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八):徐勉、唐太宗
崇儉第八
原 文
夫圣世之君,存乎節(jié)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1)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2)。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3)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4)。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己。(5)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nèi)攻,則兇源外發(fā)。(6)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榮耀之芳;朱火含煙,遂郁凌云之焰。(7)以是知驕出于志,不節(jié)則志傾;欲生于心,不遏則身喪。(8)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9)
注 釋
(1)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身為天子,疆土廣大可謂富貴之極,但更應該注重節(jié)儉,就像聰明智慧的人,更應該學會糊涂一點。
(2)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不敢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矜:自夸。據(jù)《史記·魏世家》:“魏太子擊謂田子方曰:‘貧賤者,驕人乎?富貴者,驕人乎?’子方曰:‘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人主驕人而亡其國。吾未見以國待亡者也。貧賤者若不得意,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尚書·系辭》曰:“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3)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那些明君圣主們,常常用茅草蓋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來做屋椽的園木,也不用斧頭修整得光滑一些。甚至坐的車船也沒有裝飾彩繪,穿的衣服也一點都不華麗。不僅如此,他們還不去建造高大豪華的廳堂,而且連吃飯都只圖飽腹,不求味美。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憎嫌榮華,討厭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用淡薄節(jié)儉的風尚為天下百姓作榜樣。茅茨:茅:茅草;茨(cí)用茅草覆蓋屋頂;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shù)膱@木;斫:用斧頭砍,這里指用斧頭將屋椽修整得光滑一些。語出《墨子》:“堯舜德行,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顏師古注:“屋蓋曰茅茨,茨以覆居也。采亦作棌,柞木也”。土階不崇:語出《墨子》:“堯舜堂高三尺,土階三等,故不高也”;大羹不和。語出《禮器》:“有以素為貴者,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孔穎達疏云:“大羹,肉汁也。不和,無鹽梅也。太古初變腥,但煮肉而飲其汁,未知調(diào)和。后人祭必重古,故但盛肉汁,謂之大羹不和”。
(4)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由于君主率先垂范,所以民間風俗純正厚樸,鄰里和睦相處。比屋:鄰里之間。據(jù)《周禮·地官》:五家為一比。可封:據(jù)《周禮·地官》周代以“九比”為一社區(qū),由小司徒掌管,三年進行一次“大比”,考查居民德行道藝,表彰賢能者。可封:因民風好,可以封賞。
(5)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己:是奢侈還是節(jié)儉,是尊榮和受辱的發(fā)端。一個國家安定還是危亡,決定于君主是奢侈還是節(jié)儉。斯二者:指奢侈還是節(jié)儉。
(6)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nèi)攻,則兇源外發(fā):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命運就會長久地延續(xù)下去。相反,欲望橫流,就必然要生出兇亂。五關:指眼、耳、口、鼻、身。北齊劉晝《新論·防欲》:“將收情欲,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目愛彩色,命曰代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芬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輦駟,命曰召蹶之機。此五者,所以養(yǎng)生,亦所以傷生。言當收斂而閉之,庶得壽命”;嘉命:美好的生命。
(7)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榮耀之芳;朱火含煙,遂郁凌云之焰:丹桂盡管美艷芬芳,假使生出蠹蟲,最終也會變成朽木;紅色的火苗雖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細微的煙塵所覆蓋,終究也將熄滅。丹桂:桂樹,開橘紅色花,為名貴香料,并作食品香料,故名丹桂;抱蠹(dù):樹心有蠹蟲。《呂氏春秋·達郁》注:“蠹,木中之蟲也”;朱火:明亮的火焰。
(8)以是知驕出于志,不節(jié)則志傾;欲生于心,不遏則身喪:由此可知:如果一個人的志向中有驕縱,如果不節(jié)制,那么志向就無法實現(xiàn);一個人的心中如產(chǎn)生欲念又不去遏止,那么他就會為此喪身。
(9)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夏桀商紂因為縱肆情意,倒行逆施因而災禍接踵而至;;唐堯虞舜卻因為約己修身,因而福壽綿延。一個君主能不去崇儉嗎?
