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十一):陶淵明、姚崇、韓愈
符讀書城南(1) 韓愈
【原文】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2)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3)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4)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5)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6)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7)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8)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9)
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10)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11)
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
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余。
君子與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12)
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13)
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14)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15)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16)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17)
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18)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19)
【注釋】
(1)符讀書城南:符:韓愈子韓昶的小名。城南:指長安近郊樊川(今陜西長安縣南),其地有韓愈別墅,韓氏莊園至宋代猶存。見宋人張禮《游城南記》。據魏懷忠《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引樊汝霖說,此詩作于元和十一年秋,時韓昶十八歲。
(2)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木材能按照圓規曲尺做成器具,是由于木工和輪輿匠人的勞作。規矩:圓規和矩尺;梓匠:木工;輪輿:輪人和輿人,造車輪、車子的工匠。
(3)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人之能夠成才,是因為飽讀詩書。前者“人”指世上之人,后者“人”指成才之人。
(4)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由于有的人不能勤學,就走入了歧途。閭:里門,秦時貧民居里門左側,富人居里門右側,后代富貴者與貧賤者異里而居。
(5)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歲稍大時在一起玩耍嬉戲,就像一隊魚群。少:同“稍”;不殊:一樣,沒有什么分別;對魚:一對游魚。
(6)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到十二三歲,各人表現出來的就稍稍不同。頭角:比喻年輕人的氣概或才華,如“嶄露頭角”、“頭角崢嶸”。
(7)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到二十歲差別就變得很大,就像污渠和清溝互相映照
乖張:不順,不相合。
(8)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三十歲人的品格就定型,一個成為龍材,一個變成蠢豬。骨骼:這里指人的氣質、風度。
(9)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個乘坐飛黃騰空而去,不會顧及那個蹲在地上的癩蛤蟆。飛黃:傳說中的黃帝所乘神馬;騰踏:猶騰達,飛騰;蟾蜍:癩蛤蟆。
(10)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個成為聽差仆役,長期被奴役鞭打,脊背上都生蛆。馬前卒:古代在官員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比喻為主人奔走效力的人。
(11)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一個則成為高官,住在深邃的宮室之中。公與相:公:古代司馬、司徒、司空或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三公;相:宰相。皆是古代最高級別的官員。這里泛指高官;潭潭:猶沉沉,宮室深邃的樣子。
(12)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你難道沒有看見,那些王公卿相都是出生于貧寒的農家?犁鉏(chú):犁鋤,代指貧寒的農家子弟。
(13)不見三公后,寒饑出無驢:你難道沒有看見那些高官的后代,貧困得出門連條蹇驢都沒有。三公:見前注。驢:古代馬貴驢賤。
(14)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文章難道還不重要嗎,儒家經籍就是做人的根本。菑畬(zīshē)耕耘。古人以耕稼為民生之本,以喻事物的根本。語出《易·無妄》:“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這里也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意。
(15)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低洼處的積水因為沒有源頭,早晨還滿滿的,晚間就干涸了。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自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潢潦(uánglǎo):低洼處的積水。
(16)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一個人如果不能通古識今,就像牛馬穿著人的衣服。馬牛而襟裾:就像牛馬穿著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17)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晚上也可以點燈看點書。燈火稍可親:點燈讀書的委婉說法;簡編:書籍。漢代以前的書籍多用竹簡,中間有牛皮條穿連起來,叫“韋編”;卷舒:翻開、闔上,看書時的動作。
(18)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我豈不整天想念你,只是為了不耽誤你的時光才沒有去打擾你。旦夕:從早到晚。居諸:時光。“居”、“諸”本語助詞,這里用來指時光。語出《詩經·柏舟》“舊居月諸,胡迭而微?’”
(19)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情感和理智互相矛盾,(指從情感出發向曲·從早到晚都想去看望你,從理智出發要你好好讀書,又不能去打擾你)。所以只能寫此詩要你不再猶豫,發奮讀書。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
【翻譯】
木材能按照圓規曲尺最成器具,是因為木工和輪輿匠人的勞作;
人之能夠成才,是因為飽讀詩書。
詩書中的知識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懶惰者就會腹內空空。
人生之初,學力都是一樣的,并無賢愚之分,
由于有的人不能勤學,就走入了歧途。
兩戶人家生的兒子,幼小時智慧是相似的,
年歲稍大時在一起玩耍嬉戲,就像一隊魚群。
到十二、三歲,各人表現就會稍稍顯出不同。
到二十歲差別就變得很大,就像污渠和清溝互相映照
三十歲人的品格就定型,一個成為龍材,一個變成蠢豬。
一個乘坐飛黃騰空而去,不會顧及那個蹲在地上的癩蛤蟆。
一個成為聽差仆役,長期被奴役鞭打,脊背上都生蛆。
一個則成為高官,住在深邃的宮室之中。
要問為何兩人差別如此之大,就是因為學與不學的緣故。
黃金璧玉雖然寶貴,但難以久藏,終究會用光,
一個人如有學問,則終生受用無窮。
一個人成為君子或是成為小人,這不是父母能決定的。
你難道沒有看見,那些王公卿相都是出生于貧寒的農家?
