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紅娘形象的演變及其原因

  【摘 要】紅娘在唐代《鶯鶯傳》中只是一個普通的婢女形象,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則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自唐至元,經過數百年的接力式創作,王實甫雜劇《西廂記》中的紅娘形象就變成了正義勇敢、機智幽默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紅娘形象還在經歷著各種各樣的發展變化。本文通過分析紅娘形象的演變過程,從而探出紅娘形象經歷這些演變的原因:一是作品所處時代主流思想的反映;二是作者道德觀念的反映;三是作品的形式和受眾的要求。

  【關鍵詞】“西廂故事”;紅娘形象;演變;原因

前言

  “西廂故事”在中國的唐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并流傳,此后很多人都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進行了接力式的改編創作,寫就了多種文學樣式的“西廂故事”作品。“西廂故事”不僅有動人的故事情節,還有人物形象的曲折演變,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人物除了男女主角以外,還有一位地位并不顯赫卻顯得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紅娘。學術界對于紅娘這一形象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大多只是就一部作品進行孤立的靜止的研究。如有的研究紅娘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語言特色,有的研究紅娘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即使偶爾有人涉獵紅娘形象的塑造與流變問題,但關于紅娘形象的演變原因的研究卻有淺嘗輒止之嫌,且缺乏系統性。本文就以《鶯鶯傳》、《董西廂》、《王西廂》三部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的方法,經過邏輯推理,對紅娘形象的演變過程及其原因作一個系統的梳理和闡釋。通過比較分析形成這樣的看法,不同時代塑造出不同的紅娘形象,都與作者表現主觀思想和作品主題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紅娘形象演變及其原因的分析,使人們能更深入地理解紅娘這一人物形象所體現藝術追求的價值取向,作家每一次重塑塑紅娘形象都有著深層的原因。

一、紅娘形象的萌生期:大眾化的婢女形象

  紅娘形象的首次出現是在中唐元稹的著名傳奇《鶯鶯傳》中,但他的形象僅僅是士人階層筆下的一個普通的婢女形象,是故事情節的引線人。她在《鶯鶯傳》中僅出現過幾次,與同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婢女形象一樣,絕無獨特之處。

  (一)紅娘形象溯源

  紅娘的影子,早在西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中已出現。《史記》本傳記相如與文君本事在客游梁孝王之后,故事地點在臨邛。因臨邛令王吉的強邀而過飲當地富豪卓氏家,得遇文君。原傳記甚長,茲節錄一段關鍵文字于下:

  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愿以自娛。”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1](p466)
??
  這短話中的侍者,是幫助卓文君私通司馬相如的婢女,也就是他們私通的橋梁。可以說,沒有侍者的幫助,也就幾乎沒有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紅娘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中。關于“紅娘”的解釋,在許多大辭典上都有介紹,以下列舉幾項作為參考,以便更好理解紅娘形象的來源。

  在《事物異名分類詞典》里,紅娘的釋義是媒人的代稱。“唐代元稹《會真記》謂崔鶯鶯有婢曰紅娘,張生私為之禮,使通意于鶯鶯,于是促成了二人的結合。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進一步突出了紅娘在崔、張婚姻上的作用。后因以紅娘為幫助別人撮合美好姻緣的媒人。”[2](p789)
在《全元曲典故辭典》中,“紅娘”以典故的形式被釋義:

  【出典】元稹《鶯鶯傳》:“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為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沮,腆然而奔。”

  【釋義】紅娘是元稹《鶯鶯傳》中鶯鶯的侍婢,為崔、張二人傳書遞簡,促成了他們的私情。這一人物在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及王實甫雜劇《西廂記》中,發展成為一個光彩的典型形象。后人以紅娘喻指促成婚姻的人,而在元散曲中,往往以紅娘代指聰敏伶俐的侍女[3](p653)。

  在《全宋詞典故辭典·上》中,“紅娘”的典故為:

  【出典】見“月下待紅娘”條。

  【釋義】紅娘是唐傳奇《鶯鶯傳》中崔鶯鶯的侍女,她幫助崔鶯鶯同張生傳詩送信,促成了這一對戀人的幽會[4](858)。

  從上詞典對“紅娘”的釋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紅娘”名字的最早出現確實是在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中。

  (二)元稹所刻畫的紅娘形象

  《鶯鶯傳》中的紅娘在小說中幾乎沒有什么份量,從小說開頭到結尾僅出現七次,而且僅限于崔張相會。作者僅僅把她當一個普通的婢女,只是在用到她時才被提起的小角色,可以說僅僅是元稹筆下的一顆被跳過的棋子。

  1、穿針引線的“小人物”

  紅娘是一個婢女。《鶯鶯傳》載:“崔之婢曰紅娘。”[5](p257)在唐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男性常常以玩弄的態度對待女性。而婢女在女性中的地位又是最低,她們不但要服侍比她們地位高的女主子,而且沒有人身自由,更不用說什么社會地位了。所以,婢女紅娘在《鶯鶯傳》中只是一個“小人物”形象。

  在唐代,大家小姐是不能輕易拋頭露面的,未婚男女往往沒有自由見面的機會。而作為婢女的紅娘卻不同,她可以端茶送水,傳簡遞信,這就為崔鶯鶯和張生的私下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所以張生一有機會便“私為之禮數四,乘間遂道其衷。”[5](p257)而且,紅娘從小就在相國府服侍,對于相國的家譜和鶯鶯的習性愛好當然了如指掌。當她發現崔張二人的真情相愛而老夫人又悔婚時,便開始同情張生,并告訴張生“然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娶焉?”“崔之貞順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5](p257)這一線索的提供是張生成功的關鍵,紅娘的穿引是崔張走向自由戀愛的催化劑。

