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簡介(七):漆畫
七、 明代漆畫
明時期漆器裝飾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其裝飾題材、紋飾結構及其裝飾手法等更加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就裝飾題材而言,大凡山水、祥云龍鳳、花卉蟲魚、喜慶吉祥等紋樣無所不包,圖案活潑、自然、大方,既具有傳承性,也不乏創新性的傾向性和選擇性,充滿著生氣。髹飾品種日漸增多,在工藝上達到極高成就,尤其是在描金、螺鈿、款彩、鑲嵌等方面,迎來了千文萬華之盛,奇技淫巧,料不厭精,工不厭細,謹嚴細致,似已達到極限。明清時期漆器裝飾技法,根據《髹飾錄》可分為14類:素髹(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戧金、百寶嵌等。構圖多運用對稱方式,題材廣泛。從傳世之物來看,題材有龍鳳、螭虎、虬夔、獅鹿、麒麟等動物紋,卷草、纏枝、牡丹、竹梅、靈芝、寶相花等植物紋,還有十離紋、冰裂紋、如意云頭紋、玉環、繩紋、云紋、水紋、火焰紋和幾何紋樣等。
明代漆畫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永樂、宣德三朝) 裝飾手法主要有戧金漆和雕漆兩類。其中以雕漆器數量最為龐大。《明太宗實錄》卷二十四中記載永樂元年頒賜日本國王妃的禮物中,就有雕漆盒、盤、花瓶、果碟等,其裝飾圖案中主體紋飾有人物故事、寶相花、太平雀梔子花、太平雀葵花、蒼頭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雞葵花、鸚鵡長壽花、山雀茶花、竹梅, 邊飾有香草、四季花、回紋等。
雕漆紋飾十分豐富,構圖布局講究對稱舒展,或單用,或組合,或寫實,或抽象,變化無窮,已遠勝元代。明早期裝飾圖案大體可分為花鳥、山水人物和龍鳳等幾類。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圓形器、蔗段式盒、蒸餅式盒上。在其上雕刻一朵,或數朵盛開的大花朵。花朵飽滿,四周枝繁葉茂,或旁襯小花朵和含苞欲放的小蓓蕾,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畫面具有完美的整體感。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錦紋,而以黃漆為地,黃襯紅色,鮮明醒目。這種處理手法繼承了元代雕漆的風格,但不同之處為元代以花卉為主題的作品,紋飾疏朗有致,留下的黃地空間較大,而明永樂雕漆,花卉滿布,留下的黃色地較小,有緊密之感。明永樂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蓮花、梅花、荷花、荔枝、葡萄等十余種。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剔紅孔雀牡丹紋盤,明永樂年間剔紅牡丹雙層盤、剔紅茶花雙層盤等,充分反映了明早期漆雕的高超技藝。
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盤、蔗段式盒上。在盤內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漆地雕錦紋,襯托圖案,綿紋地有分別代表天、地、水的三種錦紋。這三種錦紋與元代的處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紋的處理稍有變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紋有的似波浪滾滾,以彎曲的線條表現,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動,而永樂時期的水紋基本固定為圖案化的紋飾,以波折形線條表現。在三種錦紋之上雕刻人物、亭閣。一般的布局為圖案的左側或右側雕刻一座亭閣,以曲欄圍出一定的空間,閣后置古松或垂柳,天上點綴流云朵朵,人物活動其間。或攜琴訪友,或閑暇賞瀑,或高談闊論,或五老相聚,立意鮮明,幾乎全部表現文人的林泉之志和淡泊之情。雕刻時,以工筆手法雕出山林流水、殿閣庭院及人物,既有很強的繪畫效果,又有工藝品的藝術韻味。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圖案,明永樂時期的裝飾題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龍紋、云鳳紋、靈芝螭紋等題材。龍鳳是皇權的象征,作為藝術形象飾于漆器上,此時已經定型,龍矯健而又威嚴,鳳飄逸而華美,它們或與云結合,或與花卉相配, 構成獨特的宮廷專用紋飾。
