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與漢語哲學”高層論壇在山東大學召開
[本站訊]11月20日,由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中國詮釋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詮釋學與漢語哲學”高層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清華大學、東海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山東大學的10多位學者應邀在論壇上進行學術演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劉杰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近30位省內外的專家學者、研究生出席了會議。論壇開幕式由中國詮釋學專業委員會召集人、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傅永軍教授主持。論壇主要聚焦當前詮釋學與漢語哲學領域中的基本問題和前沿問題,意在闡明詮釋學研究的新成果,開啟中國詮釋學和漢語哲學研究的新維度。
論壇包括四場專題報告會和一場自由對話會。第一場專題報告會集中研討中國詮釋學的建構,由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楊儒賓教授主持。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洪漢鼎首先以“聚焦中國詮釋學問題”為題,闡釋詮釋學作為溝通中外古今思想之橋梁,是開拓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洪漢鼎教授強調創建中國經典詮釋學是一項重要的學術理論工程,并對詮釋學研究應當進一步關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前景進行了學術展望。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景海峰教授著重通過三個維度對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建構進行揭示:第一個維度是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挑戰進行回應,第二個維度是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建構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三個維度則是詮釋學的建構需要明確目的,即闡發義理、凝練思想,為當代的中國文化辨明身份、書寫證辭和尋求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劉笑敢教授認為,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在中國哲學界引發了多種效應,其中之一就是為中國哲學帶了新的思想、研究成果和諸多的啟發。
第二場專題報告會集中討論了對話中的經典詮釋學傳統,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江怡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祥龍教授以“詮釋學如何能超除相對主義”為題,指出被海德格爾深化的詮釋學去除了“現成意義預設”、“意義等同于意向對象”等主張,釋放出多種詮釋可能,所以他提出的“語言是存在之家”不一定導致相對主義。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何衛平教授認為,傅偉勛率先提出了“創造的解釋學”的概念,這個概念主要基于德國黑格爾、海德格爾的影響和中國傳統儒道釋的解經經驗的總結,具有許多深刻與獨到之處。但是,傅偉勛的“創造的解釋學”亦有其局限性,需要補充本體論的內容,而這正是伽達默爾詮釋學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傅永軍教授發表了題為“古今之爭與中國經典詮釋學傳統的現代轉型”的報告,他指出,中國經典詮釋學建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型,而不是要建構一門企圖在全球思想譜系中與西方詮釋學相對應的“中國詮釋學”,更不是為了建構一門全新的、超絕的、特殊的詮釋學哲學。要完成中國經典詮釋學傳統的現代轉型,重要的不是分析中西詮釋傳統的差異,而是關注中國經典注釋的“古今之別”。在“古今之別”視域下,將追索經典“原意”的解經學轉型為開顯經典意義的詮釋學。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建構應當首先通過搭建“古代性”與“現代性”對話的思想平臺而完成奠基工作。
第三場專題報告會“漢語哲學的出發”由何衛平教授主持。江怡教授從如何讓哲學說漢語的問題入手,闡明了這一問題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亦即漢語哲學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問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發表了題為“古今之異可以取代中西之分嗎?——關于現代中國文化論爭的一點思考”的報告。針對中國的文化爭論中所出現的以古今之異來取代中西之分的做法,他認為,這一做法的實質是用西方的現代性批判中國傳統的價值,否認其在現代中國存在的理由。這種“厚今薄古”的做法和學說,雖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夸大了傳統文化的時代局限與現代價值的普適性,忽視了前現代文化所包含的普遍性因素,也忽略了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因而在對文化上的認識是片面的。并且,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今天中國的文化建設,應該要避免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臺灣哲學學會會長、東海大學哲學系主任史偉民對中國哲學創造問題進行了闡釋,他指出,中國哲學傳統的研究,不應該以證成中國哲學與某種價值或觀點的一致為出發點,而應致力將漢語哲學改造成為一種以漢語進行自覺(或者不自覺)使用漢語文化傳統之資源的哲學思維。在進行中國哲學創造時,應當在哲學史視域下,遵循善意原則進行經典詮釋。只有當詮釋者以完美化一致性的方式進行詮釋時,他才最能理解被詮釋者的文字與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法生則通過分析宋明理學的哲學創新,探討了經典詮釋與中國哲學體系的創新性建構問題,他特別指出引入邏輯論證方法對于中國哲學體系現代建構的價值和意義。
第四場專題報告會“古典思想的再闡釋”由史偉民主持。華東師范大學系終身教授潘德榮指出,西方現代詮釋學兩大進路——方法論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發展成熟之后,至今未能獲得實質性的進展,沒有產生詮釋學的新形態。而德行詮釋學有兩個理論目標,一是解西方詮釋學的發展之困,二是將中國的詮釋傳統融入整體上的詮釋學思考中,在中、西詮釋思想的互動中達到一種互補效應,創立以德行為導向,具有更為廣泛適用性的中國詮釋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廣明發表了題為“自由與傳統——先秦基本觀念的哲學發生學考察”的報告,他從《孟子》仁義與自由的關系出發,分辨儒家道德的不同層次、與自由觀念的可能性關聯及其政治哲學的意義,檢視儒家思想古今之變的基礎和可能。楊儒賓教授從綜合宗教學與文獻學的角度,對“氣”的內涵進行了知識考古學的探究。他認為,《說文解字》“云氣”的解釋雖有其理路,但仍不足以闡釋先秦時期“氣”的豐富內涵,氣的內涵在氣的文字學的涵義之外。他認為,“風”是原始之氣,在建構文明的工程中貢獻卓著,它建構了部分的時空秩序,也參與了“禮”的風土性格。
自由交流和討論專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廣明主持。討論和交流立足純粹學術,堅持平等對話原則,批判和反詰充盈其中,氣氛異常熱烈,充分體現了了論壇提出的“加深學術交流,推進詮釋學研究新進程”之初衷。
論壇閉幕式由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中國詮釋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陳治國教授主持。洪漢鼎、楊儒賓、劉笑敢、傅永軍先后致辭并總結。
此次論壇為2016年度山東大學資助的人文社科高端論壇之一。(文/王冠 圖/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