  在崔張相識之后,涉及紅娘的文字就只有幾處,實為無關緊要的一個人而已。“是日,紅娘復至”,“紅娘寢于床,駭曰:‘郎何以至此?’”“無幾,紅娘復來,來曰:‘至矣!至矣!’”“紅娘捧崔氏而至”“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5](p258)其他就沒有涉及到紅娘的地方了。可見,在元稹眼中,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婢女就是婢女,婢女是絕對不可能發揮什么重要作用的。

  2、元稹筆下紅娘的思想意識

  元稹生活在唐代,那是一個門第觀念、等級觀念較為重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元稹的思想意識和他的作品也籠罩著這種觀念。他作品中的人物又怎能沒有這樣的思想呢?紅娘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當張生“私為之禮數四,乘間道其衷”時,紅娘的第一反應是“驚沮”且“腆然而奔”[5](257)。 “驚沮”、“腆然”二詞就看出這小婢女緊張而惶恐。對一般人來說,沒有聽到過的或者是較為不平常的事情才會有“驚沮”的表情。對于那些聽到的讓人不好意思的事情,才會有“腆然”的表情。張生告訴紅娘的事情,恰恰是她沒聽到過的、令人驚訝的、不好意思的事情,她的反應是很正常的。更何況,在那個封建禮教極其森嚴的社會里,她的表情和舉動就更合乎常情了。

  對于紅娘個人而言,她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她承受的思想桎梏最嚴重,那么她的封建意識也就更加的深厚了。當紅娘發現張生有真情而準備幫他時,說了這樣一句話:“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5](p257)那么,她聽了張生的訴苦之后,為什么不敢言,亦不敢泄呢?因為她腦子里沒有過這種想法,她天天所想的便是孔孟之道、周家之禮,這些大家都已經爛在心里的封建禮教。而相思之情、愛情、自由婚姻對她來說,確實是可怕的字眼。就連崔鶯鶯都“貞順自保”,那一個沒有任何地位的婢女又能有什么新的想法呢?更何況,在她們的頭頂上還有一個封建禮教的典型代表——老夫人。她那與生俱來的、各層人強加給她的封建意識已經讓她不敢有什么新奇想法了,她能做的、可以做的也就只有把鶯鶯的喜好轉告張生,讓他們自己走自己的路,她只能充當一個“引路人”的角色了。

  元稹之所以這樣塑造紅娘形象是有目的的,紅娘的封建思想意識正好與元稹寫這篇傳奇宣傳封建禮教的思想相一致。在當時,封建思想意識如此濃厚,不允許作者有倡導自由戀愛的想法和意識。紅娘要做的就是遵守這樣的封建秩序,不需要去打破它,所以紅娘也就起不了什么重要作用。

  (三)元稹筆下的紅娘與同時期婢女形象的橫向比較

  婢女這個名詞,在《漢語倒排詞典》里被定義為“舊社會里被迫供有錢人家使用的女孩子”[6](p972)。《中國古代法制史話》中引述《唐律疏議》,以八個字來高度明確地概括婢女的地位:“奴婢賤人,律比畜產。”[7](p598)婢女在唐代有“侍婢”、“侍兒”、“使女”、“女奴”、“青衣”等通稱,根據大量出土文物以及出土文書資料來看,唐代蓄養婢女形成風氣。上自王公百家,下至平民百姓多擁有婢女。從散見于唐傳奇中有關婢女的的故事來看,她們一般都有名無姓,如“上清”“罷”“卻要”“綠翹”……往往兩字一名,也多為主人信手之作。有的也只是在主人的姓名后加“婢”,如“范略婢”、“張景先婢”、“馮仁裕婢”等。有的直接來個統稱“青衣”(奴婢的服飾一般有個嚴格的規定,婢女一般只準穿青色的衣服,如白居易詩中“青衣報平旦”,“兩角青衣扶老身”中,青衣成了侍女的代稱),這其實是一種蔑稱,是和她們低賤的身份相合的,連最起碼的稱呼都沒有。

  唐傳奇中私婢多是主人近侍,大多年輕美貌、聰明伶俐,精明能干,多才多藝,她們或者幫助管理家政文書,或者伺候主人飲食起居等等。在尊卑有別的社會里,唐人以男性賞玩的態度去描寫婢女,對婢女這一階層的認識存在種種局限,致使婢女的形象顯得相對單薄。如《唐宋傳奇選》的《李娃傳》中“闔一扉,有娃方憑一雙鬢青衣立。”[8](p930)婢女青衣只是被就順便提起。又如《張老》中的婢女,就只是個背景,文中講到張老娶了韋恕的女兒后,韋恕想念女兒,就派兒子義方去探訪,看到了張家莊“鋪陳之華,目之所睹”后,“青衣出曰:‘阿郎來此’,次又見十數青衣,容色絕代,相對而行,若有所引”,“一青衣引韋前辭”,“未幾,一青衣曰:‘娘子已梳頭畢。’”“忽有一青衣附耳而語”[8](p742)。

  唐人小說中的婢女,只是展現男性為中心的理想愿望及思想意識的陪襯,婢女根本沒有個人的心理特征和主體話語,表現作品中情節較簡單,人物個性還不是那么突出,形象也顯得很單薄。很多婢女只是作為背景或片段式的生活情景而被描繪,缺乏真正的意義。元稹筆下的紅娘與同一時期傳奇小說中婢女形象有著同樣被歧視的命運,她們身份卑微,地位低賤,就算才藝不凡、聰明伶俐,還是擺脫不了唐代的奴婢制度的約束。在這個以男性為中心的寫作視角的作品中,她們也只能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就連擺脫命運的想法也不敢有,生怕做出什么違反“常理”的事情而招致滅頂之災。