明永樂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藝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時的作品一般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與文獻記載的··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有明顯的差異。其雕漆風格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的風格,用漆精良潤美,雕刻圓熟勁健,磨工精細光潔,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細微之處處理得精細而又恰到好處。例如,花紋枝葉的紋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來表現出枝葉的正背,花筋葉脈被處理得細膩入微, 雕刻刀法嫻熟流暢, 圖案的邊緣磨得圓潤光滑, 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跡, 代表作品有剔紅對弈圖橢圓盤等。
戧金漆器以朱檀墓出土的云龍紋箱和長方形匣最早。傳世的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朱漆戧金云龍紋長方盒和朱漆戧金大明譜系長方匣等。戧金漆器中填漆為明代新創手法,并被后世繼承,清代宮廷中大量制作。傳世實物有小柜、各式小盒等,圖紋有山水人物、花卉、云龍等。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戧金彩漆牡丹花紋小圓盒。
明宣德期間漆器裝飾題材與明永樂時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龍、云螭、山水、人物等。圖案的處理出現了開光技巧。在盒蓋上或盤內以蓮瓣式、葵瓣式、圓形作為開光,開光內裝飾一種紋飾,開光外裝飾另一種紋飾。開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題,另一方面也能把兩種不同的紋飾分隔開來,同時也可起到美化畫面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在明、清漆器圖案中常被運用,代表作品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剔紅五老圖蓮瓣等。明宣德期間漆器重要的發展是剔彩漆器的出現,如剔彩林檎雙鵬捧盒,既是新創的漆藝品種,又是孤品,其漆色之豐富,圖案之新穎,雕磨之精細, 均無與倫比。
明中期(包括明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六朝) 其間共八十余年。漆器裝飾開始從簡練、樸實、大方的風格向纖巧細膩轉變。這個時期的漆器品種有剔紅、剔黑、剔彩、戧金漆等。裝飾圖案豐富多姿。在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方面,較之明早期果園廠那種整朵大型花卉為主題的裝飾圖案日趨減少,折枝花卉及花鳥題材明顯增多,如鴛鴦荷花、喜鵲登梅、綬帶牡丹、茶花小鳥、蘆雁等。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于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游、漁家樂、采藥、騰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其代表性的作品有東京東方藝術館珍藏的剔紅樓閣人物座屏等。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征。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無論是花卉題材或人物故事題材的作品均刻有錦紋,早期黃漆素地之上壓花的做法幾乎蕩然無存,從而形成了錦上添花的表現手法。