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學類學術會議信息(2011年12月)
1、2011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1日(周四)
地點: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
主辦單位:臺灣海洋大學
內容簡介:議程
※以下場次于人文社會科學院二樓遠距教室舉行
9:20-10:10
【主題演講(一)】
從世界文化史的視野審視海洋文學的歷史地位(陳支平,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教授)
10:30-11:10
【主題演講(二)】
海洋與文學(余光中,國立中山大學榮譽教授)
11:10-12:30
【亞太地區的海洋書寫】
與談人:廖鴻基
中國現代作家的「出洋」與海洋書寫(王燁)
網路傳播的媽祖文化差異:基于網路文本的內容分析(楊楊)
大江大海外一章:戰后渡臺古典詩人的遺民意識(李知灝)
※以下場次于行政大樓第二演講廳舉行
13:20-15:20
【亞太地區的海洋書寫(二)】
與談人:曾子良
從《說文解字?魚部》看中國古代的魚文化(樓蘭)
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中的異域想象與文化心理(沈慶會)
東南倭患與明清小說(張世宏)
苦與勞的歷史記憶:基隆的溫州苦力與移民(1895-1955)(安嘉芳)
15:40-18:00
【亞太地區的海洋書寫(三)】
與談人:陳益源
唐代水域文學意象對比分析——以自然河段、人工運河和海洋為例(李菁)
「由島至島」——在臺馬華書寫跨海懷鄉之異國形構兼論臺灣新世代后鄉土書寫(溫毓詩)
近代日本「海洋文學」論述熱潮及其中的「南方」表像(吳亦昕)
臺灣先賢留日活動之探討(1895-1945)(卞鳳奎)
※以下場次于人文社會科學院602教室舉行
11:10-12:30
【亞太地區的社會變遷】
與談人:湯熙勇
跨海和異鄉人相遇:后龍溪流域客家人的多元族際體驗與海外連結(黃麗生)
清代山東與琉球關系的一個側面——以琉球國的飄風難船為中心(修斌)
《韻鏡考》:日本江戶后期的《韻鏡》學構建(李無未)
13:20-15:20
【亞太地區的地域傳播】
與談人:寧波
社會動員和政治參與:日治時期的基隆中元祭(吳蕙芳)
臺灣漁會組織的課責問題初探(林谷蓉)
跨?!敢粕瘛古c東南亞華人移民社群建構:以新加坡江兜王氏社群為研究個案(孟慶梓)
經濟變革過程中漁村婦女的社會地位變化研究——浙江舟山螞蟻島鄉實證研究(韓興勇)
13:20-15:20
【亞太地區的國際互動】
與談人:李無未
仁川與北韓的國際互動(李俊漢)
1920年代前期英國政府對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的評估與檢討(應俊豪)
19世紀末英國大英火輸公司的東亞航運(松浦章)
我國水產高等教育的百年沿革與戰略轉型(寧波)
海洋文化的科學思想發軔(陳玲)
2、臺灣研究在德國、紀念王世慶先生研討會暨2011年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年會
時間:2011年12月2日(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議程
9:10-10:40
【臺灣研究在德國】
主持人: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Taiwan Studies in Germany and a German Approach to European Taiwan Studies: Idea, Concept and Agenda of the European Research Center on Contemporary Taiwan (ERCCT)(舒耕德(Gunter Schubert),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負責人)
Taiwan Research in Germany: Forays into a neglected field(韓可龍(Henning Kl?ter),德國波鴻大學臺灣研究小組負責人)
德國漢學在社會學領域的臺灣研究:以柏林為例(達嚴思(Jens Damm),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1:00-12:00
【座談會】
主持人:黃富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與會學者:舒耕德、韓可龍、達嚴思、張隆志
14:00-15:00
【王世慶先生之學術貢獻:社會經濟史】
主持兼與談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終身的職志:王世慶先生的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王世慶先生與日治以后社會經濟史之研究(何鳳嬌,國史館纂修)
15:30-17:00
【王世慶先生之學術貢獻:檔案與史料之搜集】
主持兼與談人:施添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典型在夙昔:王世慶先生與古文書、族譜的搜集與研究(李季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學博士)
王世慶先生與總督府檔案的研究利用(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世慶先生與臺灣地方志的纂修(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3、臺灣教會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2至3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臺灣基督教史學會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2日(周五)
9:30-10:00
【主題演講】
題目待定(狄剛,前天主教臺北總教區總主教)
10:35-12:00
主持人:李宜涯
Documenting the church in Taiwan: the Perspective from Yale University(Martha L. Smally)
評論人:王成勉
Politics, Sociaty and culture of Taiwan: Observations of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1865-1953(Rolf G. Tiedemann)
評論人:梁唯真
13:40-15:10
主持人:古鴻廷
臺灣天主教主要史料:《教友生活周刊》之研究(古偉瀛)
評論人:陳聰銘
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研究與史料探討(王政文)