  因此紅娘在《鶯鶯傳》中被塑造成為一個大眾化的婢女形象,是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階級意識和元稹本人的士大夫思想的共同產物。唐代上承六朝遺風,士族、門閥等封建思想極其深厚,等級觀念森嚴。而婢女又是處在社會的最低層,連人身自由都談不上,更不用說其他的奢望了。況且元稹是一個熱衷于功名的人,他少年得志,后來雖經曲折但終身居位顯要,做了宰相、節度使。維護封建禮教,鼓吹封建思想對元稹這樣的人是純屬職業操守。那他筆下的普通婢女紅娘也就逃不了他的封建眼光,這也是那個時代“知識男性”的通病。這一現象不僅是唐代社會乃至整個封建社會階級歧視的一種反映,更是封建禮教對窮苦人們享受平等權利的剝奪。

二、紅娘形象的成長期:自我意識的覺醒

  賦予紅娘以鮮明的性格從而使她在人們的心中鮮活起來的是《董西廂》。紅娘在作品中的比重劇增,不論是張生鶯鶯初識還是張生以琴挑情,也不論是“傳簡”、“回簡”、“鬧簡”還是“賴簡”,乃至鶯鶯“寄方”、雙方“幽會”等等,凡是這些場合都少不了紅娘的參與。特別是“拷紅”一節,更是前所未有的,紅娘在這場戲中挑起了大梁。董解元通過一系列尖銳曲折的矛盾沖突,刻畫了一個純真善良、熱情正義、機智勇敢的婢女形象——紅娘。

  (一)《董西廂》對紅娘形象的改造

  在《鶯鶯傳》中,元稹沒有對紅娘的形象做具體明確的描寫和塑造,而在《董西廂》中,紅娘以獨立的人物形象出現。她以獨特的外貌,鮮明的語言,機智勇敢、富有同情心的人格魅力展現在觀眾面前。

  1、紅娘外貌的首次展現

  《鶯鶯傳》中,紅娘沒有外貌描寫,用拍電影的話說她只是個“客串”的角色。而《董西廂》中,紅娘的形象是在張生的評價中出場的:“桃園咫尺無緣到,不意仙姬出洞來。”[9](p17)在張生還沒有真正看清紅娘的面目時,已覺得她如仙姬一樣美,可見紅娘的外貌在董解元的眼中已經有了具體的定義。又如【般涉調·墻頭花】,對紅娘的外貌特征進行了直觀的描寫:“雖為個侍婢,舉止皆奇妙。那些兒鶻鴒那兒掉。曲彎彎的宮樣眉兒,慢松松地合歡髻小。裙兒窣地,一搦腰肢裊。百眉的龐兒,好那不好?小顆顆的一點朱唇,溜忉忉一雙綠老。不苦詐打扮,不甚艷梳掠;衣服盡素稿,稔色行為定有孝。見張生欲語低頭,見和尚佯看又笑。”[9](p18)
??? 從這段紅娘形象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紅娘并非一般家庭婢女。“雖為個侍婢,舉止皆奇妙。”[9](p18)一般家庭的婢女只是負責端茶倒水并無其他要求,而作為相國府的婢女,不但穿著打扮要講究,而且要求一定的素質。比如相貌要美麗,形態行為要得體,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紅娘的舉止奇妙和宮樣眉兒,就可以看出,她的素質和主人的身份地位。從相貌看,“百眉”一詞便把紅娘的長相描繪盡現且給人無限遐想。什么樣的臉龐會是百媚呢?是“病如西子勝三分”的黛玉,還是“沉魚落雁”的昭君?還是“傾國傾城”的楊玉環?我們可以盡情的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紅娘的美貌。從身材體態看,“一搦腰肢裊”是不是與楚國宮女的細腰可以相媲美呢?紅娘那恰是欲語低頭的溫柔,是不是有點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味道呢?

  2、語言彰顯紅娘的性格

  《董西廂》對紅娘描寫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她的語言,作品中不但紅娘語言的數量比《鶯鶯傳》多了將盡十倍,而且在內容上也很有特色。在《董西廂》中,紅娘的語言很具有力度,不僅說明紅娘在故事中的地位的上升,而且表現了她富有同情、見義勇為、愛憎分明的品質。

  紅娘個性語言的顯現主要表現在“兵圍普救”之后,當張生一封書信解了普救寺的眾人之圍,而老夫人卻要悔婚,張生徒勞無獲而傷心無計之時,紅娘的同情心便油然而生,向張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君瑞先生喜!思量此事非人力,也是關天力也。……你有分學連理。”“妾不忍先生恓愴,謾言為之。”[9](p74) 這里可見,她已經被張生的真情所打動,把鶯鶯的喜好告訴了張生:“觀人好惡,乃知人之本情,順之則合,逆之則離。”“鶯鶯稍習音律,酷好琴阮。今見先生囊琴一張,想留心積有日矣。”[9](p74)說明了她做事細心,既能觀察到鶯鶯平時的愛好,也發現了張生有相同的愛好。她的同情心、細心、愛心是張生和鶯鶯由兄妹關系走向愛人關系的轉化劑。