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崇禎五朝) 漆器除了剔紅,剔彩、戧金彩漆亦大量制作,漆藝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剔彩漆器自明宣德時期出現以后,到了明嘉靖時期剔彩漆器驟然增多,一躍而成為雕漆的主流產品,呈現出大規模發展的局面。此時的剔彩器以題材新款,紋飾繁復,雕工精細,不施磨工,鋒棱俱在的獨特風貌獨步一時,形成了與明早期雕漆藏鋒清楚,渾厚圓潤完全不同的風貌特征,在色彩和雕工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北京故宮藏剔彩貨郎圖盤,是嘉靖時期的優秀作品。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改變了過去較為單一的分層取色的重色雕漆技法,進而采取了分層取色與斜刀取色相結合的新手法裝飾器物。漆色豐富,協調融合,爭奇斗艷,構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器物裝飾主要以紅、黃、綠三色交替,每色有相當的漆層。一般雕刻紅花、綠葉。若雕雙龍則以紅、黃區分,以紅色漆為龍鰭,以黃色為龍身,以綠色為龍發,似剪影式的效果;若鳳紋則以紅、黃、綠來表現其飛翅及長尾,三種顏色的變幻,似美麗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現童子,則以紅、綠二色分飾衣、褲,以展現兒童的天真、活潑。北京故宮藏剔彩蓮杵紋大圓盒就是一件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這一時期尤以圖案間襯托的流云紋使用此種雕法最多,形成了嘉靖以來較為流行的一種表現手法;另有一種表現方法,即以黑漆間朱線來雕刻山水人物花紋,如北京故宮藏明代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除對重色雕漆的繼承和發展外,堆色雕漆的出現和使用,是嘉靖、萬歷時期剔彩工藝的又一成就。如··大明萬歷年制款剔彩云龍紋花卉圓盒就是一例。就目前所見,這一時期的堆色法還僅限于表現花筋葉脈等局部紋飾,用以塑造主題還應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了。
這一時期的漆器裝飾題材也有獨特風格,除部分繼承前期的山水人物、飛禽鳥蟲等題材外,一改明早期雕漆簡單大方、莊重拙樸的裝飾風格,而滿目皆為吉祥文字、圖案以及道教色彩的題材紋飾所充斥,龍、鳳、鶴、鹿,以及鮮桃、靈芝等紋樣占據了圖案的主題,構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這與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崇信道教密切相關。嘉靖皇帝為禳災祛病,延年長生,不僅迷信方士,而且對各種祥瑞之物尤為喜愛,包括松、竹、梅、仙鶴、靈芝、壽桃等寓意福壽、吉祥的裝飾題材,由此形成了嘉靖時期器物上的裝飾風格。長生不老、升仙、萬壽等成為這一時期漆器裝飾常用的主題,如五老祝壽圖、群仙祝壽圖以及表現仙山樓閣的題材作品等;出現了以文字組成的圖案,例如,以松、竹、梅纏繞組成“福、祿、壽”三字;以“福”字為漆盤的裝飾;雕三個壽桃,每桃上雕一字,組成“福、祿、壽”的漆圓盤;以開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組成文字,如“皇圖億載,圣壽萬年、乾坤清泰、萬壽齊天、萬年長生、萬年如意、萬壽永年”等裝飾紋樣。壽春圖是這個時期典型的裝飾題材,并對清代乾隆時期的裝飾圖案產生了影響。春字盒有剔紅、剔彩兩種,在蓋面開光內雕聚寶盆,盆內裝有盤腸、珊瑚枝、銀錠、古錢、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萬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壓一個“春”字,春字中圓形開光內雕老壽星。代表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剔彩春壽圖圓盒、剔紅福祿壽歲寒三友圖盒等。龍紋仍然是這一時期漆器裝飾的主要題材之一。如故宮博物院藏品剔彩雙龍紋小箱。此箱雖無銘文, 但實屬萬歷朝官造雕漆之精品。
