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孝經》是專論“孝道”之書,今文本十八章,一般認為成書于先秦。書名來自于“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全書以“孝”為中心,將“孝”作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論述了儒家“孝道”,唐代入“十二經”,是中國倫理思想的殿軍之作。
《孝經》從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別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之孝”,將“親親”之孝推衍為“忠君”、“順長”的行為準則,進而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張;接著論述了居家事親、為官事君及喪親居哀等具體孝道;但是,“孝”并非盲目地服從君主長輩,對于上之不義,要勇于直諫,為此,提出了以“諍”為孝的思想。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雖然過去,愛人之心與為人之子的孝敬當是萬世不變的法則。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道”給今人的啟示是對一切懷有敬畏之心。敬事父母,勤勉工作,立身成仁,至少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茲事體大,然細大不捐,養生送死為孝,端茶送水亦為孝,不妨從翻開這本《孝經》開始。古人尚且行“孝道”如是,況今人乎!
《孝經》的版本有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孝經》。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第1版。
本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