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八):徐勉、唐太宗

建親第二

原 文

  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1)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2)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哀一心。(3)遠近相持,親疏兩用。并兼路塞,逆節不生。(4)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5)。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6)秦之季也,棄淳于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7)。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8)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于古制。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9)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10)魏武創業,暗于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異姓(11)。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此之謂也。(12)

  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13)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14)。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鑒也。斯二者,安國之基。

  君德之宏,唯資博達。(15)設分懸教,以術化人。應務適時,以道制物。(16)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17)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18)蕩蕩難名,宜其宏遠。且敦穆九族,放勛流美于前;克諧烝乂,重華垂譽于后。(19)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察之以德,則邦家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20)

 
注 釋

  (1)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作為皇帝,他要治理的是至大至遠的天下四方,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六合:天地加上四方稱六合。大寶:皇位。

  (2)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天下如此之大,皇帝一個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與別人來共同治理;這么至極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個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要與別人來共同守衛它。

  (3)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哀一心:所以國君要分封皇親國戚為諸侯藩王,讓他們成為皇權的屏障。使這些諸侯藩王和自己同心協力,安危與共,盛衰相同。

  (4)遠近相持,親疏兩用。并兼路塞,逆節不生:但用人也要做到與自己身邊的人和遠方的賢者都要任用,兩相持平;與自己親近的人和與自己疏遠的人都要任用。這樣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間侵劫。縱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會因為被別人阻遏,而成不了氣候。并兼;交相侵奪;路塞:政路不暢;逆節,不尊王命,叛逆之徒。

  (5)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當年周朝興起后,將國土的一部分封給諸位王族。據《史記·周本紀》:“武王既定天下,封武王弟振鐸于曹,封太師呂望于齊,余皆有封”。

  (6)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這樣,周朝內有晉、鄭這兩個封國作為輔佐,外有魯、衛這樣的封國在前面防衛。正因為如此,占卜時才會顯現國祚綿長,能保持數百年。晉:今山西省南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此;鄭:經河南省鄭州一帶,宣王母弟桓公友封於此;魯:今山東省西南部,周公子伯禽封于此;衛:今河南濮陽、河北邯鄲、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一帶。周公誅管蔡后,封另一個弟弟康叔于此。虞:防御。

  (7)秦之季也,棄淳于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秦末,不采納淳于越分封的建議,而采用李斯的辦法實行郡縣制。不親近其親族,以自己一人的智慧為智慧。結果國家敗亡之際沒有依靠,只有兩代就滅亡了。淳于:淳于越,據《史記·秦本紀》:“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淳于越進諫曰:“臣聞之,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弼,何以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諛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秦始皇丞相商量,李斯表示反對,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讐。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始皇竟從其議”。按:唐太宗征引史實有誤,據《史記·秦本紀》,李斯反駁分封制的這段話,是反駁丞相衛綰等人,并非是反駁淳于越;顛覆莫恃:顛覆,傾覆敗亡;恃:仗恃,依靠。

  (8)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這難道不是枝葉繁茂根基就不易動搖一個人沒有了手足,他的心臟腹部就沒有依靠一樣嗎?

  (9)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于古制。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漢朝立國后,借鑒秦亡的教訓,大量封贈皇族,遠遠超過古代的分封制度:大的諸侯國擁有五六個郡,數十座城池,設置百官,所修宮殿甚至都超過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諸侯國,也跨州連郡,地盤很大。懿親:至親,這里特指皇室宗親;專都偶國:專都,大都,國都建的很大;偶國:指諸侯國的國都已和漢朝國都匹敵相當。據《禮記·坊記》:“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按:漢高祖借鑒秦朝在天下實行郡縣制的教訓,大封懿親。以從父兄劉賈封為荊王,以從祖兄弟劉澤封為燕王,兄劉仲為代王,同父少弟劉交為楚王。而且遠遠超過周代規模。周封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公,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據《漢紀》漢代分封的燕、代國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常山以南、太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榖、泗,薄會稽為梁、楚、吳、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內則太行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于天子。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已。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