明嘉靖時期漆器的錦紋表現形式也有較大變化,突破了明早期的三種錦紋形式,出現了萬字錦、勾云錦等,有的甚至雕刻出五、六種錦紋,錦紋的比例較大,風格獨特。這一時期戧金彩漆漆器日漸增多。造型有銀綻式、梅花式、菊瓣式、方勝式等,制作工藝十分精致。以戧金為圖案的輪廓線及葉脈紋理,在輪廓線內填以紅、黃、綠等色漆,紋飾磨平后具有繪畫般的效果,代表作有故宮博物院藏品戧金彩漆龍鳳紋缽式盒等。明代出現了漆器藝術的專著——黃成所著《髹飾錄》。其中“金髹”、“罩金髹”、“描金”等與黃金髹飾相關的條目,推動明清兩朝把漆器雕刻金髹發展到極至。下面簡介明代三個時期的代表性漆器繪畫藝術:
64、黑漆嵌螺鈿仲景行醫圖鼓式盒 元明之際黑漆嵌螺器代表作。張仲景為東漢名醫生,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他曾被舉薦做官至長沙太守,但因朝政昏暗,民不聊生,又值瘟疫流行,毅然辭官回到老家河南南陽伏牛山專心從醫救治四方百姓,并著寫了人類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傷寒雜病論》。該盒畫面即是表現其行醫情形。盒鼓式,平蓋面,圈足。通體髹黑漆為地,以螺鈿嵌紋飾。蓋面蒼松映掩,祥云繚繞,醫圣張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車而至,四人作揖迎接,牧童牽牛旁觀。蓋、盒壁嵌乳釘紋各一道,上、下口緣飾纏枝蓮紋。盒里髹朱漆,足圈內髹黑漆。此盒鈿色艷麗,五彩斑斕,人物刻劃細膩生動,工藝精湛。
元明之際黑漆嵌螺鈿仲景行醫圖鼓式盒
65、剔紅游歸圖倭角方盤 此盤原為英人菲格斯爵士(Sir John Figgess)舊藏,1973年曾于大英博物館他私人漆器展覽中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題材相仿,同樣帶有《大明宣德年制》偽款的方盤。該盤呈方形,倭角,隨形圈足。盤心開光內飾天、地、水三種錦地。上雕樓閣聳立,古樹參天,樓閣內兩老倚窗對飲,兩童子正備茶,一童攜琴進閣,門外兩人策馬奔向樓閣;后有一童子擔食盒飲具相隨。遠處山巒起伏,一對仙鶴于祥云下飛舞。盤內、外壁雕刻牡丹、茶花、菊花和石榴。底髹黑漆,中央填金刻《大明宣德年制》橫款,為偽款。模糊間好像還有永樂款。此盤上的款式頗受學者爭議,有部份學者認為這盤來自更早期,屬于一組精雕細琢洪武年間制造的漆器。
剔紅遊歸圖倭角方盤
66、永樂剔紅菱花式愛鶴圖盤 盤呈八瓣菱花形,隨形圈足。通體雕朱漆紋飾。盤心開光內飾天、地、水三種錦地,上雕庭院景致,蒼松掩映,殿閣曲欄,祥云縈繞,艷陽高掛。高士端坐案前閱讀,旁有童子侍立。閣內童子忙于奉茶,院中童子手捧食盒而來,白鶴回首挺立。盤內外壁素地上雕飾菊花、茶花、荷花等多種花卉。足內髹褐漆,左側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書偽款,款下隱約可見針刻《大明永樂年制》。
此盤造型渾厚,漆色沉穆,曾次分明。以天、地、水三種錦紋為地雕人物,為典型永樂風格。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剔紅菱花式愛鶴圖盤
67、剔紅孔雀牡丹紋盤 盤高6c厘米,口徑44。5厘米。明代早期永樂年間漆器,現藏故宮博物院。盤內雕牡丹襯底,技葉繁密,花朵肥厚。牡丹花紋上雕一對孔雀,氣勢富麗奔放,雀身羽毛纖若刷絲,微如毫發,與豐滿的牡丹花葉形成鮮明對比。孔雀身、頸邊緣處稍高,中部略凹,尾翎似鱗狀浮起,層層錯落,增強了立體感。足內髹黑褐色漆,一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細書款。紋飾形象生動,工藝高超精湛,是永樂剔紅漆器中最精美的一件。
明永樂年間剔紅孔雀牡丹紋盤
68、雙層牡丹石榴剔紅圓盤 明代早期漆器,盤呈圓形,漫淺式,圈足,盤邊凸起兩道弦紋。通體素地上髹朱漆,在朱漆的層間能看見一層黑漆。上層滿雕牡丹,下層剔滿石榴花,穿枝過梗,繁而不亂。上下兩層花紋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又互相映襯,各成體系。盤外壁剔香草紋,底髹黑漆。此盤造型典雅大方,畫面富麗,髹漆厚重,刀法圓潤。雙層雕刻章法有致,表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傳世品中僅見數例,充分反映了明永樂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藝。
明代早期雙層牡丹石榴剔紅圓盤
