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三)
2015·11—2016·1
1、思想史第5號:明清思想史專號
時 間:2016年1月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論著】
王心敬續《關學編》與康乾之際關中理學傳統的建構:兼論清代學術的區域化進程(王昌偉)
晚明理學「止修」學派之宗旨與師承(劉勇)
明代陽明畫像的流傳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發展(張藝曦)
Confucian Principle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a Scandal: Writing about Zheng Man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Ying Zhang)
Later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Changing British Interpretations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Harry T·Dickinson)
【論壇】
《新青年》的數字人文研究(金觀濤、劉青峰、邱偉云)
Talks at “New Reflections on New You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Modern China” (David Der—wei Wang)
Political Ideals of New Youth: Chen Duxiu and Republicanism (Yoshizawa Seiichio)
Scientific Life View: Personal or Human (Jeu Jenq Yuann)
2、臺灣文學英譯叢刊(No.37):臺灣皇民文學專輯
時 間:2016年1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臺灣皇民文學專輯」卷頭語(杜國清)
The Volunteer(志愿兵)(周金波,Translated by Hiroaki Sato)
Noma(水癌)(周金波,Translated by Faye Yuan Kleeman)
The Path(道)(周陳火泉,Translated by Lili Selden)
Where the Water Ends and the Wind Begins(風頭水尾)(周呂赫若,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Ahn)
Clear Autumn(清秋)(呂赫若,Translated by Jon B·Reed)
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0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一枝獨秀?——道光朝以后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的當差與經濟狀況(黃麗君)
「港際工程」:1875年來自日本的兩位荷蘭水利工程師對上海吳淞內沙的調查(朱瑪瓏)
荒政中的政治生態:以西蘭會議前后的甘肅應急救災為中心(1960·10—1961·3)(劉彥文)
【研究與討論】
清季「世紀末思潮」之探微(孫隆基)
【書評】
江勇振,《日正當中·1917—1927》(馬勇)
蔣永敬,《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王奇生)
4、新史學第26卷第4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新史學》雜志社
內容簡介:
【論著】
漢初楚國無郡論——戰國秦漢郡縣制個案研究之二(游逸飛)
明中葉廣東禁毀淫祠寺觀與寺田處理(任建敏)
何仙姑與七郎婆——廣東何氏宗族的女性祖先崇拜與歷史敘事(廖小菁)
單身非邊緣——試析三十份中古晚期倫敦未婚女性遺囑(胡芷妡)
【研究討論】
當中國遇上耶穌——1949年之前民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耶穌形象研究述評(王志希)
【書評】
評James H·Sweet, Domingos Alvares, African Healing,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Atlantic World(陳思仁)
5、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從軍區到地方政府——簡牘及金文所見戰國秦之郡制演變(游逸飛)
從「傳經」到「明道」——程敏政與明代前期孔廟從祀標準的轉變(何威萱)
民間教派、宗教家庭與地方社會——以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浙江慶元姚氏家族為中心(羅士杰)
從螟蛉到螟害——近代臺灣的農業蟲害及其防治(呂紹理)
國軍在孟良崮戰役的指揮權(1947年5月)(劉熙明)
【書評】
橫手裕著,《道教的歷史》(李龢書)
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6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女性與博覽會:以1907年兩場展覽為例(吳方正)
鼠疫與香港殖民醫學下的華人女性病患(1841—1900)(姜鍾赫)
神龕上的祖姑婆:何仙姑信仰與泛珠三角地區的女性崇拜(廖小菁)
婦女與抗戰時期的戰地救護(周春燕)
【演講】
中國農村婦女經歷過革命嗎?今天還剩下什么?(賀蕭(Gail Hershatter)著,高曉飛 翻譯)
7、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4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日式料理在臺灣:鋤燒(スキヤキ)與臺灣智識階層的社群生活(1895—1960年代)(曾品滄)
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的流變(陳培豐)
二二八事件中的叛亂與懲罰:兼論戰后初期國民政府的政治、軍事與法律關系(曾文亮)
戰后臺灣文學典范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黃美娥)
【資料介紹】
新發現四件新港文書(李壬癸、黃秀敏)
8、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5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蘭臺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從史料到解釋(毛漢光、耿慧玲)
秦與漢初的法律比較——側重于孰輕孰重的考察(陳中龍)
北魏高允之研究(羅文星)
試論西魏大統軍制的胡漢淵源(雷家驥)
9、東吳中文學報第30期
時 間: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楚辭》屈宋用韻的數理統計分析——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之可信度(魏鴻鈞)
《史記》表序與屬辭比事(邱詩雯)
《太平經》與《老子想爾注》守一法的比較(羅鈴沛)
城市與山林之間:論南朝佛教詩賦的空間書寫與權力結構(祁立峰)
論《集韻》對俗字的辨正——以平聲字做考察(楊素姿)
輔廣、朱鑒之《詩經》朱學編纂比較研究(黃忠慎)
吳訥《文章辨體》中的辨體觀念析論(鄭柏彥)
晚明戲曲選集對《五桂記》及竇儀故事的輯存(侯淑娟)
試論龔自珍「尊情說」之內涵及其詩歌之情感基調(陳志峰)
清代至近代《說文》學之轉向:論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學術地位之變化(鍾哲宇)
越南「生墳壽藏」文化研究——以三方乂安碑銘為主(林姍妏)
八○年代目睹之怪現狀——論王禎和《大車拼》的諧謔傾向與社會觀察(許佩馨)
論常用形聲字聲符結構的位變、形變、省略現象(胡云鳳)
報導者: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