  紅娘的見義勇為在“拷紅”一卷表現得淋漓盡致。當老夫人找她談話時,她知道如今事情已經隱瞞不住了,倒不如直接說出真相還有成功的可能。而老夫人聽到真相時非常生氣,她卻不慌不忙,把二人的郎才女貌般配的言語道與老夫人。“君瑞又多才多藝,姐姐又風流。彼此無夫無婦,這十分相見,夫人何必苦追求!一對兒佳人才子,年紀又敵頭。”[9](p121)然后,進一步講出事情已成定局,而且抓住了老夫人的怕羞要害指出:“經今半載,雙雙每夜書帳里宿,已恁地出怪丑潑水再難收。夫人休出口,怕旁人知道,到頭贏得自家羞。” [9](p121)等到時機成熟,她就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夫人罪妾,夫人安得無咎?” [9](p121)指出老夫人悔婚在先,張生他日揚名必定會報復,說到了老夫人的痛處。“外不能報生之恩,內不能蔽鶯之丑,取笑于親戚,取謗于他人。” [9](p121)最后,她完全變被動為主動,指出了解決的辦法:“君瑞又好門第,姐姐又好祖宗;君瑞是尚書的子,姐姐是相國的女;姐姐為人稔色,張生做事恁通疏;姐姐有三從德,張生讀萬卷書。姐姐稍親文墨,張生博通古今;姐姐不枉做媳婦,張生不枉做丈夫;姐姐溫柔勝文君,張生才調過相如;姐姐是傾城色,張生是冠世儒。咱姐姐消得個夫人做,張君瑞異日須乘駟馬車。” [9](p121)一番辯論說得老夫人心服口服,最后不得不做出讓步:“賢哉!紅娘之論!”“拷紅”卷最終以紅娘的勝利而把崔張二人送入幸福的殿堂。

  在“鄭恒搶婚”卷,紅娘的出現不多。但僅幾句話就可以看出在大家都為鄭恒的言語而驚嚇的不知所措時,她卻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她愛憎分明勸鶯鶯“妾想那張郎的做作,于姐姐的恩情不少。當初不容易得來,便怎肯等閑撇掉!鄭恒的言語無馮準,一向把夫人說調。為姐姐受了張郎的定約,那畜生心頭熱燥。對甫成這一段兒虛脾,望姐姐肯從前約。等寄書的若回路便知端的,目下且休,秋后便了。” [9](p146)面對愛情的考驗,鶯鶯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愛人,而紅娘卻明白張生和鄭恒的為人,她極力夸贊張生,貶低鄭恒。可見,紅娘嫉惡如仇,愛憎分明。

  3、卑賤者的自我意識

  雖然《董西廂》中紅娘已經具有很光彩的一面,是一個有同情心、愛憎分明、見義勇為的人物形象,但她仍然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枷鎖,仍然以一個卑賤者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在紅娘第一次和張生碰面時,她回答:“然夫人怒色,鶯不敢正視,況姨奶敢亂出入耶?” [9](p18)夫人代表著高高在上的封建禮教,而鶯鶯象征比自己地位高的中級階層,“姨奶”則象征與自己同等地位的奴婢們,她承認自己是屬于第三階層的。在她的意識里,她僅僅是沒有什么社會地位的婢女,她當然也就沒有什么人身自由了。

  鶯鶯在“鬧簡”時,把紅娘數落了一頓后,接著又說:“我不欲面折,持此報兄,庶知我意。” [9](p64)紅娘的反映是“驚慌失措,手足戰栗。” [9](p71)之后鶯鶯“賴簡”,又狠狠數落了張生,張生在去住無門時紅娘又是精神失色。可見,這時的紅娘還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小婢女,沒有自己的立場,她當然也不明白這一切只是鶯鶯在做假。在她的眼里,鶯鶯的所做作為都是對的,因而她也只能落個驚慌失措。

  (二)元稹和董解元刻畫紅娘形象出現差異的原因

  同是對紅娘形象的塑造,元稹和董解元筆下的紅娘形象卻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不是哪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以下選擇幾個主要方面進行討論。

  1、時代原因

  《鶯鶯傳》產生在唐代,唐代承六朝余風,等級制度仍然非常森嚴。奴婢的地位經過漫長的歷程,在唐代已經形成了一部法律《唐律疏議》。《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奴婢的地位“奴婢賤人,律比畜產。” [7](p598)這種思想已經是元稹思想的一部分,所以她筆下的紅娘是男性為中心的賞玩物,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地位卑下的婢女。

  在《董西廂》產生的金朝,時局動蕩,戰亂頻仍,對大部分知識分子來說,功名前途十分渺茫,他們的追求也就不如唐人那樣熱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等級觀念就沒有唐人那么強烈,與下層人們的關系也較親密。長期的戰亂,對門閥制度和觀念無疑是一個極大地沖擊,攀附高門與門當戶對的社會意識,已不像唐代那樣具有決定意義。因此,人們更大膽的否定乃至嘲弄門閥,贊美愛情,同情叛逆,歌頌敢于反抗封建禮教的行為。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產生了主題思想、人物性格完全不同于《鶯鶯傳》的《董西廂》。

  2、作者原因

  《鶯鶯傳》的作者元稹是一個熱衷于功名的人物,他少年得志幾乎沒有受到什么挫折,至老為官。他的頭腦滿是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鶯鶯傳》作品的實際,充分說明元稹的寫作目的主要在于鼓吹封建禮教。因此,紅娘在他的筆下也只得這樣處理。

  而董解元則完全不同于元稹,由于他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所以后人對他所知甚少。我們只知道他是“金章宗時人”,“仕于金,始制北曲。”等情況。而且從《董西廂》頭兩套套數《引辭》和《斷送引辭》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平生性情好疏狂,疏狂的情性難拘束”[9](p1)的人物,他“醉時歌,狂時舞,醒時罷”,“秦樓謝館鴛鴦幄,風流稍事有聲價” [9](p1)。總之,他是一個放浪不羈,與社會低層有密切關系的知識分子。因此,他筆下的紅娘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也絕非偶然。