文章難道還不重要嗎,儒家經籍就是做人的根本。
低洼處的積水因為沒有源頭,早晨還滿滿的,晚間就干涸了。
一個人如果不能通古識今,就像牛馬穿著人的衣服
其行為會陷于不義之地,還奢望得到什么名譽?
此時秋季久雨天晴,郊外開始涼爽起來。
晚上也可以點燈看點書。
我豈不整天想念你,只是為了不耽誤你的時光才沒有去打擾你。
我的情感和理智互相矛盾,所以只能寫此詩要你不再猶豫,發奮讀書。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受兄韓會撫育。后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后,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后遷居宣城,由嫂撫養成人。韓愈7歲讀書,13歲能文,十九歲應進士試卻名落孫山。連續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然后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后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至京師,官四門博士。后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與宦官、權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后因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平定淮西有功,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韓愈詔內調為國子祭酒。穆宗長慶元年(821)七月,韓愈轉任兵部侍郎。長慶二年(822年)單身匹馬,冒著風險赴鎮州宣慰亂軍,平息鎮州之亂。史稱“勇奪三軍之帥”。九月轉任吏部侍郎。長慶三年(823)六月,韓愈晉升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稱復雜難理,在韓愈整治下,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上。后相繼調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韓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長安,終年五十七歲。卒謚文,世稱韓文公。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韓愈墓位于河南省焦作孟州市孟縣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今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韓愈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他的古文眾體兼備,舉凡政論、表奏、書啟、贈序、雜說、人物傳記、祭文、墓志乃至傳奇,無不擅長,其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名篇如《諫迎佛骨表》、《原道》、《原毀》、《師說》等;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名篇如《送李愿歸盤谷序》、《送董邵南序》、《張中丞傳后敘》、《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等。韓文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尤善錘煉詞句,推陳出新,許多精辟詞語已轉為成語,至今仍保存在文學語言和人們的口語中。后人把他與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曾鞏、歐陽修、王安石合稱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詩歌創作方面,針對大歷以來詩人“往往涉于齊梁綺靡婉麗”的浮蕩習氣,力圖恢復盛唐氣象。在詩歌創作上勇于創造,大膽革新,另辟蹊徑,獨樹一幟,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成為中唐時期詩壇上一個影響較大的詩人。
后人對韓愈為人和文學成就評價很高。其中以蘇軾為代表。蘇軾論及韓愈的詩文有17篇之多,其中《韓愈論》、《韓文公廟碑》結識膾炙人口的名篇。他總結韓愈一生的四句話:“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也成為韓愈為人和文學成就的定評。明代歸有光等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山師院內韓愈塑像 河南孟縣城西韓莊韓愈墓
【簡析】
這是首教子詩,是寫給韓愈唯一的兒子韓昶的。韓昶生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韓愈在徐泗濠節度使張封建幕府任上,時年三十一歲,這在封建社會算是中年得子了。韓愈兄弟四人,韓愈是老四,三位兄長不是早夭就是英年去世。大哥韓會之子韓老成與韓愈年齡相近,但也是三十多歲就早逝而韓愈又只有韓昶這個唯一的兒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韓昶對這個家族意味著什么,是可想而知的。但韓愈的可敬慕之處在于:他盡管非常喜歡這個獨子,恨不得旦夕留在自己身旁,但為孩子的前途和家族的未來著想,還是把他送到遠離自己的城南莊上,封閉讀書。這對今天溺愛子女的富二代來說,自然是個啟迪。
韓愈教育子女的目的是要其飛黃騰達,成為“公與相”,這自然不可取,但其教育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一是韓愈在詩中強調孩子從小時候沒什么不同,沒有什么天分之別,人的成才全在于后天接受教育學與不學使他們逐漸分化成“龍”或“豬”。一個人成為君子或是成為小人,這不是父母能決定的。你難道沒有看見,那些王公卿相都出生于貧寒的農家?二是一個人要有知識。這是由于金玉雖貴重,但是不禁花用,而學問卻可以隨時應用而任你享用終生;更由于儒家經籍就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如果不能通古識今,就像牛馬穿著人的衣服。其行為會陷于不義之地,還奢望得到什么名譽?這對今日也是同樣適用的。韓昶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教導。韓昶(799-855)字有之,小名曰符。早年從古文家樊宗師學習古文,文宗大和元年(827)28歲進士及第。任邠州從事,試宏文館校書郎,又為襄州從事,除高陵尉集賢殿校理,遷度支監察御史,拜左拾遺。牛僧孺鎮襄陽,奏為度支使。拜秘書省著作郎,遷國子博士,除襄陽別駕,檢校禮部戶部郎中。大中九年(855年)六月三日有疾,八日卒于任上。
最后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韓愈為人個性倔強,表現在文風上也是不愿模擬別人,提倡“氣盛宜言”、“戛戛獨造”。他的文章提倡“唯陳言之務去”,創造了許多新的生動詞匯,后來皆成為成語,如“落井下石”,“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同工異曲”、“俱收并蓄”等。他的詩歌有意以文入詩,創造一種硬瘦險怪的詩風。但這首教子詩卻除了像“乃一龍一豬”為散文章法外,皆通俗樸實,文從字順。無深奧典故,也無險怪句式。通篇都是對比:學習的好處和不學的壞處,而且都是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一反他平日的詩歌主張和表現手法。尤其可見,作詩要看對象,要以起到效果、達到目的為原則。韓愈的這首教子詩,也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