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三)
26、2012亞太和平觀察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林正義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俄羅斯東向發展政策及其對東北亞區域安全影響(連弘宜、黃建豪)
解構釣魚臺列嶼主權歸屬爭議問題:臺灣、日本與中國大陸視角的比較(呂建良、蔡增家)
北極政治地緣競爭:北京的視角(歐錫富)
中國——東協關系的和諧與矛盾:擴散性互惠與擴散性脆弱的分析(楊昊)
太平洋島嶼區域和平觀察(林廷輝)
27、寫在珊瑚礁巖上的歷史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劉還月 著
出版單位:恒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內容簡介:
本書定位以恒春半島的人文史跡為重,主要是透過半島上重要的涉外事件為本,建立出多條不同的縱軸線,再利用每一條不同的縱軸線,將半島上千年到數百年來歷史的遞嬗、族群的衍替以及風土的變異……等,并且更進一步將自然環境、地景、動植物生態連結在一起,讓朋友們不僅可以透過歷史了解土地與人文的關連,更可以透過地質和地理的特性,讓更多的人清楚了解,地理往往是決定土地歷史最重要的關鍵。為了能讓恒春半島的人文與風土更完整而周延地呈現出來,計劃以歷史為段落,制作成一套三冊的叢書,三本既可以是獨立的專書,也可以連結成一部浩瀚的史詩。
28、西游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
時 間:2015年11月
作 者:謝明勛 著
出版單位:臺北: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本書凡分四篇:一是與「域外」新史料及研究者相關者。二是在「文學反映社會」觀點下審視書中文字敘述可能潛藏的深層寓意。三是針對文本意義與數據來源進行考索。四是從文本內容「敘事矛盾」現象審視《西游記》一書之成因。全書分八章進行論述,其中第一章提出之《西游》新史料:現存韓國之元代佛教石塔(敬天寺)「西游」故事浮雕,值得特別注意。先此之前,學界并未提及此一資料,此二十幅浮雕在西游源流史上實具有不容輕忽之重要性,相信對于未來西游源流之討論,必定會引起高度回響。
作者介紹:
謝明勛,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等書。
29、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時 間:2015年11月
作 者:陳鴻獻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本書以1950年代初期各種反攻作戰計劃為開端,論述反攻作戰計劃文本與反攻計劃何以無法實踐的分析,次從政工制度、軍隊整編,以及軍事教育的改革,觀察國軍組織;制度的變革與再造。
30、戰后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
時 間:2015年11月
作 者:曾獻緯 著
出版單位: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戰后臺灣的「農業推廣體系」為考察對象,探討在農業復興與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推廣體系如何建立及推行農業科學化,并進而說明推廣體系所推廣的新技術對農民經濟產生何等影響。
臺灣農業推廣體系的建立過程,承接了各時期不同的推廣組織,包括縱向繼承于日治時期的農會與農事小組、橫向移植中國農會的經費管理、隨美援而引進的四健會,以及自我創造與轉化的農事研究班。這四個方面絕非獨立的因素,而是在互相交互作用下,令臺灣農業推廣體系呈現「多源」而「多元」的樣態。
31、儒教的圣域
時 間:2015年12月
作 者:黃進興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黃進興教授以儒教為主題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結集,為宗教文化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全書由五篇文章組成,主題集中,層次明了,邏輯清晰,著重聚焦儒教的圣域——孔廟,進而探究儒教的宗教性格,挖掘其濃厚的政治與文化意涵。通過作者深入淺出的分析,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的動態整合過程得以勾勒,儒教豐富的文化面相也得以呈現。對于清末民初以來,廣為學界關注的儒家或儒教是否為宗教的問題,作者也旗幟鮮明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除了具體問題的研究,本書還包含了作者在研究理路上的反思,尤其是對近年來孔廟文化研究的基本觀念和進路進行了檢討,可謂發人深省。帶著一份對傳統文化「同情的了解」探索孔廟,無疑是打開儒教圣域之門的一把鑰匙。閱讀本書,正是從作者手中領過這把鑰匙,并隨之去解開儒教的宗教之謎。
作者簡介
黃進興,一九七三年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一九七五年獲該校碩士學位,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二〇〇八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著有《哈佛瑣記》、《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圣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圣賢與圣徒》、《后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一個批判性的探討》、《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等,其著作或有英文、日文、韓文等譯本。英文著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刊行。
32、寫實與抒情:從粵語片到新浪潮(1949—1979)
時 間:2015年9月
作 者:易以聞 著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全書分五部份。第一部份是綜論,嘗試以「重新認識粵語片」為主題,簡略介紹吳回、李鐵、程剛等幾位在粵語片發展史中舉足輕重,卻一直鮮被論述的編導的重要作品,為五十年代粵語片的黃金時代,建構初步的藍圖。第二和第三部份則分別以「寫實」與「改編」為主題,探討五十年代粵語片在文化身份上的獨特性。前者由一九四九年攝制、一九五○年上映的《珠江淚》開始,回顧戰后香港的粵語片影人如何受到南來電影工作者影響而改變拍片方針,同時又靈活地脫離左翼電影運動的政治掣肘,并將「以情寫實」的原則,從戲里一直貫徹到戲外,為當時物質困乏的社會,傾注深厚的人文價值。后者則通過《寒夜》(1955)、《小婦人》(1957)、《梁祝恨史》(1958)、《金山大少》(1959)等幾個例子,考察五十年代中、后期的粵語片編導,如何在大量向中外文學與電影取經的同時,又積極照顧眼前的觀眾,將舶來的故事全面本地化,說出真正代表自己的新故事。
作者簡介:
易以聞,電影研究者,「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成員。
資料來源:臺北《漢學研究通訊》、臺北《國家圖書館電子報》等 陳友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