  3、作品的形式和受眾的原因

  《鶯鶯傳》是文人創作的傳奇,它的讀者,當時主要是封建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所以紅娘這時的形象他們是可以接受并認同的。

  而《董西廂》作為民間說唱文藝的諸宮調,它的對象則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要求在作品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聽到自己的心聲和呼喊,這就必然影響到為人民群眾而創作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董西廂》是作者與人民群眾共同的創作。這正是《董西廂》與《鶯鶯傳》存在著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三點,使《董西廂》塑造的紅娘形象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超過了《鶯鶯傳》塑造的紅娘形象,從而使紅娘成為文學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學形象。

三、紅娘形象的成熟期:人格完美的婢女形象

  紅娘的形象經過董解元的神來之筆塑造,已經有了獨立的性格特征。到了元代,王實甫對這個形象又動大手筆進行超越性的重塑,《王西廂》的紅娘,不僅具有同情心、正義感,而且更加幽默風趣、無私助人、勇敢反抗等特征,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成熟婢女形象。

  (一)王實甫筆下紅娘形象得到升華

  《王西廂》中的紅娘形象是在《董西廂》中紅娘形象的基礎上塑造出來的,但《王西廂》所寫的紅娘,能夠很好地處理了紅娘和老夫人、鶯鶯、張生的關系,所以這個形象刻畫得更生動、更深刻、更光彩。作品加強了紅娘所占的比重,全劇有七折由她主唱,不論張生、鶯鶯還是老夫人,只要他們有戲,紅娘幾乎在場。實際上,紅娘已成了全劇的重要人物。

  1、王實甫筆下紅娘的思想意識

  《鶯鶯傳》里的紅娘,地位無足輕重。《西廂記諸宮調》里的紅娘則成了崔張結合不可缺少的助力。這說明金代的董解元意識到在強大的封建壓力面前,才子佳人要沖破羅網,必須得到外力的幫助。他突出了出身卑賤的紅娘的作用,說明了下層人民對自己的力量有所認識。王實甫在《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賦予了紅娘新的面貌。他寫紅娘之所以充當崔張的“撮合山”,不僅是出于對老夫人不講“信義”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對愛情追求的認同。她不僅見義勇為而且緣情反禮。她由剛開始不動聲息地協助崔張,到后來為他們兩肋插刀去打抱不平,這種積極主動地幫助“有情人”的俠氣,反映了人民大眾對“情”的自覺追求的態度。

  紅娘一旦走上幫助崔張實現他們的自由愛情的道路,自己也就走上了反對封建禮教的道路。她從幫助老夫人監視鶯鶯到義無返顧地幫助崔張反對包辦婚姻的轉變,也是她的反抗道路從暗處轉向明處、由思想轉化為行動的轉折點。紅娘走向自我覺醒的反抗道路,不僅僅幫助了崔張走向自由婚姻,也說明了人民大眾反對封建禮教付諸了具體的實踐。

  2、性格更加鮮明

  紅娘的性格在元稹的筆下幾乎沒有什么個性特征,到了董解元的筆下,她已具有了愛憎分明、見義勇為的性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物形象。王實甫更用精準的筆墨,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公正、熱誠、勇敢、機智、幽默、大度、潑辣的紅娘形象。

  紅娘是在“白馬解圍”,特別是在老夫人賴婚以后才明顯地站在張生和鶯鶯一邊的。她的公正、熱誠、勇敢、機智、幽默等性格特征,也是在“白馬解圍”、特別是在老夫人賴婚以后才凸現出來的。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狂叫限三日內獻出鶯鶯,否則寺院焚毀,僧俗寸斬。鶯鶯當眾說出“五便”和“三計”,其第三計是: “不揀何人,建立功勛,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倒陪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10](p67)張生為此修書,派惠明送給他的老同學杜確求救,最終圍兵被解除。公正的紅娘為此十分感激張生,也很高興張生和鶯鶯這一對“才貌相當”的青年結親,誰知老夫人竟然賴婚了。 “賴婚”以后,她眼看著張生和鶯鶯都陷入痛苦的深淵,便轉而痛恨老夫人,自愿挺身而出,幫助張生和鶯鶯。

  紅娘不僅十分公正,而且非常熱誠。在幫助張生和鶯鶯的時候,鶯鶯不信任她。因她帶來張生的簡帖,把她痛罵一頓,張生也埋怨過她。她被鶯鶯痛罵之后,告訴張生:“不濟事了。”張生說: “只是小娘子不用心,故意如此。” [10](p289)這一切,當然都使她傷心、甚至氣憤,她感到“左右做人難”,但她還是克服重重困難繼續幫助他們。當眼看鶯鶯和張生都下不了臺的時候,還是自己“發付”了張生。鶯鶯第二次約張生幽會,紅娘一邊鼓勵張生爭取主動,一邊又催鶯鶯赴約。沒有紅娘的熱誠支持,張生和鶯鶯的結合是不可能的。

  紅娘不僅公正、熱誠,而且異常勇敢。她懂得幫助張生和鶯鶯,是要冒很大風險的。“賴婚”之后,張生求她設法幫助他們,她說:“你待要恩情美滿,卻教我骨肉摧殘。老夫人手執著棍兒摩娑看,粗麻線怎透得針關!直待我拄著拐幫閑鉆懶, 縫合唇送暖偷寒!”[10](p103)但她還是不怕“骨肉摧殘”,為崔、張的結合奔走謀劃,終于促使鶯鶯“酬簡”,和張生私自結合。即使在“拷紅”的嚴重關頭,老夫人以“若不實說呵,我直打死你這個小賤人” [10](p179)相威脅,紅娘也并不懼怕,通過一番銳利的論辯最終說服了老夫人,只好將鶯鶯許配張生。

