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三)
16、中東鐵路的修筑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
時 間:2016年1月
作 者:譚桂戀 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第一篇 中東鐵路的興筑
第一章 俄國的東進與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筑
第一節 19世紀末俄國的遠東政策
第二節 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筑
第二章 中東鐵路修筑交涉
第一節 中俄密約與「借地修路」
第二節 〈東省鐵路公司合同〉及〈中俄銀行合同〉的簽訂與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展筑交涉
第三章 中東鐵路修建經過
第一節 中東鐵路公司的成立
第二節 中東鐵路路線的探勘與修筑
第三節 中國東北居民對中東鐵路修筑的反應
第二篇 中東鐵路的營運
第四章 營運概況分析
第一節 中東鐵路管理局的成立
第二節 前期營運(1903—1907)
第三節 后期營運(1908—1917)
第五章 附屬事業的經營
第一節 地畝、煤礦、林木等產業
第二節 航運及輔助事業
第六章 營運績效的檢討
第一節 外在因素:政治、軍事勢力的侵蝕與干擾
第二節 內在因素:經營不善
第三篇 中東鐵路的利權
第七章 政治利權
第一節 司法權、警察權
第二節 行政權
第八章 軍事利權
第一節 護路軍的組建及發展
第二節 護路軍對中國東北邊疆政局的影響
第九章 經濟及其它利權
第一節 煤礦、林木采伐權及地畝展占權
第二節 內河航行權、關稅與租稅之減免優惠權及其它利權
17、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志、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
時 間:2016年1月
作 者:翁佳音、曹銘宗 著
出版單位: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后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象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臺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臺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圣人名字。至于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采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臺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后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于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臺灣地名著作終于得以問世。由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左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煉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臺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臺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臺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么?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于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臺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18、臺灣史前史專論
時 間:2016年1月
作 者:劉益昌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導論——臺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劉益昌)
一、前言
二、史前文化發展與變遷
三、當代研究課題
四、當代研究的新方向——歷史考古學與文化資產
五、臺灣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思考
澎湖七美島史前玄武巖石器工業與其貿易體系(臧振華)
一、前言
二、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制造場的發現與研究經過
三、南港遺址概況
四、三處史前石器制造場概況
五、七美島史前玄武巖石器工業的內涵
六、玄武巖石器所反映之貿易體系
七、結論
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制造與資源控制(劉益昌)
一、前言
二、玉器交換體系研究的基本條件
三、各階段玉器制造與使用及其交換關系
四、結語
論鵝鑾鼻史前聚落的鯊魚獵捕(李匡悌、莊守正)
一、前言
二、恒春半島的自然環境
三、研究方法與材料
四、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鯊魚遺留的鑒定與分析
五、史前鵝鑾鼻聚落的鯊魚捕獵和利用
六、討論和結論
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以鳳山隆起珊瑚礁為例(陳維鈞)
一、前言
二、遺址形成與土地利用
三、鳳山隆起珊瑚礁的自然人文環境
四、研究范圍區內的考古學研究發展
五、研究范圍區內考古遺址在空間上分布的意義
六、結論
臺灣北部訊塘埔文化的內涵探討(郭素秋)
一、前言
二、訊塘埔文化的地理分布與分期
三、訊塘埔文化的遺跡與遺留
四、訊塘埔文化的遺物
五、訊塘埔文化早階段的內涵
六、訊塘埔文化的新要素
七、結語
從考古學社群研究的概念初探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的關系及其社會文化變遷(顏廷伃)
一、前言
二、考古學社群研究背景
三、蔦松文化與西拉雅族之研究
四、考古出土資料分析
五、問題與討論
六、結論
聚落間陶器紋飾的變異與意義——以墾丁鵝鑾鼻二和三/四文化期的陶器為例(陳瑪玲)
一、前言
二、理論與方法
三、研究主旨與方法
四、研究區域
五、分析方法
六、分析結果
七、討論與結論
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林淑芬)
一、前言
二、宜蘭史前聚落的時空分布
三、宜蘭的自然環境演育
四、影響聚落發展的環境因素
五、結語
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陳玉美)
一、前言
二、島嶼:一個天然實驗室
三、人與島嶼生態環境
四、一樣的島嶼不一樣的軌跡與生命:社會文化機制
五、島嶼孤立性
六、區域互動與人群的形成:以蘭嶼為例
七、島嶼、人群、遷徙與適應
附錄
東帝汶地區史前防御性聚落型態與圣嬰現象(趙金勇)
一、前言
二、東帝汶簡史與Manatuto考古學
三、圣嬰現象與恩索現象
四、東帝汶北岸氣候與圣嬰現象
五、氣候型聚落選擇模型
六、模型驗證
從Lapita陶器紋飾研究探討創造與維系史前社群認同感的物質表現(邱斯嘉)
一、前言
二、Lapita陶器研究:背景簡介
三、Lapita陶器研究與「家屋社會」模型
四、材料分析:索羅門群島東南的圣塔克魯茲群島的三個遺址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島13A遺址
五、討論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