評論人:張妙娟
臺大楊云萍文庫之長老教會白話字文獻研究(黃子寧)
評論人:張妙娟
15:30-17:00
主持人:古偉瀛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Christian University in Taiwan: Seeing Tunghai University through the Records of the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in the Oberlin College Archives, 1955-1979(Jonathan Benda)
評論人:古鴻廷
Articles about Waiwanese churches that appeared in Japanese chuirchs that appeared in Japanese church new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aiwan(Yuki Takai-Heller)
評論人:查忻
日治時期臺灣官文書中所見教會資料之研究(陳世榮)
評論人:查忻
12月3日(周六)
9:00-10:30
主持人:吳蕙芳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館藏史料之研究(張妙娟)
評論人:鄭仰恩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議事錄介紹——兼論地方教會議事錄之史料價值、限制與應用展望(鄭睦群)
評論人:鄭仰恩
教會聚會所典藏資料分析:以聚會所在臺灣的初期福音開展為中心(1949-1962)(蔡蕙光)
評論人:周琇環
10:45-12:15
主持人:王成勉
尋本溯源:太平洋馬雅各布紀念教會史料與歷史撰述之分析研究(梁唯真)
評論人:洪健榮
臺灣教會史料分布與典藏之研究(王成勉)
評論人:吳昆財
張靜愚日記中有關中原大學史料的探討(李宜涯)
評論人:張光正
13:40-15:00
【圓桌論壇I:中國基督教史料搜集的機遇與合作】
主持人:鄭仰恩、Wong, S. M. Irene
討論人:查時杰、陳方中、盧啟明
15:20-16:50
【圓桌論壇II】
討論人:林哲宗、陳志宏、潘佳耀、莊秀禎
4、「行旅、離亂、貶謫與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8至9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8日(周四)
10:10-12:00
主持兼評論人:王學玲(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大荒風雪寫邊聲——明清兩代東北流人文學創作概述(李興盛,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終身榮譽研究員)
13:30-15:20
主持兼評論人:林玫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詞人之詞與離亂人生——論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項鴻祚及蔣春霖的審美變異(黃坤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院務委員及資深書院導師)
清詞中的離亂書寫(歐明俊,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離亂、行旅的印記——左錫嘉孤舟入蜀圖的題辭探析(卓清芬,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5:40-17:30
主持兼評論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謫仙與難女:徐鄂(1844-1903)《梨花雪》中的歷史與想象(韓瑞亞(Rania Huntington),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
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朱權刻書與靖難之變——以《漢唐秘史》、《原始秘書》為中心(林桂如,東京大學文學部.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
12月9日(周五)
10:10-12:00
主持兼評論人: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姑妄言之,好官為之——《姑妄言》與《黔書》的西南視野(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博物.異志.地方史:謝肇淛《滇略》的書寫視域及文化意蘊(范宜如,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丁文江《漫游散記》之西南民族調查(王鵬惠,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
13:30-15:00
主持兼評論人:王安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
論董榕《芝龕記》傳奇中之明末敘寫與邊域想象(王璦玲,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厓門記憶與嶺南遺民精神(左鵬軍,華南師范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
15:20-16:50
主持兼評論人:李孝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行旅、交游與李斗的文學活動(吳秀卿,韓國漢陽大學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授)、(孫書磊,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韓國漢陽大學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客座教授)
晚清苦力的國際化: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石靜遠,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員(2011-2012))
5、東亞碑刻史料解讀工作坊
時間:2011年12月9日(周五)
地點: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計劃: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議程
9:30-10:20
廣開土王碑文中的守墓人制度(甘懷真)
10:20-11:10
