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史學傳統:史學何以值得尊重?
在人類知識譜系中,發軔較早同時又具有奠基意義的學問,非史學莫屬。在傳統中國,歷史學更源遠流長,被譽為“古今之大文”(洪亮吉語),在世界學術史上占據著獨特地位。梁啟超謂:“我國二千年來史學,視他國為獨昌。”又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國史學憑什么贏得人們的尊重?這恐怕要從學術傳統中尋找原因。
講究實證,是中國史學最鮮明的學科特色,也是它有資格被作為“科學”對待的重要理由。史學,講的是用事實說話。這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記錄歷史,推崇秉筆直書,所謂“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秉筆直書是要冒風險的,史學家要真正做到,就必須一秉至公,不為名誘,不為利動,不為勢移,將歷史記錄作為千秋之事。像齊臣崔杼殺死齊莊公,當時的史家即據實直書:“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面對淫威,抱必死之念,堅定前行,這樣的史家沒有理由不受到尊重。二是研究歷史,講究言必有據,不為空談,即所謂“通儒之學,必自實事求是始”(錢大昕語)。真正嚴謹的歷史研究,絕不止步于孤證不立這種常識性的要求,而是強調要盡可能全面、準確地占有歷史資料。窮盡資料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成為輕率結論的借口。那種撞到沙丘即宣稱發現新大陸,撿到孤木即吹噓擁有大森林的做法,素為嚴肅學者所唾棄。遺憾的是,這一現象在當前的中國史學界并不少見。
崇尚經世,推動著中國史學在社會變革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史學,就其觀察方式,是面向過去,但其出發點是服務當下,著眼未來。歷史學當然能夠成為一些人多愁善感、發思古幽情的工具,成為炫耀博學、招搖過市、嘩眾取寵的資本。但作為一門嚴肅的學問,經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義所在。秦漢以降,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就理論層面而言,主要是借助正統的經學和史學建立起來的,并通過經學和史學得到維護,即“證諸六經之文,通諸歷代之史,以為敷政出治之本”(熊賜履語)。清儒章學誠就明確指出,“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則吾不得而知之矣。學者不知斯義,不足言史學也”。正因為史學是研究治亂盛衰之學,為學理政者不可絲毫忽視。著名學者凌廷堪對弟子說:“至若史學,則所關者甚鉅。向所立《資治通鑒》課程,不可間斷。誠以此書乃史家之絕業,治亂成敗,了如指掌。讀之則眼界日擴,識見日超。讀一次則有一次之益,二次三次則有二次三次之益。不特免王充陸沉之譏,由此而措之,且可成為有用之學。”然而,史學經世的方式,不是簡單地按照統治者的需要炮制御用文章,不是為了迎合流俗的偏見別有用心地歪曲和剪裁歷史,而是堅信“學問乃千秋事”,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未來負責的精神,直言無隱,獨抒己見,通過對歷代盛衰成敗的理性思考,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發掘、整理和分析,鑒往思來,對解決現實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或方案。“文革”中蔓延一時的隱射史學及其余毒,絕非歷史科學,而是對中國史學傳統的踐踏。
探尋歷史規律,是中國史學的基本追求。史學研究的任務,從根本上講是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謂“天人之際”,就是人類與自然相互關系的規律;所謂“古今之變”,就是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規律;所謂“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論追求與建樹。史學研究必須基于實證,但實證不是史學的目的,更不能把實證簡單化為煩瑣考據。以煩瑣考證為博、以疊床架屋為精,貌似嚴謹,實則背離史學之真意。煩瑣考據和細碎化是當前中國史學的兩大流弊。然而,考據學畢竟不等于歷史學,細碎化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史學的主流。如果史學家缺乏對整體的關注,放棄對歷史規律的追求,津津樂道于社會生活的枝葉末節,其結果必然是迷失在由大量資料組成的汪洋大海之中。所謂學術研究,不過是盲人摸象,著力越多,離歷史學的真意與宗旨越遠,正如章學誠所批評的:“執形跡之末,銖黍較量,小有同異,即囂然紛爭,而不知古人之真,不在是也。”嚴謹的史學思維,必須滿足三個基本要求:一是長時段的觀點,也就是對歷史的考察,不能局限于一時一事,而是要將研究對象置于社會歷史的長河中分析其本質,考察其意義;二是整體的觀點,不能用對表面現象的觀察代替對內在本質的分析,不能用對局部的考察代替對整體的把握,更不能輕率地用對個別案例的解剖代替對全局的認識;三是發展的觀點,即不能把研究對象靜止化,要從人類社會一直處于變化發展之中這一基本實際出發,研究變遷原因,追尋變遷規律,把握變遷本質,從對歷史演變內在邏輯的分析中認清歷史的真諦。這三個要求,是歷史分析最基本的常識性原則,不可動搖。只有真正滿足了這三個要求,歷史研究才有可能實現科學化。
當代中國學術,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方法層面,都面臨著越來越多元化的選擇。當我們執意前行時,有必要不時回過頭去,看看我們曾經走過的道路。這里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源遠流長的優秀學術傳統,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基礎和出發點,這是中國學術的優勢所在,也是尊嚴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