  紅娘也是非常聰明機智的。她看出張生和鶯鶯能否結合的關鍵并非主要在老夫人,而是主要在鶯鶯。既然問題的關鍵在鶯鶯的“肯”與“不肯”,那么,她的斗爭的鋒芒就不能不指向鶯鶯。鶯鶯其實是“肯”的,但由于有許多顧慮,因而心理和行動常處于矛盾狀態。紅娘看穿了這一點,就幫助她克服這種矛盾心理。她看到鶯鶯第二次約了張生,還是怕去赴約,再也忍不住了: “旦云: ‘紅娘收拾臥房,我睡去。’紅云: ‘不爭你要睡呵,那里發付那生?’旦云:‘什么那生?’紅云:‘姐姐,你又來也!送了人性命不是耍處。你若又翻悔,我出首與夫人,你著我將簡帖兒約下他來。’旦云:‘這賤人倒會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紅云: ‘有甚的羞!到那里只合著眼者。去來,去來!老夫人睡了也。’” [10](p67) 最終,使鶯鶯克服了后顧之憂,走上了反封建禮教的道路。“拷紅”時她預先估計了情況,決定“與他個知情的犯由” [10](p112),強調了既成事實,擺出了利害禍福。她的聰明機智和公正勇敢的性格特征結合起來,就從精神上把本來氣勢洶洶的老夫人擊垮了。

  紅娘是同情而且幫助張生和鶯鶯的,但對他們的弱點,卻時常加以辛辣的嘲笑和尖刻的諷刺。張生請白馬將軍救了崔氏全家,紅娘奉老夫人之命去請張生赴席,一個“請”字才出口,張生忙說: “便去!便去!敢問席上有鶯鶯姐姐么!” [10](p278)看到張生情急的樣子,她忍俊不禁地投去火一樣的嘲笑:“‘請’字兒不曾出聲,‘去’字兒連忙答應。” [10](p278)可在鶯鶯跟前,“姐姐”呼之,喏喏連聲。“秀才每聞道‘請’,恰便是聽將軍嚴令,和他那五臟神愿隨鞭鐙。” [10](p280)張生求她傳送簡帖,許她“久后多以金帛拜酬” [10](p282),她氣壞了: “哎,你個饞窮酸來沒意兒,賣弄你有家私。我莫不圖你東西來到此?先生的錢物,與紅娘做賞賜,是我愛你的金資?你看人似桃李春風墻外枝,又不比賣俏倚門兒。我雖是個婆娘有志氣。只說道: ‘可憐見小子,只身獨自!’恁的呵,顛倒有個尋思。” [10](p283)張生有些書呆子氣,她管他叫“傻角”;張生有些懦弱,她管他叫“花木瓜”、“銀樣镴槍頭”。對于鶯鶯的許多“假意兒”、“裝正經”,她也不止一次地給予尖刻的諷刺:“當日個晚妝樓上杏花殘,猶自怯衣單。那一片聽琴心清露月明間,昨日個向晚,不怕春寒,幾乎險被先生饌。那其間豈不胡顏!為一個不酸不醋風流漢,隔墻兒險化望夫山。你用心兒撥雨撩云,我好意兒傳書寄簡。不肯搜自己狂為,只待要覓別人破綻。受艾焙權時忍這番,暢好是奸!‘張生是兄妹之禮,焉敢如此!’——對人前巧語花言;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里愁眉淚眼。” [10](p303)這些話,像犀利的刀子,一下子就把鶯鶯掩飾自己的假面具戳穿了。

  3、語言更加靈活多變

  《王西廂》對紅娘語言的運用比《董西廂》更加靈活,更加變化多端。紅娘在“拷紅”一節中,表現了她高度的論辯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利弊托出曉大義。

  紅娘與老夫人的斗爭可以說是針鋒相對,攻守兼施,鋒芒畢露。老夫人“悔婚”之后,紅娘認識了她”悔婚”的真正原因。老夫人出爾反爾地將女兒許于鄭恒,就是為了完成父母之命而反對自由婚姻的封建邏輯。紅娘對于老夫人的毀約和踐約非常不滿,所以,在面對老夫人咄咄逼人的氣勢時,她沒有一點退縮的意思。紅娘直接招承了鶯鶯和張生的私會之事,緊接著又說:“非是張生小姐紅娘之罪,乃夫人之過也。” [10](p302)紅娘一步步將老夫人打下陣來:“紅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來辱沒相國家譜;二來張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嚴之罪。” [10](p302)紅娘之言,字字是真,句句是理,步步緊逼,逼得老夫人無話可說,只得撒手作罷。紅娘抓住了老夫人的兩大痛處:維護封建禮教,維護封建大家族的社會聲望。她以信義之道,明之以理;以家族之辱,曉之以利弊。老夫人如果不承認崔、張關系,既失理又失利,逼得老夫人不得不承認:“這小賤人也道得是。” [10](p303)

  紅娘與老夫人的一番交鋒,看似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是維護封建思想的,但她的行為軌跡卻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紅娘之所以站在封建思想的立場上講理,完全是她的高明的斗爭手段。她了解老夫人,惟有這樣的語言技巧才能徹底擊潰她的心理防線,使她無法也不敢張揚崔、張私會之事,要維護封建禮教,要維護家族聲譽,她只有退步。紅娘的斗爭為實現崔、張愛情自由贏得了主動。