69、宣德剔紅云龍紋盞托 盞托為木胎,由圓形盞、盤和外撇高足三部分組成。通體黃色素地上堆朱漆,下部有黑漆一道。盞外壁雕游龍兩條,盤心剔游龍三條,龍均五爪,游弋于靈芝云海之中,黑漆點睛。盤背及足部雕靈芝云紋。足內中空,髹黑漆,內壁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直款。漆盞托始于宋朝,均為光素。此器造型嬌小,刻工細膩,紋飾精美逼真,為宣德之佳作。
宣德剔紅云龍紋盞托
70、林擒雙鵬圖剔彩捧盒 明代早期宣德年間作品。明宣德期間漆器重要突破是剔彩漆器的出現。林擒雙鵬圖剔彩捧盒既是新創的漆藝品種, 又是孤品,其漆色之豐富, 圖案之新穎, 雕磨之精細, 均無與倫比。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盒圓形,口直徑44厘米,高19.8厘米。色漆有紅、黃、黑、綠四種,自上而下為紅、黃、綠、紅、黑、黃逐層髹成,共有十三層之多。紋樣因深淺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豐富華麗。這當然需要周密的設計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所以同類同水平的作品并不多見。畫面以一株枝葉舒展、果實累累的沙果為主要結構,均勻分布在圓形蓋面上。沙果枝頭有兩只相顧而啼的黃鵬,葉間有一蝶、一蜻蜓。此圖的風格介于裝飾紋樣和花鳥畫之間,既有元末花鳥雕漆作品的遺韻,又有工筆花鳥畫的影響。所以,沙果枝葉分布像裝飾紋樣一樣均勻,但雙鳥已改變在花叢上對飛的程式,而立于枝頭對唱,使鳥和花木的關系更加協調。此盒蓋面四周及足上部雕纏枝花果一周,有桃、石榴、櫻桃、葡萄等。上下口邊刻花卉兩周,有牡丹、茶花、桅子、菊花等。其作風與元代漆畫名家張成、楊茂相似。
宣德林擒雙鵬圖剔彩捧盒
71、朱漆戧金大明譜系長方匣 明代早期漆器,故宮博物院收藏。該匣通體髹朱漆地,戧金花紋。匣面長方形簽內有“大明譜系”四字,左右有對稱云龍紋,匣四壁亦飾云龍紋。圖案金光燦爛,有濃厚的宮廷氣息,是極為珍貴的明代戧金實物。故宮博物院還藏有洪武年間朱漆戧金云龍紋長方盒。
戧金云龍紋朱漆長方盒
72、明永樂紅漆戧金八寶文經紋挾板 據《明史·西藏傳三·大乘法王傳》記載:永樂十一年,成祖賜給西藏佛教領袖昆澤思巴《大藏經》一部,此經板當是其中之一副護板。
經板為木胎,兩片為一幅。通體髹紅漆為地,飾戧金紋飾。正面用起地方法雕出周邊單線,內凸紋雙重開光;板沿四周飾雙蓮瓣紋,板心飾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紋;四側均飾纏枝蓮及雙獅。背髹黑光漆,其一刻陰文經名,左刻藏文,右刻《華嚴經第三卷·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永樂紅漆戧金八寶文經紋挾板
73、戧金彩漆牡丹花紋小圓盒 明代早期宣德年間填漆漆器。清宮舊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圓盒高4.2厘米,口徑10.8厘米。盒圓形,蓋略隆起,凹足。通體填紅、黃、綠、等彩漆戧金花紋。蓋面飾六角花形錦地,其上正中是一朵盛開的牡丹花,四周襯以茶花、石榴、秋葵花等花卉。器壁六角形錦地上飾菊花、梅花、荷花、牡丹等花卉。花紋輪廓內戧金,圖紋清晰,色彩豐富,搭配協調,在明早期漆器中頗具特色。盒內及底髹朱漆,盒底右側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此盒蓋面的戧金已無光澤,器壁戧金依然金光閃爍。
宣德戧金彩漆牡丹花紋小圓盒
74、永樂剔紅樓閣人物圓盒 圓盒通高4.5厘米,口徑12.9厘米。盒體圓形,平頂平底,直壁,通體雕朱漆。蓋面在天錦、地錦、水錦三種不同錦紋之上雕樓閣人物圖景,布景充實,畫面生動。盒壁在黃漆素地上雕飾牡丹、山茶、菊花、石榴等。器內及外底均髹褐色漆。漆質細膩,漆色純正,髹漆肥厚。雕刻刀法嫻熟流暢,紋理清晰,屬明代永樂時期典型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剔紅樓閣人物圓盒
75、弘治剔紅樓閣人物座屏 屏高47.7cm,寬32.3cm。明中期漆器代表作,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座屏為木胎,長方形,上部兩委角。畫屏兩面通體髹朱漆,錦地上雕山水人物樓閣。一面是表現西漢宣宗時京兆尹張敞《走馬章臺街》的故事。畫面上遠處山巒雄奇,艷陽高照,一雙仙鶴在祥云中盤旋飛舞。近處崇閣連云,閣內賓客盈門,開懷暢飲,樓外街道上眾人隨一騎馬官人前行。另一面為《十八學士文會》圖。據《新唐書·褚亮傳》記載,李世民為秦王時為收聘賢才建文學館,搜羅了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褚亮等十八位學士。他對十八學士甚為重視,命閻立本畫像,褚亮為之作贊文。畫面上十八學士或聚或散,情態各異,襯以樓閣亭臺。此屏漆層較薄,但雕刻精細,下有“平涼王琰刀”款識。