  (10)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這就如同樹梢長大根卻很小,必定要折斷;尾巴大身體短就很難轉身。所以漢朝的楚王戊等六個諸侯王相約謀反;吳、楚、趙、濟南、淄川、膠東、膠西七個諸侯國,也因為謀叛而遭到誅殺。這都是因為被分封的諸侯國地廣兵強,長久積蓄勢力而導致的。六王懷叛逆之志: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相約共同謀反;七國受鈇鉞之誅:指吳、楚、趙、濟南、淄川、膠東、膠西共同謀反,受到誅戮。鈇鉞(fūyuè):斫刀和大斧,古代腰斬﹑砍頭的刑具。地廣兵強:高祖封以齊七十二城,楚四十城,吳三十城,余各有等差。是以地廣兵強。《左傳》曰:“嬖子配適大都偶國,亂之本也。”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引自《左傳》。

  (11)魏武創業,暗于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異:魏武帝曹操創立帝業,缺少遠大的眼光。王室子弟沒有一位有封國,宗室也沒有一個有封賞之地。外面沒有藩王作為屏障,內部沒有堅固的根基。于是將國家重器寄托于他人保護,于是將江山拱手讓給外姓司馬氏。魏武:曹操,譙人。獻帝時封魏王。其子丕受漢禪建立魏國,是為文帝。追封曹操為武帝。暗:同黯,不明白。盤石:即“磐石”,堅固的大石頭,比喻國家堅固的基石。《漢書》宋昌曰:“高帝王子弟,犬牙相制,所謂磐石之宗也”;大器:謂君之權位;社稷亡于異:公元265年,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襲父爵稱晉王,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年號泰始元年,建都洛陽。

  (12)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此之謂也:古人說:古人說:“如果支流沒有了水,那么主流就會枯竭;樹枝都凋落了,那么樹根也會枯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按:《文選》“本枯”作“本孤”。

  (13)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總之,如果封國強大,那么國家就有就駕馭不了他;如過封國過于弱小,那么就無法拱衛中央,國家就會根基薄弱。夫:發語詞,表示議論;噬臍之患:像用嘴去咬自己的肚臍,根本夠不著。《左傳》莊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鄧。鄧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臍,其及圖之乎?圖之,此為時矣。’”

  (14)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由此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親,但又不能讓他們的勢力太大。這樣強大的中央就能鎮住這些地方諸侯,讓他們與中央同命運,共憂樂。

  (15)君德之宏,唯資博達:作為一國之君,他的德行怎樣才能宏大呢?只有靠多聽多看。董仲舒《賢良策》曰:“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內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此為宏德之資也”。資:依靠、憑借。

  (16)設分懸教,以術化人。應務適時,以道制物:國君還要懂得設置名分,將教化之令張貼懸掛告白天下,以法來管理、教化人民。處理事務要符合事物的規律,因時制宜,根據萬事萬物的道理來駕御萬事萬物。分,名分;懸教:將教化之令張貼懸掛告白天下;術,法令。

  (17)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處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進行,但做人治事的原則卻要公開宣傳。

  (18)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人君應當像蒼天那樣默默無言,讓萬民仰望卻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懷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厚。萬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邊際。蒼旻:蒼天;不測:無法測度;無端:沒有端涯。

  (19)蕩蕩難名,宜其宏遠。且敦穆九族,放勛流美于前;克諧烝乂,重華垂譽于后:要像堯帝那樣胸懷宏大,讓人們莫可名狀。又能讓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樣能夠盡孝,與家人和諧相處,垂美譽在于后。放勛:帝堯名;九族: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稱之謂九族。這里泛指皇族人等;克諧烝乂:克諧,能夠和諧。克,能夠;烝乂(yì):能互相溝通;重華:帝舜名。舜以孝著稱。《尚書·堯典》:“帝舜有嚚母、頑父、傲弟,能和諧以孝,使進之于善,自不至于奸惡也。”

  (20)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察之以德,則邦家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不要使奸計有損德行,不要在親族間挑撥離間。一個帝王的所做所為,審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國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親也不會有禍患。能如此,家和國都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翻 譯

