:(1)臺灣地理教育的回顧與展望;(2)國際地理教育的發展與借鏡;(3)環境教育、防災教育、海洋教育與永續發展;(4)十二年一貫地理課程的整合;(5)地理教育與小區資源的整合;(6)數字典藏與信息通訊科技融入教學;(7)其它地理教育相關議題。
本研討會邀請有興趣發表文章者于2012年7月31日前繳交500字以內的論文摘要(中、英文各一),大會將于2012年8月31日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并邀請于本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文全文于2013年4月15日截稿。欲參加者請填寫報名表,并按時程將摘要與論文傳送至會議聯絡處。
會議重要時程:論文全文截稿:2013年4月15日,論文發表日期:2013年5月18-19日

29、第二十二屆詩學會議——緣情言志?終極關懷:詩與宗教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24日(周五)
地點:國立彰化師范大學白沙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國立彰化師范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詩學的研究與教學,是彰師大國文系創系以來的軸心;詩是宗教傳布的途徑之一,宗教意識往往也體現在詩中;茲為賡續研究成果,擬以“詩與宗教”為主題,舉辦“第二十二屆詩學會議――緣情言志·終極關懷:詩與宗教學術研討會”。

研討子題——
1、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信仰(含民間信仰)/信念
2、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情懷/情操
3、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追尋/實踐
4、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精神/意識/意味
5、現代詩人/詩作的宗教感/宗教體驗/宗教的解脫
6、其它

會議發表人:公開征求國內外學者針對會議主題撰寫論文,本會議亦歡迎研究新銳來稿。
會議地點:國立彰化師范大學白沙大樓五樓國際會議廳

30、十九至二十世紀初翻譯與東亞現代化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3年5月29至31日(周三至周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旨在探討19至20世紀初翻譯與東亞各國現代化的關系。

  為應對西方勢力入侵的嚴峻挑戰,東亞各國在19至20世紀初開展一系列現代化改革,涵蓋軍事、政治、經濟、科技、醫療、法律、行政、外交、教育、文學以至傳媒等方面,帶來深遠影響,直接塑造了20至21世紀的“現代”東亞。

  現代化不等同于西化,但無可否認,19世紀西方在當時確被視為“現代”的象征,東亞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透過學習甚至仿效西方來進行現代化改革。在引入與傳遞西方思想、理論、概念與實踐經驗的過程中,翻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會議邀請學者自組小組或以個人名義,就以下或其它相關課題提交論文摘要,經會議籌備委員會篩選后在會議上宣讀論文:
  ·翻譯與“現代化”概念在東亞的推行
  ·翻譯在推動東亞各領域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東亞現代化過程中輸入的西方譯作及其影響
  ·譯者、贊助人及東亞現代化翻譯活動中其它重要人物與機構
  ·經翻譯引進的西方思潮及知識在東亞現代化中的流播和應用
  ·其它國家及地區的翻譯活動對東亞現代化的貢獻

宣讀論文時間:每篇論文宣讀時間為20分鐘,答問時間10分鐘。每一自組小組時間為1小時30分,以3篇論文為限。
會議語言:普通話及英語

  •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 陳友冰輯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海城市| 吉林省| 通山县| 津南区| 长沙市| 高淳县| 玛沁县| 仁布县| 西吉县| 双江| 军事| 晋城| 富源县| 宝坻区| 长顺县| 瑞昌市| 秦皇岛市| 舒城县| 普兰店市| 曲沃县| 贡嘎县| 岱山县| 郴州市| 巧家县| 康平县| 文登市| 冕宁县| 会理县| 阿拉善左旗| 手游| 承德市| 华亭县| 武穴市| 阳泉市| 曲松县| 浮山县| 益阳市| 田东县| 都安|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