  她的語言也充滿了奚落嘲諷、幽默圓轉的趣味。從“鬧齋”到“寺警”,紅娘認識了張生的真誠、善良和才華,也了解了他的癡迷和癲狂。張生才華橫溢卻功名未遂,對鶯鶯一見鐘情卻又不知所措,干脆利落的紅娘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在張生面前,紅娘的調皮、諷刺和奚落反而使張生對她產生一種依賴感。老夫人賴婚后,紅娘決心幫助困境中的張生,她言道:“街上好賤柴,燒你個傻角。你休慌,妾當與君謀之。”如此俠肝義膽,使張生敢于在紅娘面前直抒胸臆。面對紅娘的熱誠相助,張生無以回報,言愿用金帛拜酬,卻因此招來紅娘的一頓臭罵:“哎,你個饞窮酸來沒意兒,賣弄你有家私,莫不圖謀你的東西來到此?先生的錢物,與紅娘做賞賜,是我愛你的金貲?紅娘的品性和超凡脫俗能不讓張生信服嗎?”[10](p283)

  面對鄭恒,紅娘依舊不卑不亢、義正言辭。在她心中,鄭恒是一個丑陋不堪的人物。紅娘雖地位卑微,但她不重金帛重正義。因此,當老夫人以父母之命欲將鶯鶯許于鄭恒時,紅娘決不袖手旁觀,她要徹底揭穿老夫人賴婚的擋箭牌。鄭恒死皮賴臉來普救寺搶婚時,紅娘與他展開了正面交鋒,說他是:“依著父兄仗勢欺人”,“買弄你仁者能仁,依仗你身里出身” [10](p316),說他是“小濁民”。至此,紅娘這一人物的交際才華的亮點完全顯露出來,她潑辣勇敢,無私無畏,鋒芒畢露。

  4、處于社會最低層卻沒有絲毫奴顏媚骨

  紅娘雖是個丫頭,但她對老夫人、鄭恒,甚至對鶯鶯、張生,她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奴顏媚骨。她不屑卑躬屈膝,不善阿諛逢迎、獻媚取寵,對鶯鶯,她敢于揭露和反抗她的“假意兒”和“乖性兒”,有時甚至不留情面,反戈一擊。《鬧簡》一折中,便有充分體現。對懦弱、書生氣十足的張生,即使在知道鶯鶯對張生情有獨鐘之后,身為奴婢的她依然保持她的個性和本色,對他的“傻癡呆酸”和“銀樣蠟槍頭”的種種缺點進行了善意的調侃和嘲諷,有時甚至很尖刻。對手握生死予奪大權的封建主義代表人物老夫人和鄭恒也同樣不畏縮、不退讓,且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顧,敢于頂撞,義正辭嚴。

  紅娘的形象在王實甫的筆下,已經突破了一般婢女形象的限制,已經從一個只為主子牽橋搭線而無獨立思想和性格婢女,發展為一個做事沉穩、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成熟女性。她善于窺測崔張心事,對于鶯鶯、張生的懦弱,她給于激發和鼓勵;她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在崔張無助時候,她總是去熱心的幫助;她熱情潑辣、氣度不凡,看到鶯鶯、張生忸怩作態時,她總是善意的嘲笑。但一旦東窗事發,無助的是崔張,勇敢面對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是紅娘;她勇敢機智,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在古板威嚴的老夫人面前,她義正言辭、步步逼近、反攻為守,最終取得了反封建的勝利,促成了崔張的團圓。

  (二)王實甫筆下紅娘形象的性格特征更加豐滿的原因

  紅娘的性格特征從模糊到清晰再到鮮明走了一條非常曲折的路線,直到王實甫的筆下才如此豐滿,這與劇作家所處的時代和他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系。

  1、作者生活的時代大勢所趨

  王實甫生活在元代,正是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時代,科舉考試停止了,士子不再可能把詩文當作上天梯,他們的地位由傳統的“四民”之首,一變而為社會下層,由高踞于百姓之上變為沉淪于百姓之中,真正了解了平民的感情和愿望。于是將其才智寓乎聲歌,抒其怫郁。紅娘的反抗性和斗爭性正好順應了那個時代人們反對封建壓迫和剝削的反抗斗爭,它反映了時代的主題,同時也是同時代廣大受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的共同的愿望。

  2、作者本人的思想觀念

  王實甫是大都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跡具不詳。賈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約提到他的有關情況:“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櫻花寨明風風排劍戟。翠紅鄉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 [11](p286)所謂“風月營”“櫻花寨”是藝人館妓聚居的場所。王實甫混跡其間,可見,他與市民大眾十分接近。他也就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并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真實愿望。紅娘形象的塑造,正是王實甫所認為并表達出來了婢女的反抗精神和斗爭精神。

  (三)董解元和王實甫塑造的紅娘形象與表現作品主題的關系

  我們知道作者往往是為了表現自己作品的特定主題思想去塑造人物形象的。這樣看來,《董西廂》和《王西廂》是為了表現贊揚自由愛情和反抗封建禮教的主題而使紅娘的形象發生巨大改變的。紅娘對崔張愛情同情、支持和幫助,是為了崔張在反抗封建禮教的道路上有個幫助人,而這個人也必須站在他們的統一戰線上,與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那這個人也就非紅娘莫屬了。一方面,她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到的殘害最厲害所以最具有反抗性。另一方面,她目睹了崔張的真實感情,同情他們的遭遇,又與鶯鶯情同姐妹,她也最有可能與他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相反,紅娘在《董西廂》和《王西廂》中的性格特征有推動情節的發展和深化主題的作用。一方面。她的機智幽默,熱情無私的性格特征是崔張愛情的催化劑和粘合劑,加速她們的愛情進程,使崔張更快、更堅定地走自由相愛的道路。另一方面,她的勇敢的反抗精神給崔張堅強的精神支柱和勇敢的反抗同謀,使他們在反抗的過程中更加的堅定和勇敢,她的現身做法達到了推動情節發展和深化主題的雙重功效。