  作為皇帝,他要治理的是至大至遠的天下四方,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天下如此之大,皇帝一個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與別人來共同治理;這么至極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個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要與別人來共同守衛它。所以國君要分封皇親國戚為諸侯藩王,讓他們成為皇權的屏障。使這些諸侯藩王和自己同心協力,安危與共,盛衰相同。但用人也要做到與自己身邊的人和遠方的賢者都要任用,兩相持平;與自己親近的人和與自己疏遠的人都要任用。這樣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間侵劫。縱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會因為被別人阻遏,而成不了氣候。當年周朝興起后,將國土的一部分封給諸位王族。這樣,周朝內有晉、鄭這兩個封國作為輔佐,外有魯、衛這樣的封國在前面防衛。正因為如此,占卜時才會顯現國祚綿長,能保持數百年。秦末,不采納淳于越分封的建議,而采用李斯的辦法實行郡縣制。不親近其親族,以自己一人的智慧為智慧。結果國家敗亡之際沒有依靠,只有兩代就滅亡了。漢朝立國后,借鑒秦亡的教訓,大量封贈皇族,遠遠超過古代的分封制度:大的諸侯國擁有五六個郡,數十座城池,設置百官,所修宮殿甚至都超過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諸侯國,也跨州連郡,地盤很大。這就如同樹梢長大根卻很小,必定要折斷;尾巴大身體短就很難轉身。所以漢朝的楚王戊等六個諸侯王相約謀反;吳、楚、趙、濟南、淄川、膠東、膠西七個諸侯國,也因為謀叛而遭到誅殺。這都是因為被分封的諸侯國地廣兵強,長久積蓄勢力而導致的。魏武帝曹操創立帝業,缺少遠大的眼光。王室子弟沒有一位有封國,宗室也沒有一個有封賞之地。外面沒有藩王作為屏障,內部沒有堅固的根基。于是將國家重器寄托于他人保護,最后將江山拱手讓給外姓司馬氏。古人說:“如果支流沒有了水,那么主流就會枯竭;樹枝都凋落了,那么樹根也會枯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如果封國強大,那么國家就有就駕馭不了他;如過封國過于弱小,那么就無法拱衛中央,國家就會根基薄弱。由此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親,但又不能讓他們的勢力太大。這樣強大的中央就能鎮住這些地方諸侯,讓他們與中央同命運,共憂樂。這樣一來,皇帝對所分封的諸侯就沒有猜忌之心,下邊的諸侯之間也不起爭端怨由。這是分封諸侯是應該引以為鑒的。既不使諸侯太強大,也不能使諸侯太弱小,折其中而行,這才是安邦治國的根本。

  作為一國之君,他的德行怎樣才能宏大呢?只有靠多聽多看。國君還要懂得設置名分,將教化之令張貼懸掛告白天下,以法來管理、教化人民。還要符合事物的規律,因時制宜,根據萬事萬物的道理來駕御萬事萬物。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處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進行,但做人治事的原則卻要公開宣傳。人君應當像蒼天那樣默默無言,讓萬民仰望卻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懷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厚。萬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邊際。要像堯帝那樣胸懷宏大,讓人們莫可名狀。又能讓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樣能夠盡孝,與家人和諧相處,垂美譽在于后。不要使奸計有損德行,不要在親族間挑撥離間。一個帝王的所做所為,審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國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親也不會有禍患。能如此,家和國都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簡 評

  這是一篇“帝王學”,關于帝王如何運用權力的學問。它包括五個方面內容:1、權力須與親族共享,事業須和民與共2、共同的利益使事業得以久遠3、用人不唯親,選才看能力4、合理分權,相互制衡5、了解百姓的心聲,為百姓做好事

  首先是對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看法。是實行分封制呢,還是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呢?這個問題幾乎被爭論了數千年。周王朝采用分封制,使國運持續了七百多年,是采用分封制統治國家成功的例子。但也有因為分封王室而導致國家混亂的,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而周朝的最后崩潰,也是因為王室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權。采用中央集權制,有利于朝廷對地方的控制,確實是一種能夠穩定皇權、安定國家的有效的政治體制,但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權制卻并沒有成功。從另一個角度講,在中國古代,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幾乎成了每一代王朝統治者最為頭疼的問題。作為一代帝王的唐太宗,以其獨有的睿智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而且確實蘊涵著十分深刻的哲理。  唐太宗還是主張用封建親戚的辦法來穩固國家的,“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唐太宗認為,一個國家面積很大,要治理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作為帝王,不能個人專權,獨任私智,而應該分封皇族,靠大家的智慧一起來把國家治理好。他認為,封建親戚,成為國家的藩衛,這樣被分封的人就會“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共同來維護國家的安定。