南北朝新出土墓志的實地觀察——南京、洛陽、西安、太原(佐川英治)
11:20-12:10
讀唐昭陵〈李思摩墓志銘〉(李廣?。?/p>
13:30-14:20
十六國時期冬壽墓志中的官職與相關問題(趙立新)
14:20-15:10
碑刻中的漢末地方大姓——成陽仲氏(高震寰)
15:20-16:10
西晉〈華芳墓志〉綜考(林宗閱)
6、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5至8日(周一至周四)
地點:臺灣師范大學、臺東大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東海大學
主辦單位:臺灣藝文作家協會、新地文學季刊社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5日(周一)
地點: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進修推廣學院一樓(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10:00-11:30
主持人:詹澈
用筆來唱歌(孫大川)
少數族群的文學寫作策略:多種語言、多元的聲音的建構(王潤華)
新媒體時代的多民族文學:從格薩爾王談起(湯曉青、劉大先)
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艾克拜爾?米吉提)
12月6日(周二)
地點:臺東大學知本校區(臺東市西康路二段369號)
10:00-11:00
【研討會一】
臺灣原住民的自我書寫和他者鏡像:1980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朱雙一)
評論人:董恕明
少數民族書寫的主題建構:以馬華文學為個案(許文榮、莊薏潔)
評論人:王潤華
11:00-12:00
【研討會二】
歷史書寫與數字傳播:臺灣原住民「文學」論述的兩種思維(陳芷凡)
評論人:周翔
多元性與共同價值:全球語境里的中國多民族文學(金雯、劉大先)
評論人:湯曉青
13:30-14:30
【研討會三】
文化認同、代際轉換、文學生態:現代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動態發展歷程(周翔)
評論人:陳芷凡
開拓差異的空間:「第三空間語言」構想及其話語實踐(楊霞)
評論人:張學謙
15:00-16:30
【座談會一:民族文學中的人與情感】
臺灣:里慕伊.阿紀
大陸:帕爾哈提.伊力牙斯、艾栗木諾、艾克拜爾.米吉提
16:30-18:00
【座談會二:民族文學中的人與自然環境】
臺灣: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
大陸:烏熱爾圖、郭雪波、周建新
12月7日(周三)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9:10-10:30
【座談會三:民族文學與宗教、神話、圖騰】
主持人:林志興
臺灣:林志興、鹿憶鹿
大陸:韋文揚、南永前、馬學功
12月8日(周四)
地點:東海大學博雅書院(臺中市西屯區臺中港路三段181 號)
10:10-12:00
【研討會四】
少數民族政策與《阿詩瑪》的整理(薩支山)
評論人:黃季平
山林場景與文化場域論述:以巴代短篇小說《姜路》為例(吳淑華)
評論人:洪銘水
化解家國之痛:庚子以來京旗文學與現代性話語——在《京話日報》與《正紅旗下》之間(楊早)
評論人:郭楓
14:10-15:30
【座談會四:民族文學中的部落歷史與社會變遷】
臺灣:巴代、沙力浪、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啟明.拉瓦
大陸:鐵穆爾、黃愛平、阿牛木支
16:10-17:30
【座談會五:民族文學與文化研究】
臺灣:瓦歷.斯諾干、淡瑩
大陸:黃偉林、郎偉、李鴻然
7、「民主、帝國與地緣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3
時間:2011年12月10至12日(周六至周一)
地點: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1F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
內容簡介:
12月11日(周六)
15:40-17:20
【Panel VII: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in Transition?】
主持人:朱云漢(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1.“The Structure of the Great Divide: Conceptualizing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of the Postwar Era”(Lee, Sam-Sung,韓國Hallym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系教授)
評論人:朱云漢
2.“The Im/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Indigenous Theories in a Hegemonic Discipline: The Case of Japa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陳慶昌,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徐斯勤(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Imperial Periphery and National Politics: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Anti-Colonial Movements in Okinawa (帝國邊緣與民族政治:沖繩反殖民運動的制度形構與演變)”(王文岳,佛光大學國際與兩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孔誥烽(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12月12日(周一)
9:00-10:40
【Panel VIII: The Geopolitics of Great Powers】