弘治款漆器極少,代表作是現藏大英博物館的“剔紅黃鶴樓圓盤”,款為“弘治二年平涼王銘刀”,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這件“剔紅樓閣人物座屏”,款識為“平涼王淡刀”。此屏與“剔紅黃鶴樓圓盤”風恪一致,當亦同時期一個流派的作品。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風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圓潤、藏鋒清楚的特點,而有的作品則出現了鋒棱不夠圓熟的特征。此時,雕漆一般髹漆不厚,與早期那種髹漆層次厚、立體效果較好的風格略有不同
明弘治 剔紅走馬章臺街圖座屏
76、孔雀牡丹紋皮胎剔紅盤 明代中期至晚期代表作之一。口徑35厘米,高5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盤圓形,皮胎灰漆地,髹紅漆。盤心中間是以牡丹、孔雀為題的主紋樣。五大一小六朵牡丹花均勻分布在圓形內,兩枝主干則從假山石后穿出。一只孔雀在山石后,一只孔雀飛于空中。這種構圖與元末張成的作品尚有相類之處,但刀法已有較大變化。它已不用有透視關系的體塊來表現花鳥,較多地借助白描式的線來勾勒,而且雕工粗獷,不藏鋒,這是明代中晚期出現的一種雕漆風格。盤心周圍錦地開光,開光中刻瓜果紋樣,也用線條表現,與盤心相呼應。
77、龍鳳紋銀錠形雕填漆盒 明代晚期嘉靖年間作品。長25.2厘米,高11.7厘米。盒子是橢圓形束腰,呈銀錠形。通體髹朱紅色漆,并填彩漆細鉤戧金紋飾。蓋面雕填龍鳳、山海紋樣,篆書“萬”字圖案。蓋四周和口沿分別飾以花朵、八寶和水波紋。足內髹黑光漆,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銀錠形是明代一度流行的盒子的造型,雕填漆的工藝也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漆器工藝之一。這件漆盒向人們展現了明代漆器工藝的狀況和流行式樣,很有研究和收藏價值。
嘉靖龍鳳紋銀錠形雕填漆盒
78、嘉靖剔紅龍鳳紋執鏡盒 鏡盒呈扁平狀,圓首長柄。蓋面與周壁黃漆素地上雕朱漆紋飾。蓋面圓首部飾龍鳳戲珠紋,中間火珠上作一篆書“萬”字圖案。纏枝靈芝穿插期間并延伸至柄部,柄末端雕海水江崖紋;周壁飾牽牛花、菊花、山茶、牡丹等花卉。盒里及外底均髹紅漆,底中央刀刻填金楷書“大明嘉靖年制”直款。
此鏡盒以龍鳳、萬字、靈芝和海水江崖為紋飾,體現了嘉靖帝篤信道教的思想意識。嘉靖皇帝為禳災祛病,延年長生,不僅迷信方士,而且對各種祥瑞之物尤為喜愛,由此形成了嘉靖時期器物上的裝飾特色。
嘉靖剔紅龍鳳紋執鏡盒
79、嘉靖剔彩雙鳳蓮花、四季花卉長方匣共兩匣,一為剔彩雙鳳蓮花長方匣,一為四季花卉長方匣。木胎,長方形,匣前有插蓋,內置大小抽屜十個,兩側有銅提環,下承須彌座。通體髹紅、黃、綠三色漆,以剔彩工藝雕琢紋飾。匣每面紋飾大致相同,均作菱花形開光。其一匣開光內雕雙鳳勾蓮,每面蓮花上各剔一字,為“福、壽、永、長、生”圖案,開光外四角各飾雜寶共二十種,屜面雕雙鳳;另一匣卷草紋開光內雕四季花卉,開光外四角各飾朱漆雜寶,邊飾卍字錦,屜面雕花卉。匣內髹朱漆,底及屜內髹黑漆。
此匣原為英皇喬治五世之三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親王和夫人艾麗斯王妃之舊藏。1987年6月8日于倫敦佳士得拍賣。另外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雕雙龍的長方匣。
嘉靖剔彩雙鳳蓮花、四季花卉長方匣
80、萬歷描金彩繪山水人物漆盒 明代晚期萬歷年間描金彩繪漆器中的佳品,1959年于皖南徽州收購,現藏安徽博物館。徽州地區,明清之際徽商興盛,素有“文物之海”之譽。此件漆盒為長方形,盒長50.3厘米、寬31厘米、通高11.3厘米。木胎,金粉。盒蓋的表面以雙線描金開光,開光內用描金和彩漆繪就一幅人們悠游于江南山光水色間的圖案。畫面上有亭臺樓閣、奇峰塔剎、碧湖古松、行舟蓮荷。還有神態各異的眾多人物,他們有的在觀書或聆聽釋教,有的在憑欄賞茶或觀景吟詩,有的則漫步湖畔攜琴、書畫去訪友,還有一位文雅儒士獨坐扁舟遐想。整個畫面構圖疏密有致,色彩金碧富麗,意境深遠,觀之令人賞心悅目。盒內配置有方碟8件和成對連體盞托3件,均高足、木胎,外髹黑漆,內髹朱漆,邊沿飾描金花卉,與盒體紋飾十分協調、美觀。