翻 譯
能達到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都常存節(jié)儉的美德。身為天子,疆土廣大可謂富貴之極,但更應該注重節(jié)儉,就像聰明智慧的人,更應該學會糊涂一點。不敢因為自己身份尊貴就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也不會因為自己功德偉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們,常常用茅草蓋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來做屋椽的園木,也不用斧頭修整得光滑一些。甚至坐的車船也沒有裝飾彩繪,穿的衣服也一點都不華麗。不僅如此,他們還不去建造高大豪華的廳堂,而且連吃飯都只圖飽腹,不求味美。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憎嫌榮華,討厭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用淡薄節(jié)儉的風尚為天下百姓作榜樣。由于君主率先垂范,所以民間風俗純正厚樸,鄰里和睦相處。是奢侈還是節(jié)儉,這是尊榮和受辱的發(fā)端。一個國家安定還是危亡,決定于君主是奢侈還是節(jié)儉。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命運就會長久地延續(xù)下去。相反,欲望橫流,就必然要生出兇亂。丹桂盡管美艷芬芳,假使生出蠹蟲,最終也會變成朽木;紅色的火苗雖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細微的煙塵所覆蓋,終究也將熄滅。由此可知:如果一個人的志向中有驕縱,如果不節(jié)制,那么志向就無法實現(xiàn);一個人的心中如產(chǎn)生欲念又不去遏止,那么他就會為此喪身。
簡 評
崇儉篇是告誡李治,作為一個君主要力戒奢侈,并把選擇節(jié)儉還是崇尚奢侈提到國家興亡的首要高度:“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己”。文章中還提到聲色犬馬是自我墮落的始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施政更需儉,繁政亦為奢。這不僅是君主,對官員、對普通百姓都有一定教育借鑒作用。
唐太宗作為世家子弟,本身也有個戒奢崇儉的過程,而且來自于臣下的規(guī)勸。《貞觀政要》中就記載一段要他戒奢崇儉勸諫,而且毫不避諱:“珍奇的玩物和邪淫的技巧,是亡國的斧子;珠寶玉器和華麗的錦繡,其實也是迷亂人心性的毒藥。我私下看見陛下您服用和玩賞的都是一些少見而纖巧的東西,好像是從大自然中變化出來的;人們貢獻給您的珍寶奇物,又如同神仙制造的那般精美。這些奢華的東西盡管在世俗之中顯得那么光彩奪目,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也確實敗壞了淳樸敦厚的風氣。由此可知,漆器雖然不是引起叛逆的方術,但夏桀卻因制造它而導致了諸侯的叛逆;玉杯又哪里是招致滅亡的手段,但商紂也因使用它而使國家滅亡。要考查奢侈靡麗的根源,就一定要遏止它們。在節(jié)儉方面制訂了法令,還擔心會滋生奢侈;在奢侈方面制訂法令的話,又怎么能約束后人呢?只希望您能詳察不顯著的事物,智慧遠達廣闊的地方,在麟閣中研究深奧的秘密,從讀書人那里探求幽深難見的事跡。歷代君王治理與禍亂的蹤跡,百代安危的經(jīng)驗教訓,興亡衰亂的命運,得失成敗的關鍵,原本就包容在心胸之中,重復在視線之內(nèi),這是陛下內(nèi)心長期考察的結果,無須臣妾在這里繞舌。只是明白這些并不困難,困難的是不易實行。人們總是在功業(yè)卓著時心志驕傲,在時勢安定時貪圖享樂。只希望您能抑制心志,善始慎終,糾正輕微的過失用來增添高尚的道德,選擇今天的正確來取代昨天的錯誤。那么您的美名就會遠播萬代,與日月一樣無窮,鼎盛的事業(yè)也會長久不衰,與天地一樣永存!”
這段毫不避諱的勸諫并非出自剛直不阿的魏征,而是后宮嬪妃徐惠的規(guī)勸。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明君,不在于他不犯錯誤,而在于他善于改正錯誤,善于納諫,聽從臣下的勸諫,而且付諸于行動。據(jù)唐書本紀:貞觀二年,連綿秋雨,宮中卑濕,太宗又有濕氣,于是公卿奏請另建一閣居住。太宗的答復是:“朕有氣疾,豈宜下濕?若遂來請,糜費良多。昔漢文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chǎn),朕德不逮于漢帝,而所費過之,豈為人父母之道也?’固請至于再三,竟不許。”由于太宗身體力行,整個朝廷也都形成儉樸之風。據(jù)《貞觀政要》:“岑文本為中書令,宅卑濕,無帷帳之飾,有勸其營產(chǎn)業(yè)者,文本嘆曰:‘吾本漢南一布衣耳,竟無汗馬之勞,徒以文墨,致位中書令,斯亦極矣。荷俸祿之重,為懼已多,更得言產(chǎn)業(yè)乎?’’言者嘆息而退”;“戶部尚書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為之造廟”;
“溫彥博為尚書右仆射,家貧無正寢,及薨,殯于旁室。太宗聞而嗟嘆,遽命所司為造,當厚加賻贈”;“魏征宅內(nèi),先無正堂,及遇疾,太宗時欲造小殿,而輟其材為征營構,五日而就。遣中使齋素褥布被而賜之,以遂其所尚。”
也正因為如此,他對太子的教育中是很注重崇儉教育。本人也是在身體力行,做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