主持人: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1.“The Geopolitics of Civilizational States: Pax Americana vs. Pax Sinica (文明型國家的地緣政治學:美國治下的和平與中國治下的和平)”(徐昕,美國Cornell大學政府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袁易(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2.“Reflections on China’s Soft Power”(龐中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評論人: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3.“Is Democracy without Sovereignty Possible?(沒有主權的民主政治是否可能?)”(魏楚陽,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評論人:清水耕介(日本龍谷大學國際文化學科教授)
8、第一屆「中山——東華周」研究生論文聯合發表會
時間:2011年12月12日(周一)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706會議廳(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10:20-11:50
【專題演講】
主持人:紀志昌(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辨異與玄同的展演——名士、世說、聲論(吳冠宏,東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3:30-15:00
【第一場】
主持人:劉昭明(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論楚簡中從「蟲」形之相關諸字(洪德榮,東華大學中文所博一)
特約討論人:陳立(高師大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論〈鹿鳴〉的美與刺——兼釋《史記.孔子世家》的「四始」(黃羽璇,中山大學中文所博三)
特約討論人:劉文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殷墟文字甲編》中之習刻刻辭及相關問題(陳逸文,中山大學中文所博五)
15:20-16:50
【第二場】
主持人:吳冠宏(東華大學中文教授兼系主任)
試論〈情史〉中的欲望個人與社會倫理——以情外類「情教」的書寫策略為核心(洪敘銘,東華大學中文所碩三)
特約討論人:龔顯宗(中山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紅樓夢中的「嬤嬤」一詞探析(蔡芷瑜,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四)
特約討論人:王松木(高師大國文學系教授)
論郡國奸鑄(莊坤成,中山大學中文所博二)
特約討論人:江素卿(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9、「跨文化中的華文文學文化」(二)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15至16日(周四至周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15日(周四)
10:00-12:00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甚么是華語語系文學?(史書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
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演變(蔣原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3:00-15:00
主持人:林建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
翻譯與文化計劃:二十世紀初之中國翻譯論述(馬耀民,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論托馬斯/穆爾的《烏托邦》在中國語境中的誤讀(姚建彬,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
15:20-17:20
主持人:楊小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和諧友愛之黑色電影,或希臘民主及其中華結局(林建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
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中的階級結構與政治潛意識(謝世宗,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2月16日(周五)
10:00-12:00
主持人:史書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
文化移植中的臺灣:跨區域視野下的環境保護問題(Karen Thornber,哈佛大學比教文學系)
舊聞新語憶春申:陳定山的上海與臺北(黃心村,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文學系)
13:00-15:00
主持人:黃心村(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文學系)
弱勢身體:馬華,同志,張貴興小說(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數字擬像時代的藝術品(楊小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5:20-17:20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跨文化視野下的現代派與俄蘇文學:論戴望舒譯《俄羅斯革命中的詩人們》(鄺可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愛情、家庭與性欲的辯證:托卡列娃與鐵凝作品的迷思(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7:20-18:00
【圓桌論壇】
主持: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Karen Thornber、史書美、林建國、姚建彬、紀大偉、馬耀民、陳相因、黃心村、楊小濱、蔣原倫、謝世宗、鄺可怡(按姓氏筆劃排列)
10、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16至17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大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
主辦單位:胡適紀念館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16日(周五)