萬歷描金彩繪山水人物漆盒
81、嘉靖剔彩貨郎圖盤 明晚期嘉靖以后描金彩繪漆器。此盤通體剔彩,自下而上髹土黃、紅、黃、綠、紅五層漆。盤內圓形開光雕一幅貨郎圖。圖案正中為一老者手持鼗鼓,后置貨郎擔。四面有八童子歡娛嬉戲,情態天真生動。背景為桃樹山石。畫面以紅漆為主,間綠、黃等色,并以黃漆刻天地錦紋。盤邊刻紅、綠龍紋。盤背邊為剔彩靈芝紋。足內髹紅漆,正中有刀刻填金楷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豎行款。
此盤漆質干澀灰暗,但漆色運用精美獨到。人物色彩以紅漆為主,兼用綠漆,紅色為衣,綠色為褲;桃樹則以綠色為葉,以紅色為果實。孩童著裝與花葉紅綠相間,由紅綠漸黃,隨妝露色,濃淡適宜,形成了同一顏色的色差之別。此盤畫面乃是模擬南宋畫家蘇漢臣的“貨郎圖”。繪畫題材被運用到雕漆作品中,使剔彩漆器表現出嶄新的面貌。其藝術效果和紙絹上作畫所產生的效果相似,表現出這一時期剔彩工藝所取得的成就。
82、剔彩蓮杵紋大圓盒 明晚期嘉靖以后剔彩作品中分層彩繪代表之作,現藏北京故宮藏。漆色自下而上備黃、黑、黃、草綠、紅五層。蓋面黃漆素地壓雕纏枝蓮紋,中心圓形開光內雕金剛杵紋,周飾云紋;盒壁雕紅漆面回紋。此器蓋部花紋的工藝特點妙在分層取色與斜刀取色方法相結合。分層取色的花紋,露有紅花、綠葉、彩云等,交相輝映。而花葉及流云紋的邊線又采用《髹飾錄》中所謂的“仰瓦刀法”,斜刀鏟漆,故從正面即可看到漆層斷面露出的彩虹般華麗的色漆線條,如樹之年輪、重重疊疊,似行云流水天然流動,取得了以刀代筆、一筆數色的藝術效果。該漆器為刻意追求線條與色彩相伴為美的剔彩作品,也是對重色雕漆的發展與創新。
83、嘉靖剔彩躍龍捧壽圓盒 盒呈圓形,平頂,圈足。通體剔彩備紅、綠、黃三色,蓋面中央雕一紅龍騰飛于海水江崖之上,龍雙眼圓睜,須發飄揚,兩爪高舉“壽”字在頂。身旁牡丹花葉招展,祥云縈繞。開光外及盒下腹雕纏枝牡丹間雜絆各八個,口沿下外壁雕菱形錦紋,足飾回一周,盒內和底均髹紅漆。盒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書直款。
此盒紋飾生動吉祥,具明嘉靖朝雕漆的明顯特征。
嘉靖剔彩躍龍捧壽圓盒
84、明隆慶剔紅云龍紋圓盤 盤作圓形,圈足。通體黃色素地上雕朱漆紋飾。盤心雙弦線圓形開光,內雕云龍戲珠紋,內壁剔纏枝蓮紋,外壁雕靈芝紋,足墻飾回紋。盤底髹朱漆,正中刀刻填金“大明隆慶年制”楷書直款。
明隆慶朝只有短短六年,雖隆慶漆器和嘉靖漆器一脈相承,無論在工藝技術或裝飾紋飾方面都相當接近,但其存世數量確遠遜于后者。傳世的隆慶官款漆器目前僅見四件佳作:另外兩件分別藏于大英博物館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2008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舉行之《千文萬華 – 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I》專拍中拍出,故此器為研究隆慶官造漆器提供了重要及寶貴的實物數據。
明隆慶剔紅云龍紋圓盤
85、萬歷剔彩錦雞花卉紋長方盤 盤呈長方形,撇口,深沿倭角,隨形圈足。通體雕朱漆。盤心花菱形開光,內下層剔黃漆云紋、中層杏黃漆八瓣錦紋,上層朱漆古錢錦紋,上雕秋葵、石榴、湖石,一羽錦雞臥于石端看著在地上歇息的同伴。盤內壁綠地上雕云龍戲珠紋;四倭角處飾六角錦紋,外壁黃地上雕纏枝蓮紋,足圈雕回紋。底髹黑漆。圈足內上方應有款,被磨。
此盤為仇焱之舊藏。雕琢精細,布局層次分明,構圖疏朗簡潔,為萬歷朝之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件萬歷剔彩錦雞花卉紋長方盤,無論紋飾和尺寸都與此盤相同,但帶宣德偽款。
萬歷剔彩錦雞花卉紋長方盤
86、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中晚期作品。盒通高15.5厘米,口徑24-24厘米,足徑18-18厘米。盒方形,委角,平蓋面,矮方足。通體以黑漆為面,間有朱線三道。蓋面隨形開光,開光內朱漆錦地雕飾天、地、水紋,錦地之上雕飾三位老者隨馬前行,后一童子肩擔書匣、飲器相隨,似為秋山行旅之意。蓋邊及器底部均雕牡丹、菊花紋,上下口緣用剔犀方法雕卷草紋,足雕回紋一周,器里外底均髹黑漆,無款識。