  他分析說,周朝割裂山河,分封王族,是比較成功的,使國家內有輔弼,外有防虞。因此周保持了近八百年的江山。到了秦朝,秦始皇親眼目睹了東周末年諸侯列國的紛爭,為此,他借鑒了這一歷史教訓,決心不再去封建親戚,而是搞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確實有效地杜絕了因分封諸侯而中央被架空的弊病,但是秦朝終因權力過分集中,法律太苛酷,二世而亡。唐太宗把秦的滅亡總結為“不親其親,獨智其智”,意思還是說秦始皇沒有封建親戚,使之成為國家的藩衛,所以國家很快就滅亡了。到了漢代,劉邦借鑒“亡秦之失策”。但他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分封王族竟超過了古制。所以不久就“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斧鉞之誅”。唐太宗又把漢朝的這種失敗概括為諸侯地廣兵強,勢力積蓄而致。到了三國之際,曹操創下了基業,但曹操又似乎吸取漢代的教訓,不去搞分封制了。在這個問題上,唐太宗干脆就說:“魏武創業,暗于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磐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異姓。”意思是說,沒有支流,源頭就會枯竭;枝條不繁茂,根就會枯死。

  唐太宗的處理辦法是折其中而行。如果被分封的諸侯地盤太大,力量太強,朝廷勢必不好控制;如果中央的權力過分集中,不去封建親戚,那么國家就沒有羽翼,也就形不成穩固的根基。這樣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分封一些宗親王族,而又不能讓他們有太強大的實力,并且要他們輕重相互制約:“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

  在封建時代,朝廷和民眾是一種對立的關系,皇帝時刻需要捍衛皇權,防止民眾起來推翻他。因此,皇帝的家族就需要攜起手來共同維護既得利益,共同來對付民眾。皇親國戚都封王封侯,得到了實惠,自然就和皇帝站在了一起。反之,如果皇親國戚也得不到好處,那就與一般民眾沒有什么區別,他們也就很可能與民眾站在一起來反對皇權。皇族都掌了國家的大權,就像大樹一樣根深葉茂,老百姓在短時間內,自然很難撼動。封建時代幾乎所有的獨裁統治都是靠家族來維持的,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家族制度就特別完善,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家族有統一的姓氏,有嚴格的尊卑次序。中國人一向認為多子多福,一個家族興旺了,就會擁有強大的實力,然后才能在天下立足。或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或者名門望族,世代相傳。所以皇帝在處死一個朝臣的時候,一般都要誅滅九族。可見皇帝對一個家族的勢力也是十分忌憚的。

  對于百姓,唐太宗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主張多聽多看,以法來管理、教化人民。還要符合事物的規律,因時制宜,根據萬事萬物的道理來駕御萬事萬物。關心民生疾苦,懂的稼穡艱難。但他又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處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進行,人君應當像蒼天那樣默默無言,讓萬民仰望卻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懷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厚。萬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邊際。

  對于親族,唐太宗要求太子能讓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樣能夠盡孝,與家人和諧相處,垂美譽在于后。不要使奸計有損德行,不要在親族間挑撥離間。一個帝王的所做所為,審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國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親也不會有禍患。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乌兰县| 岑溪市| 桦南县| 福清市| 乐安县| 修水县| 博兴县| 仙游县| 莱西市| 延安市| 合川市| 崇义县| 和政县| 通化县| 西华县| 巩义市| 卫辉市| 寿宁县| 泉州市| 西平县| 确山县| 通榆县| 喀什市| 虞城县| 邯郸市| 大埔县| 文化| 石门县| 漳州市| 石门县| 定结县| 滁州市| 丽江市| 舒城县| 台南市| 独山县| 商城县| 呼和浩特市| 安达市| 台北县|