9:10-10:20
主持人:黃克武
也談胡適的〈容忍與自由〉(耿云志)
胡適論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張質平)
評論人:張朋園
10:40-12:20
主持人:張玉法
淺論胡適的自由思想(呂實強(代讀))
當胡適遇到蔣介石:論自由主義的挫折(汪榮祖)
乘桴浮于海:論1949 年胡適的政治抉擇(陳三井)
評論人:黃自進
13:30-15:10
主持人:呂芳上
五四學潮中的胡適──兼論胡適對五四事件的歷史紀錄與歷史評價(陳以愛)
新生活的觀念和實現——以五四時期胡適及《新生活》雜志為討論中心(陸發春)
胡適與香港大學的因緣(何光誠)
評論人:呂芳上
15:30-17:30
主持人:陳三井
胡適與忽滑谷快天:再探胡適早期禪學研究問題(江燦騰)
名同實異:胡適的「整理國故」與大陸當代「國學熱」比較(雷頤)
夏道平對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經濟思路的反思(李曉波)
胡適與當代新儒家——以徐復觀的論戰為線索(黎漢基)
評論人:潘光哲
12月17日(周六)
9:40-10:50
主持人:楊翠華
胡適自由主義的人生觀(簡明海)
「穆姑娘」的關懷:「五四」啟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觀研究(段煉)
評論人:丘為君
11:10-12:20
主持人:謝國興
胡適與《文星》雜志(黃克武)
胡適晚年在臺灣(陳儀深)
評論人:薛化元
13:30-15:30
主持人:陳永發
中國自由主義分子的分歧:1930年代的胡適和羅隆基(水羽信男)
胡適國家政治體制思想的考察(萬昌華)
評論人:劉季倫
胡適與反共自由主義:中國自由主義的意念化(吳炳守)
胡適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響應(1949-1954)(潘光哲)
評論人:許文堂
15:50-17:30
主持人:李又寧
胡適詮釋杜威的自由主義——以新發現的杜威在中國演講殘稿為案例(江勇振)
思維真理胡適、杜威哲學與中國在知識上的真理重建(孫中曾)
胡適與科學(宋廣波)
評論人:葉其中
11、「國家治理與民族認同」學術研討會議程
時間:2011年12月17日(周六)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劃「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
內容簡介:
9:30-10:00
【專題演講】
唐宋變革時期以來農耕地區與北方草原游牧地區的族群關系與民族政權的互動(張廣達)
10:00-12:20
主持人:劉學銚
從理藩院到蒙藏委員會:相關法規之轉變與分析(藍美華)
與談人:劉學銚
From War to Worship: Yongzheng and the Unfinished Colonial Enterprise in Southwest China(陳熙遠)
與談人:吳啟訥
清帝國對邊疆無文字民族的統治與邊疆民族的反應——以牡丹社事件前后臺灣噶瑪蘭族為例(李信成)
與談人:林曜同
清代熱河駐防八旗的建置沿革及其軍事功能(1703-1820)(許富翔)
與談人:陳熙遠
13:20-15:40
主持人:唐屹
中國、俄羅斯互動下的中亞與新疆——一個政治史的觀察(趙竹成)
與談人:唐屹
日本學界對于中亞、內亞以及歐亞大陸概念:做為歷史分析概念的脈絡(蔡長廷)
與談人:陳健文
社群與民族自治:關于原住民自治實踐的比較研究(張慧端)
與談人:湯京平
16:00-17:50
主持人:張啟雄
民族認同與少數統治——以金朝女真統治族群內部的變化為例(徐秉愉)
與談人:陳昭揚
清入關前包衣(booi)的幾種指稱與身份性質(黃麗君)
與談人:林士鉉
從「滿州本性素樸」論滿州人漢化問題(蔡明哲)
與談人:林士鉉
12、地下與地上的對話——歷史考古學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17至18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17日(周六)
9:20-10:20
【主題演講】
主持兼評論人:臧振華
Textcavation:Documentary Archaeology Revisited(Mary C. Beaudry,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教授)
10:40-12:10
【第一場】
主持兼評論人:陳光祖
Historical Archeology in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阪井?。?br />
Hydraulic Works of Tirtayasa: Agri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Sultanate of Banten in the 17th century(Sonny C. Wibisono,印度尼西亞國立考古學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
香港九龍1873年龍津碼頭的發掘與保育規劃(吳偉鴻,香港考古學會主席)
13:30-15:00
【第二場】
主持兼評論人:陳國棟
A Global site, Globalperspectives:preliminary Excavation Results of the 17th to 18th century Surosowan Palace and Fort Diamond in Banten Lama, Java, Indonesia(Kaoru Makino,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博士候選人)
全球視野的考古學——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歷史考古學研究架構(張光仁,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客座助研究員)
水域與陸域的交界: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看十七世紀大員港荷蘭船遺址與環境(王瑜,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中心研究人員)
15:20-16:50
【第三場】
主持兼評論人:陳宗仁
(考古學者)閱讀歷史文獻:以17世紀臺灣北部西班牙文獻為例(陳玉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獻材料的局限:十七世紀的臺灣為例(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文化學系教授)
從考古資料看彰化平原史前文化晚期與歷史初期平埔族的關系(郭素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16:50-17:10