此盒雕法特殊,通體圖案為黑漆面。斜刀鏟漆后,黑色花紋中露有朱線三道,由于所刻山石高低不平,朱漆線間于黑漆山石之間,產生出一種皴染的藝術效果。盒壁的花卉由里向外的每一層花瓣均間有一道朱線,似筆墨勾勒的花筋葉脈,增強了花紋的質感和層次感。這種髹漆做法雖與剔犀相同,但所刻花紋卻不是剔犀,也不是隨妝露色的分層片取,完全是一種以斜層取色追求線條美的剔刻方法,實際上也應是剔彩工藝派生出來的新技法和剔彩之變種,為前所未見。
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
87、剔彩云龍紋花卉圓盒 盒口徑30.8厘米,足徑26厘米,通高13厘米。嘉靖、萬歷時期堆色雕漆的出現和使用,是剔彩工藝的又一成就,大明萬歷年制款的剔彩云龍紋花卉圓盒就是其中一例。該盒通體髹紅、綠、黃三色漆,蓋面雕海水江崖之上雙龍戲珠圖案。蓋邊及盒壁開光雕花卉紋,開光用靈芝紋相隔,上下口緣雕龜背錦紋。足雕回紋一周。蓋面雙龍、海水、江石及盒壁花葉等紋飾均用填色法,即用堆色雕漆技法而雕所成。器里及外底均髹黑光漆,足內上方邊緣刻楷書填金“大明萬歷丙成年制”橫行款。剔彩云龍紋花卉圓盒色彩艷麗,雕工整齊,為萬歷剔彩之精品。
萬歷剔彩云龍紋花卉圓盒
88、嵌螺鈿金銀片長方盒 點螺漆器代表之作,晚明萬歷年間揚州著名漆藝大師江千里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館。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點螺漆器著稱于世,一生留下數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鈿和點螺),現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博物館均珍藏著他的許多作品。嵌螺鈿金銀片長方盒盒蓋、盒底立墻,上下通景,四面各飾一龍,兩橫面的龍騰空而起,兩縱面的龍正興風作浪,波濤中還有幾尾鯉魚,若隱若現。龍的須發、海水、卷云等處的細線,均用薄螺片鑲嵌,龍眼、龍鱗鑲嵌全綠,海水、浪花則填以銀絲。
89、嘉靖剔彩春壽圖圓盒 明代晚期剔彩“春字盒”代表之作。該盒剔彩備紅、綠、黃等色。蓋面開光,內以方格卍字錦地為地,雕聚寶盆內映射出萬道霞光,上托“春”字圖案。“春”字中心圓形開光,居中刻一壽星,其旁襯有松柏和文鹿,取“春壽”之意。“春”字兩側各雕龍紋,四周襯托彩云。合璧上下各有開光四組,內刻水紋、勾云紋、渦紋做地,壓雕游春、對弈等圖紋。開關外斜格錦地壓雕雜寶紋,上下口緣雕纏枝靈芝紋,足雕回紋。盒內及底髹黑漆,底正中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
嘉靖剔彩春壽圖圓盒
90、嘉靖剔紅福祿壽歲寒三友圖盒 通高8.8厘米,口徑17厘米。蔗段式,清宮舊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晚期以開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組成文字的剔彩漆器代表之作。此盒通體以綠漆為地刻錦,以紅漆為面刻花。蓋面雕一片海水浪花,三石立于波濤之中,松、竹、梅纏繞而上,至頂端蟠成草書“福、祿、壽”三字。蓋、器外壁雕鳳、鶴飛舞于祥云之中、海水江崖之上。盒底正中豎刻“大明嘉靖年制”刀刻填金款。嘉靖皇帝一生崇信道教,故當時的宮廷器物上有許多表現仙境,道教符瑞等題材的圖紋。此是嘉靖時期別開生面的一種典型的裝飾紋樣, 為以往所不見。
嘉靖剔紅福祿壽歲寒三友圖盒
91、嘉靖剔彩雙龍紋小箱 通高33厘米,長31.5厘米,寬21.2厘米。清宮舊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晚期以龍紋裝飾的彩雕漆器代表作之一。該箱箱頂設蓋,正面為插門。箱下連寬座,通體雕紅、黃、綠三色漆錦地。插門飾云頭式開光,內雕雙龍戲火珠紋,火珠火焰上升,盤成“壽”字,上有卍字及三星紋,角滿飾纏枝靈芝和雜寶紋,四邊框作菱形開光,內雕纏枝小朵花卉。箱兩側及蓋面紋飾與插門相同,僅龍紋為單龍戲珠。箱背面為綠色海水,上雕松鶴圖。六只仙鶴在松樹上棲息或在空中盤旋,寓意“六合同春”、“松鶴延年”之意。左右伴有月季、靈芝,有祝頌長壽的吉祥圖案。箱內及蓋里均髹朱漆,裝抽屜五具,屜面雕雙龍戲珠紋,屜里髹黑漆。該箱整體漆層較薄, 但刀工嚴謹,工細至極。箱底髹黑漆,正中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
嘉靖剔紅松壽云龍紋小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