四、后代作家對紅娘形象的重塑

  紅娘的形象在經過元稹的初塑、董解元的再塑、王實甫的完善后,已經非常鮮明、清晰、富有個性。但后代作家并沒有停止對紅娘形象的改造,在明清時期,紅娘的形象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李日華的《南西廂記》中紅娘作為挑逗者的形象登上了戲劇舞臺;明中后期,《定本西廂記》和《金瓶梅》中紅娘的形象比挑逗者更加出格,可稱之為猥褻者,主要表現在明代后期的戲曲小說領域。明末黃粹吾的傳奇《續西廂升仙記》[18]中紅娘又變成了禮法維護者的形象。荀慧生的京劇《紅娘》,是紅娘一躍成為劇中的主角,俠義者的化身。如此種種對紅娘形象的改造,在藝術上都沒有超過《董西廂》、《王西廂》對紅娘形象的塑造,而且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也不大,在此就不多加贅述。

  通過上文對紅娘形象演變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發現“紅娘”不僅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是一個文學人物的典型,是一種文學現象。就文學人物而言,她是同時期婢女形象的象征,也代表了同時期婢女的特征;就文體而言,表現形式的限制和突破造成了紅娘形象的波動;就表演藝術而言,其流變的軌跡伴隨著戲劇性日益受到重視的過程;就作者而言,紅娘形象的變化反映了不同作者的思想觀念、社會地位、和理想愿望;就作家所處的時代而言,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敘事視角,而作品所反映的時代主題、人們的共同理想、人物的性格特征就不盡相同;就文學人物和作品主題的關系而言,文學人物形象的不同展現都是為主題思想服務的,主題思想也是靠文學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得到充分體現的。

  本文對紅娘形象演變和原因的具體分析,有助于研究不同時代的社會狀況和階級意識,而且使我們認識到,紅娘這一人物形象不僅是作者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形象,而且是同時期婢女命運和思想意識的具體反映。

結束語

  通過將近一個多學期的努力,我的畢業論文終于可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在老師的悉心教導和嚴格要求下,我知道了撰寫畢業論文的艱辛。老師們嚴謹負責的態度使我工作更加認真和努力,學到很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

  開始,我查閱了圖書館能查到的所有與我的論文有關的資料,但真正下筆時還是有點力不從心。這時我才發現做學問和學知識是不一樣的,所有的缺點都暴露出來了。我發現只寫紅娘形象的演變不算是真正的論文,論文就要提出一個新觀點,然后去論證它。所以,就想到了紅娘形象為何會經歷那么多不同的演變,到底能反映一種什么現象。我就開始下筆往這方面努力,但我發現我不僅理論知識不足,而且表達能力也欠缺,經常有詞窮的感覺。但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看書、搜集資料、和老師討論之后,我的論文的語言就流暢多了,也提出了我想要表達的觀點。我的論文的前幾篇稿子有很多表達不妥的地方,但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解釋給我聽。現在不僅把以前很多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弄懂了,而且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我也知道了論文該怎么寫,往哪個方面去寫。

  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發現在文化探究和哲學、美學等理論知識儲備方面有所欠缺,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在這方面多加努力,使我的論文水平可以有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長城出版社,1999.

[2]鄭恢編.事物異名分類詞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呂薇芬編.全元曲典故辭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

[4]范之麟編.全宋詞典故辭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

[5]元稹.會真記[M].王季思校注、張人和集評.集評校注西廂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郝遲編.漢語倒排詞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7]李用兵編.中國古代法制史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8]張友鶴選注.唐宋傳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9]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10]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袁行霈編 .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王實甫.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13]賀新輝、朱捷編.西廂記鑒賞辭典[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

[14]段啟明.西廂論稿[A].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15] 張樹英校注.李日華.南西廂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6]徐奮鵬.詞壇清玩槃薖碩人增改定本西廂記[D].北京:中華書局,1981.

[17]戴鴻森校點.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18]古本戲劇叢刊編輯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初集[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54.

[19]荀慧生.荀慧生的舞臺藝術[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

The Evolution Of HongNiang’s Imagination And Its Causes

LiuYanyan
(Chinese department Chaohu College, Chaohu? Anhui? 238000)

  Abstract: The imagination of hongniang is a very ordinary handmaid in the《Biography of Yingying》,she become a independent supernaturalism image in the《Dong Xixiang》.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relay, Wang ShiFu created《Xixiang Ji》Hongniang becomes justice, courage, and have the wit humor bright female image resistanc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magination of hongniang is experiencing various chan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ongniang’s image,we can get the reasons of the evolution of hongniang’s imagination: Firstly, it is causes the theme reflects the time;Secondly, it is the reflect of the writers;Thirdly, it is the request of the writing form and readers.

  Keywords: xixiang story; the imagination of hongniang;evolution;cause

(作者單位 巢湖學院中文系,安徽巢湖? 238000)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营山县| 禹城市| 和硕县| 广东省| 乌兰浩特市| 崇明县| 抚顺县| 陵川县| 抚州市| 体育| 永川市| 芜湖县| 高安市| 娄烦县| 繁昌县| 于都县| 樟树市| 南安市| 邢台市| 桂平市| 霞浦县| 当涂县| 左贡县| 克山县| 峨眉山市| 遂昌县| 遂溪县| 孟连| 山阴县| 寿阳县| 台湾省| 江山市| 万安县| 平果县| 清徐县| 呼图壁县| 彭水| 团风县| 九江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