【第四場】
主持兼評論人:郭素秋
存在他者記憶的人群——Favorlang?(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史料與考古之間——以彰化地區為例(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2月18日(周日)
9:00-10:30
【第五場】
主持兼評論人:劉益昌
在風箏斷了線之后:論巨石地景與原住民社會記憶的情境(葉長庚,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以臺灣歷史時期漢人物質文化研究的幾個案例談學科整合研究的自我省思(盧泰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臺江內岸近代漢人聚落形成及變遷(朱正宣,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中心主任)
10:40-12:10
【第六場】
主持兼評論人:劉克竑
16、17世紀臺灣原住民對于玻璃珠的文化態度(王淑津,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班)
從野燒壺到清酒瓶(鍾國風,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班)
臺南地區歷史時期磚才之調查研究(張益生、劉鵠雄,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中心研究人員)
13:00-14:00
【第七場】
主持兼評論人:陳維鈞
人類學中的遺傳學研究(林秀嫚,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地景的層位堆棧(鍾亦興,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中心研究人員)
14:00-15:30
【第八場】
主持兼評論人:陳瑪玲
臺灣史前建筑初探(關華山,東海大學建筑系教授)、(屈慧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濁口溪流域石板屋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許勝發,國立成功大學建筑系博士班)
臺灣山區文化地景的歷史考古學初探:以八通關古道為例(鄭玠甫,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博士班)
13、2010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2月23至24日(周五至周六)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議程
12月23日(周五)
9:10-10:40
主持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史料與工具(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歐素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副館長)
近代臺灣政治史(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陳佳宏(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11:00-12:30
主持人:陳慈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濟史(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黃紹恒(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口述歷史(侯坤宏,國史館纂修)
評論人:蔡篤堅(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教授)
14:00-15:30
主持人:呂紹理(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宗教史(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所教授)、(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蔡錦堂(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區域史(孟祥瀚,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評論人: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5:50-17:20
主持人:陳翠蓮(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教育史(許佩賢,國立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評論人: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體育休閑史(林玫君,國立臺灣師范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評論人: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12月24日(周六)
9:00-10:30
主持人:吳文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住民史(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潘繼道(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日治時期臺灣史(日本方面)(岡本真希子,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項目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0:50-12:20
主持人:溫振華(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教授)
美術史(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評論人:黃冬富(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
文學史(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
評論人: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